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曄,王曉平
(海南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海南 海口 571158)
在開發(fā)海南3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黎族創(chuàng)造了具有明顯特色的南國海島文化。在其文化體系中,不論是物質文化還是精神文化,都以其獨特的形式呈現(xiàn)在世人的面前,成為海南地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1)林日舉:《海南民族概論》,??冢汉D铣霭嫔纾?008年,第2頁。和許多兄弟民族一樣,黎族也是一個有語言而無文字的民族。在無文字的社會中,音樂是表達內心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溝通內心世界和外部現(xiàn)實社會的一座橋梁。(2)楊曦帆:《一種新的視角:文化認同與少數(shù)民族音樂研究—— 以川西高原“鎧甲舞”為例》,《中國音樂》2018年第1期。在這里,“藝術家”和“觀眾”之間沒有嚴格的區(qū)分,上至天文地理、時政世態(tài),下至婚戀情思、行為規(guī)范,人們通過音樂釋放出無法通過其它方式表達的思想和觀念。(3)[美]艾倫·帕·梅里亞姆:《音樂人類學》,穆謙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0年,第220-236頁。自2006年以來,黎族“三月三”節(jié)、黎族民歌、黎族竹木器樂均已陸續(xù)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顆耀眼的明珠。然而,歷史總是在矛盾辯證中發(fā)展。自改革開放以來,海南社會生態(tài)發(fā)生了巨大變遷,根植于海南本土的黎族音樂文化漸漸地失去了滋養(yǎng)與發(fā)展的生態(tài)條件,心口相傳這種“體悟式”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喪失了自然傳承的溫床,直接引發(fā)了“傳承人”危機,音樂生態(tài)嚴重失衡。基于此,本文從黎族傳統(tǒng)音樂的傳承困境談起,探索以傳承人為核心的黎族音樂類非遺傳承運行機制,并對傳承梯隊的創(chuàng)建提出針對性建議與措施。
我們面前呈現(xiàn)著這樣一個事實:隨著改革開放、特別是1988年海南建省以來,海南從一個封閉落后的邊陲海島一躍發(fā)展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隨之而來的是海南的經濟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人文社會環(huán)境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導致音樂文化生態(tài)發(fā)生了巨大變遷,傳統(tǒng)音樂受眾面急劇萎縮,本土性和民族性逐漸流失。信息時代的鄉(xiāng)村文化語境中,黎族年輕一代有著與先輩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娛樂方式日益多元化,呈現(xiàn)出中西雜糅、新舊并舉、城鄉(xiāng)滲透交融等特點。如今的黎族村寨早已小樓林立,青壯年選擇進城務工,留守人員以婦幼和老人為主,傳統(tǒng)音樂失去了“代際承襲”的對象,“活態(tài)傳承”的現(xiàn)實極為嚴峻。
就傳承人而言,僅有的幾位國家級與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中一位已經過世,50歲以上的2位,60歲與70歲以上的各一位(見表1)。嚴峻的現(xiàn)實是,代表性傳承人大部分年事已高,新的接班人沒有形成梯隊,傳承齒輪生銹、鏈條斷裂,音樂生態(tài)嚴重失衡。比如,被譽為海南黎族歌后、也是被中國文聯(lián)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杰出傳承人”的王妚大女士已于2018年謝世,這對黎族傳統(tǒng)音樂的傳承而言,損失是難以估量的。王妚大女士可以演唱上千首黎族民歌,熟記三十多種不同的黎歌歌調,雖然部分作品已經錄像、錄音,但更多的獨門絕活、心口相傳的民歌經典則是歌隨人逝,留下的只是人們記憶中的千古絕唱。所以說,若不能從制度上、源頭上解決后備傳承人的來源及質量保障問題,傳承和發(fā)展依然是一句空話。
表1 海南省國家級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tǒng)音樂)代表性傳承人名錄
