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
有時候,特別不能理解子女呵斥自己的父母。
曾見一場景,年邁的母親問女兒一件事,可能問的次數(shù)有些多,女兒突然不耐煩起來,厲聲呵斥母親:“就你事多!不該你問的別問。”
母親突然噎在那里,像做錯了事情的孩子,然而嘴里依然囁嚅著,似乎想掩飾剛才的尷尬,又似乎想解釋些什么。哪料,女兒卻愈加怒不可遏,用手指著母親說:“你再說,你再說一句試試!”仿佛母親多說一句,她就要打母親的耳光似的。
那一刻,我的腦袋里涌出好多的詞:愛、慈悲、倫理、道德、天良、反哺、長幼有序、人性與動物性。然而,千言萬語,面對如此跋扈的女兒,盡如鼠散?!煜伦优蚝我绱藢Υ约旱哪赣H!
我知道,任何時候給自己預設立場都是不對的。然而,那一刻,我本能地站到了那位母親的身邊。就像村上春樹的那個著名演講,在一面墻與撞墻的雞蛋之間選擇,我永遠選擇站在雞蛋一邊。無論墻多么正確,雞蛋多么錯誤。
一種可能的解釋是,那一天女兒因工作等瑣事心煩,正趕上心緒不好。另一種可能就是,女兒經(jīng)常這樣斥責母親,已然成了一種習慣。前者的迸發(fā),或因生活重壓而導致一瞬間心理扭曲;后者的出現(xiàn),極可能是母親長期縱溺形成的驕橫。
前者猶可恕,后者實可憎。
當然了,還有極特殊的一種可能,就是那一刻,母親的確做錯了什么。然而,話又說回來,一個母親,對自己的女兒,又能錯成怎樣!
由此,我也愿講講同事的故事。同事的父親八十多歲,已經(jīng)老年癡呆。好幾年了,都是他伺候父親起居,用他的話說,他每天都在打仗——跟一個蠻不講理的人打仗。
他說,在老爺子的身邊,他挨罵;不在他身邊,也挨罵。在他身邊,他說你總黏著他,他嫌麻煩;倘若離開一會兒,又說你不管他了,劈頭蓋臉罵你狼心狗肺。
秋天,白菜收了,同事在院中的園子里挖一個坑,想把白菜埋儲起來。他正埋頭挖坑,突然一鐵锨拍在了后背上。猛回頭,見父親正舉著鐵锨,氣呼呼地看著他,銳聲喊:你挖坑想埋了我?。⊥虏桓疫`逆,忍著疼痛,趕緊又一锨一锨再填回去。接著,又是晴天霹靂的一嗓子:剛挖開,你為什么還要把它填上!
同事說,人們常念叨,人老了,就像小孩,可是我父親要比小孩還難纏。有一次,他被父親逼急了,跪下來給父親磕頭,哪料,老父親突然也跪下來給他磕頭。
他“嗚嗚”地哭,父親也“嗚嗚”地哭。
哭完,同事繼續(xù)為父親做飯洗衣擦身子。他說,若說心底沒有委屈,肯定是瞎話。但該干什么還得干什么,不能跟老人講理。同事像是自我安慰,又像是給我們解釋,說:咱也是父親,總有一天,咱也會老,也可能會老到“不可理喻”的那一天。
是的,誰都會老,誰都可能老到不堪的地步。一個人倘能從老境回望,必然滿眼滿懷的悲憫。當你什么都不是了,就看什么都是了。人間凡俗事,盡可慈悲收?;蛘哒f,置身于老境,你盡可看清自己,看清人生,也便知道怎么愛,如何愛。
換一個說法就是,你看到了未來老了的自己,也就懂得善待老了的父母了。因為,歲月總有一天,會為你更換角色。
【原載《今晚報》,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