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華
清代彭端淑在《為學》一文中寫道: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這天下事,自然也包括練習太極拳。但是練習太極拳,卻不能簡單地歸納成“為則易,不為則難”。
為,可以理解為勤奮練習;不為,可以理解為只想不練或者重理論不重實踐。不為,固然練不好太極拳,但是盲目地為,不明方向地勤奮苦練,不守規(guī)矩地亂練,不但練不了功夫,還會對自身造成傷害,進而使學拳者喪失信心,產生懷疑,以至白白付出心血而一無所成。從這個角度來說,太極拳的確很難練。看看身邊練習太極拳的,有些人練習多年仍不得要領,所練淪落為太極操。
其實,太極拳也沒那么難、那么神秘,如果按照規(guī)矩來練也是很容易的。說容易,并不是說很快就能練成。相對來說,不出偏差或少出偏差,不走彎路或少走彎路,已經是走了捷徑,捷徑不過是沒有白費功夫而已。捷徑就是你已踏上了太極拳的正路,懂得并守住了太極拳的規(guī)矩,在此基礎上勤于練習,想獲得太極拳的真東西也并非難事。從這個角度講,守住規(guī)矩,練太極拳也很容易。
那么練太極拳有哪些規(guī)矩呢?結合幾十年的練拳經歷,我主要談以下幾點。
第一,不能搖頭晃腦眨巴眼。練拳過程中,不能搖頭晃腦,頭不能像撥浪鼓一樣來回轉動。神隨形游,是眼神意識跟隨動作走,不是腦袋亂晃。頭亂動,神就散了,瞻前還要顧后,一晃頭就顧前不顧后了。眼要觀上下左右和前方,雙耳要緊聽背后,時刻注意背后動靜,全神貫注,練拳時無人似有人,如臨大敵,如履薄冰,否則一眨眼的工夫就可能給對手可乘之機,以致一敗涂地。所以,練拳時既不能亂晃頭也不能亂眨眼。頭不亂動,有利于保持身體中正和虛靈頂勁;不眨眼,可以保持精力集中,眼睛是神的體現(xiàn)?;晤^眨眼,形亂神散。
第二,不能咬牙噘嘴挺脖頸。初學者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咬牙噘嘴,這是精神緊張、渾身僵硬的表現(xiàn),但練習者自己并不一定意識到,因為不由自主。如果不及時糾正,久而久之就會成習慣,有些人練習多年依然無法改正,尤其是在發(fā)力時更加明顯。太極拳發(fā)力時,要不露聲色,不露外形。一是太極拳本身是一種溫文爾雅的拳術,習練中始終要氣定神閑;二是技擊時要出其不意,不漏破綻。還有人練拳時脖子僵硬,死死挺直,卻自以為是虛靈頂勁,這其實是一種誤解。脖子僵硬就會使氣息受阻不暢,也影響全身放松,虛靈頂勁要注意那個“虛”字,不可太過。
第三,不能挺胸凹腰撅屁股。挺胸容易氣息上浮,橫氣填胸,造成憋悶,呼吸不暢,甚至臉色發(fā)白。太極拳要求含胸拔背,挺胸顯然不對,但是做成駝背狀也是錯誤,過和不及都是錯。這兩種情況看起來不同,本質都是違背自然。太極拳就是自然拳,不自然就不合乎太極原理。而撅屁股這一毛病,很多人不但認為不是毛病,反而認為這就所謂的“泛臀”“斂臀”,甚至認為屁股上能放穩(wěn)一支蠟燭才算標準。這種觀點也是不正確的。太極拳雖然有其特色,但也有很多和其他武術相通的地方,互相參照才能更加透徹明白。屁股一撅,怎樣做到實小腹和命門后撐呢?