黎族傳統(tǒng)音樂的傳承困境也引起了學者們的關注,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李清資從民族志角度調研了海南瓊中黎族民歌的保護現(xiàn)狀,提出要形成“以樂養(yǎng)樂”的運行機制,以增加“造血功能”的建議;(4)李清資:《海南少數(shù)民族音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論略》,《人民音樂》2010年第6期。羅曉海從教育傳承視角提出自己的見解,呼吁將黎族音樂作為海南地方音樂教材在海南中小學音樂課堂予以推行;(5)羅曉海:《黎族音樂傳承現(xiàn)狀與策略研究》,《音樂時空》2013年第10期。蔡華明則建議政府對代表性傳承人應視為國寶、高薪聘養(yǎng),讓其安心傳承。(6)蔡華明:《海南黎族民歌傳承探究》,《瓊州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前期的研究成果確實為后來者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可參資料,但不俗的研究成果中,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運行機制與梯隊建設方面進行挖掘、并從“技術層面”予以研究的成果,仍屬空白。
從田野調查看:海南省各級政府主管部門對各類傳承活動確實能按政策要求發(fā)揮其機構職能而且盡職盡責,但實際工作中存在兩方面的問題:第一,缺乏一整套層次分明、路由清晰、有據(jù)可循的“非遺傳承運行機制”,以致工作中抓不住著力點,對社會資源的配置不能快捷而準確地進行管理,致使一些政策難以落地,客觀上形成一種“重申報、輕管理”的現(xiàn)象。第二,“傳承梯隊”沒有形成,就無法確保后備傳承人才的持續(xù)供給。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不僅僅是保存文本、圖像、作品原創(chuàng)物等資料,更應該注重對民間音樂類非遺傳承人的培養(yǎng)和扶持,建立梯隊合理、結構完善、層次分明的傳承人隊伍,并逐步向活態(tài)化、年輕化、專業(yè)化轉變。(7)周雨城、史紅玲:《湖北民間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路徑研究》,《三峽大學學報》 2016年第5期。也就是說,“原生性”民間音樂是由于某些構成部分的穩(wěn)固遺傳基因所起的作用,才使傳統(tǒng)音樂保持住基本特征而承襲下去,并使其具有較強的穩(wěn)定性和頑強的生命力,否則無法保留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若遺傳過程中不加入新鮮血液,有源無流,傳統(tǒng)音樂就會失去生存的營養(yǎng)而自行消亡。(8)楊紅:《中國傳統(tǒng)音樂引論》,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1999年,第6-7頁。所以,通過傳承梯隊建設讓更多相關群體中的年富力強的傳承人群加入到非遺傳承大軍,無疑是推進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有效路徑。
機制,“泛指一個工作系統(tǒng)的組織或部分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和方式”。(9)《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第600頁。非遺傳承運行機制是指傳習活動有規(guī)律的運行中,影響運行的各要素之間的結構、功能、節(jié)點、互動關系,以及這些要素發(fā)揮功能的作用原理及運行方式。它是一個開放的、有規(guī)劃、有組織的、具有負反饋調節(jié)運行機制的控制系統(tǒng)。應該講,從傳承運行機制的視角介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是堅持活態(tài)傳承的“技術性”實踐,具有生態(tài)意義上的可持續(xù)性。課題組經過前期調研,圍繞傳承人這個核心支點,結合黎族音樂類非遺傳習活動運行的實際情況,設計出一幅“非遺傳承運行機制圖”(見圖一)。圖中明確了“質量跟蹤環(huán)節(jié)” “反饋環(huán)節(jié)” “傳幫帶制度”,以及“破格提拔” “考核認定” “人才輸送”等要素的實施節(jié)點,并首次引入了“代表性傳承人” “候補傳承人” “潛在傳承人”三級傳承梯隊的概念,以及各傳承人之間的邏輯關系,建立了人才選拔通道和代表性傳承人的輸送路徑。
