許群兄
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明武宗駕崩。考慮到武宗膝下無子,于是,在張?zhí)螅魑渥诘哪赣H)和內(nèi)閣首輔楊廷和的幾番權(quán)衡下,決定由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
由于楊廷和諳熟朝廷掌故,因此由他負(fù)責(zé)給朱厚熜辦理 “承祧”(,承繼為后嗣)手續(xù),將他過繼給他的伯父孝宗皇帝。這樣,朱厚熜就以孝宗兒子而非侄子的身份嗣位。
正德十六年四月,朱厚熜正式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嘉靖。
然而,和父母有著深厚感情的嘉靖帝一直對“過繼”一事耿耿于懷。即位后沒多久,他便下詔群臣討論如何尊崇他的親生父母,并言明欲尊其生父為“皇考”(即宗法意義上的父親),改尊明孝宗為“皇伯考”。此舉立即遭到了群臣的強烈反對。
面對眾多的指責(zé),嘉靖皇帝龍顏大怒,辯道:“孝宗本是伯父,如何變成了父親?興獻王本是朕生父,又如何變成了叔父?事實本是如此,難道我認(rèn)祖歸宗,還有錯不成?”
以楊廷和、毛澄為首的武宗舊臣紛紛以“承祧”來提醒嘉靖帝,并義正詞嚴(yán)地駁斥他:“縱使是貴為天子,也不能違反‘國法家規(guī)。”而一些善于揣摩圣意的大臣則立即奮筆疾書,呈上反駁楊廷和的奏章,大意是“人生在世,怎么能不敬重自己的親生父母?皇上為親生父母正名,是天底下第一等的孝子,這樣的孝道值得天下所有的百姓為之學(xué)習(xí)”。這份奏章讓原先孤立無援的嘉靖皇帝立馬找到了依靠,態(tài)度也變得更加強硬。這就是明朝的“大禮儀”之爭。
隨著“大禮儀”之爭愈演愈烈,每天沉湎于“大禮儀”紛爭的嘉靖皇帝,對政治、經(jīng)濟、民生不聞不聽,只要一聽到支持他的聲音立馬意志高漲,而一聽到反對他的聲音,立馬進行打擊報復(fù),甚至不惜同時廷杖百余名大臣,致使16人當(dāng)場斃命。
孝順,最終讓嘉靖帝為父母正了名。嘉靖三年(1524),嘉靖皇帝追尊未做過一天皇帝的生父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圣恭簡敬文獻皇帝”,并將其牌位升袝太廟,排序在明武宗之上。
然而,長達三年的“大禮儀”之爭致使朝野上下都把主要精力集中于議禮,政治風(fēng)氣愈發(fā)頹廢; 另外,議禮派“以片言至通顯”,從此明朝官員中諂媚阿上之風(fēng)盛行,政風(fēng)日益敗壞。由于議禮兩派黨同伐異,誓不兩立,因此引發(fā)了明末的黨爭之風(fēng),乃至愈演愈烈,直到明亡。
“孝”本是一種美德,然而,嘉靖皇帝在乎的只是“家事”上的孝,忽略國事和天下事上的“孝”?!按蠖Y儀”事件是明史上一個重要分水嶺,嘉靖皇帝之后,明朝加速走向敗亡。
(責(zé)任編輯:齊風(fē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