第四,不能丁八腳步雙重腿。很多認為練太極拳會造成膝關節(jié)疼痛的人,也往往會有這個毛病。而有這個毛病的練習者,要么是自學的,要么是在公園里跟著別人依葫蘆畫瓢的,要么就是學藝不精,不上不下。不僅太極拳,其他拳術中也要求腳步不丁不八。少林拳的馬步,即使步子很寬腳尖也要向前,兩腳保持平行。這個平行步,或者說川字步,是符合生理規(guī)律的,不然運動時就會造成膝關節(jié)損傷。沒有經過正規(guī)訓練的人,只知道比畫動作,認為慢慢地練就能學會太極拳,這樣不僅對身體無益,還會造成大眾對太極拳的誤解。而雙重腿一旦出現(xiàn),就會造成虛實不分,轉關不靈,在推手中就容易陷入被動。王宗岳《太極拳論》中“每見數(shù)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說的就是雙重的弊病。因此學練太極拳,須得名師指點、示范。
以上幾點是最容易違背且容易發(fā)現(xiàn)的問題。練拳必須堅守基本規(guī)矩,先遵守規(guī)矩,練得入了門路,有了體會,再慢慢深入。
但是有人即便知道了這些規(guī)矩也未必能做到,空有理論,不去實踐,雖在路上,也不能到達預期目的。
這類人的主要問題在于老是抱怨沒有時間,沒有地點,沒有狀態(tài)。的確,現(xiàn)在很多人練太極拳都不是專業(yè)練拳,大多是業(yè)余愛好或為健身而練拳,但是任何功夫都需要在正確指導下刻苦練習才能練成,僅靠投身有名望的老師門下,渴望一經老師教誨就能豁然領悟進而功夫上身,這是癡人說夢,自欺欺人。
對于抱怨沒時間、地點、狀態(tài)的人,我提一點建議。
首先,時間就在心中。沒有多少人有大量完整的空閑時間去練功夫,但凡是真心熱愛太極拳的人,都會想方設法擠時間去練。過去很多老拳師,白天還要上班或者做農活,但是依然練功不停,終有所成者大有人在。有的人一大早就起來開始練拳,等他練拳結束準備去工作時,其他人還沒起床。有的人在工作或農活結束后,夜深人靜時也要堅持練拳。有的人在別人娛樂放松的時間里,獨自找個安靜之地去練拳。在這些前輩心中,飯可以不吃,覺可以不睡,玩可以放棄,拳卻是不可不練?,F(xiàn)代人確實很忙,但是也不是忙得一點時間都沒有,工作間隙的零碎時間里,可以練習幾個動作,化整為零,逐式揣摩,這也是很有效的練習方法。只要你想練,隨時都可以。
再者,練功地點就在腳下。有練功場地當然很好,心情放松,氛圍也好。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這樣的條件。即便有了理想場地,很多人也未必能練好拳,有些人抱著放松娛樂或者打發(fā)無聊的心態(tài)去練,根本沒把練拳當核心。當然,這樣做也沒什么,但是要想練有所得,不負一片熱情,就得積極主動。沒有場地也沒關系,練拳有“拳打臥牛之地”甚至“拳打臥羊之地”的說法,有站的地方就有打拳的地方,太極拳對場地大小的要求不高。上班一族,可以在工作勞累的時候,在原地做一些單式動作,反復揣摩,悉心體會,不僅可以緩解緊張壓力,還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久而久之還能把練拳變成習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有助于運用太極理念來處理生活瑣事。不要把太極拳和生活分割開來,太極思想從不遠離生活,生活中處處可練拳,人生無處不太極。
另外,要在練拳中靜下來,不是要等靜下來再練拳。靜是從拳中練出來的,不是等出來的,如果要等靜了以后才練拳,那永遠就沒有練拳的狀態(tài)。人只要一息尚在,就會有外在的干擾,沒有絕對靜的時候,正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狀態(tài)不好,靜不下來練拳,找不到感覺,這是一種借口,也是一種認識的誤區(qū)。練拳的過程就是認識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調整自我,進而提高自我的過程。要在練中求靜,動中求靜,靜中靜非真靜,動中靜才是真靜。
如能遵守太極拳規(guī)矩,在正確指導下把太極拳練習和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形成習慣,勤學苦練,定會有很大的收獲。明規(guī)矩,守規(guī)矩,勤練習,進入太極拳門徑,獲得太極拳真諦,并不是難事。能不能有大成,還得順其自然,不能強求,不要貪名利,不要求速成,太極拳就是自然拳,自然而然。
守住規(guī)矩練拳易,念念不松功夫成。
(編輯/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