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峰
“快趁熱吃”是聚會中東道主最常說的一句話,也是很多媽媽經(jīng)常說的一句話。簡單一句話,飽含著主人的熱情、媽媽的愛。
食物趁熱吃更美味也更容易消化,但要注意,趁熱吃不是趁“燙”吃,總是趁“燙”吃,當心食管癌變。
食物趁熱吃更好消化
味蕾上有種微小的蛋白質(zhì),對溫度非常敏感,能夠讓人體對味覺更為敏銳。這種蛋白質(zhì)又稱為“TRPM5通道”,它在溫度高時表現(xiàn)得比溫度低時更好。研究顯示,當食物冷卻到15℃以下再吃進嘴里后,這些通道幾乎不會被打開,因此味道的感受力也會降到最低。而當食物加熱到37℃時,通道打開,TRPM5敏感度就會增加一百倍以上,讓食物嘗起來格外美味。
其次,人體感受食物美味與否,有很大部分來自香氣,也就是從食物傳出的、人體吸進鼻子里的微小分子。食物溫度越高,這些分子的活動力就越強,更容易從餐桌移動到鼻子里。日常去飯店吃飯時,不少涼菜在調(diào)味方面都相對重一點,就是為了用調(diào)料來彌補因溫度低而嘗起來較淡的味道。
有些食物涼了之后,對于消化系統(tǒng)不好的人來說確實不利。比如像粽子、湯圓、糯米飯等糯米制品。因為糯米的支鏈淀粉含量比較高,涼了之后,支鏈淀粉會很快互相連接成致密的結(jié)構(gòu),吃起來又黏又韌,不僅口感不好,消化起來也比較困難。再比如像牛油、豬油等動物脂肪,冷了之后會凝固,既沒有了熱時的香氣,油膩得難以下咽,又對胃腸增加負擔,不好消化。
趁熱吃不是趁“燙”吃
趁熱吃有一定的道理,但趁熱吃絕對不是趁“燙”吃。人體口腔和食道的溫度基本在36.5℃~37.2℃,比較適宜的進食溫度在10℃~40℃之間,最高耐受的溫度在50℃~60℃。如果吃了太燙的食物,不僅口腔容易被燙傷,食道表面嬌嫩的黏膜也可能會被燙傷,尤其是溫度超過65℃時。
偶爾被燙一次不用擔心,但如果總是吃過燙的食物,食道黏膜就會不斷被燙傷,不斷地修復增生,逐漸增厚。增厚的黏膜對于燙食的反應降低,就會越來越不怕燙,從而陷入一個惡性循環(huán)當中。在這個惡性循環(huán)的過程中,口腔和食道的黏膜就會出現(xiàn)潰瘍、炎癥,甚至癌變。
國際癌癥研究機構(gòu)(IARC)發(fā)布的評估結(jié)果顯示,飲用65℃的熱飲,可能增加罹患食管癌的風險。還有一項針對5萬成年人隨訪10余年的研究顯示,相比喝溫度小于60℃茶的人,喜歡喝溫度大于60℃茶的人,患食管癌的風險增加了41%。
因此,建議吃飯時,飯菜出鍋后涼一會兒再吃,趁熱但別趁燙吃,以吃進嘴巴里覺得溫溫的或不涼為標準。
如果食物吃起來燙嘴,一定要及時吐出來,不要在嘴巴里來回倒騰,更不要一著急,干脆“咕咚”一聲吞進肚子里,這樣燙傷的就不僅是口腔了,食道黏膜、胃黏膜都會跟著遭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