(一)關于保護人:圖一中的“保護人”既是法規(guī)制定的參與者,也是選拔傳承人的認定人,具有強勁的話語權。2020年3月1日起施行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非遺函〔2020〕16號(下稱“辦法1”)第十二條,以及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瓊文發(fā)〔2009〕2號(下稱“辦法2”)第五條規(guī)定:“組織專家評審組和評審委員會,對推薦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人選進行初評和審議;省級文化行政部門組織不少于5人的專家組對申請人進行審核、評議,專家組提出推薦名單和推薦意見?!憋@然,這里的“專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認為,需要從文化認同、民族認同等方面對“專家”進行認定。民族認同是指某一民族共同體的成員將自己和他人認同為同一民族,對這一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持接近態(tài)度;(10)[美]邁爾威利·斯徒沃德:《當代西方宗教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86-93 頁。而文化認同是“人類社會生活中一個涉及族群情感、歷史文化以及個人身份認同的話題,包含著人們對自身社會生活價值的判斷,對于人們的社會行為有著潛在但卻是根本的影響?!?11)楊曦帆:《一種新的視角:文化認同與少數(shù)民族音樂研究——以川西高原“鎧甲舞”為例》,《中國音樂》2018年第1期。比如德國人類學家史圖博(H.Stubel)曾于1931年與1932年兩次深入海南黎族地區(qū)進行田野調查,出版了《海南民族志》一書,該書是最早采用民族學研究方法研究黎族社會文化的專著,在學術界有著深遠的影響;再如獲得“云南文學藝術卓越貢獻獎”的北京音樂家田豐,他以音樂家的敏感和卓識,意識到云南民族文化的珍貴和獨特性,于1985年只身來到云南,用生命的最后16年,創(chuàng)作了《云南風情》《愛的足跡》《紅土情》等音樂力作,開辦了云南民族文化傳習館,為挖掘、保護、傳承云南少數(shù)民族原生態(tài)文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里,我們不去評價田豐的“云南模式”,只想說:田豐沒走,他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認同與癡迷之情已化為一團云朵,停駐在七彩云南的明凈藍天。(12)“才村老李”微信公眾號:才村老李:《往事并不如煙——音樂家田豐在云南》,2019月10月25日。
(二)傳承機制的運轉:正常的傳習活動由代表性傳承人進行并接受保護人的管理、指導與質量跟蹤檢查(圖一中的“正常傳習通道”)。代表性傳承人在開展傳習活動的同時,必須對候補傳承人進行“傳幫帶”,這是一項不可回避的責任與義務。一旦正常的傳習活動發(fā)生異常,候補傳承人要及時替補并接受保護人的管理與質量跟蹤檢查(圖一中的“常備傳習通道”),以保證傳習活動的不間斷運行。
(三)重要環(huán)節(jié)建立“質量跟蹤”“考核認定”多級監(jiān)管機制。必須明確責任主體和工作重點,這些制度的實施要建立檔案,一切以數(shù)據(jù)說話,并在年度考核成績中占一定的比例,使監(jiān)管落到實處。
(四)三級傳承梯隊:創(chuàng)建一支層次分明、年輕化、專業(yè)化的傳承人隊伍,即代表性傳承人、候補傳承人、潛在傳承人三級傳承梯隊。梯隊的人才結構呈金字塔形,其目的就是做好人才儲備,確保后備傳承人才連綿不絕。代表性傳承人與候補傳承人的人員比例為1∶3,候補傳承人與潛在傳承人之比為 1∶3~1∶5為宜。
(五)建立反饋運行機制:所謂反饋,就是系統(tǒng)的輸出成為輸入的一部分,反過來作用于系統(tǒng)本身。反饋有正、負反饋之分,負反饋控制可以糾偏、使得系統(tǒng)保持穩(wěn)定,正反饋則使系統(tǒng)偏離加劇。我們通過負反饋控制,強化對政策執(zhí)行過程的督察,接受社會的監(jiān)督與反饋意見,通過不同維度的綜合建議與評價,以全面反映非遺傳習活動的狀況和成果,從制度上力保傳習活動不走樣??梢栽跈C關、學校、協(xié)會、民間團體認定一批社會責任心強、具有一定音樂水準、執(zhí)著、樸實的信息反饋員(督察員),發(fā)放證書,使其憑證書參加各類與非遺傳承相關的社會活動。
要建立三級傳承梯隊,首先需要了解黎族年輕人是否愿意“代際承襲”的原因。一方面由于黎族聚居地的多數(shù)年輕人選擇在外打工,出于經濟和個人前途的考慮,不愿意子承父業(yè)。另外,傳承人“擔憂的” “想要得到的” “政策范圍內可以給予的”也是問題的核心。著名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H.Maslow)曾經提出人類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類的活動和行為往往都有一定的原因,在心理學上叫做“動機”與 “驅力”,而動機又是由需要引起的。一般而言,人類的要求可以分為5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交往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xiàn)(自我成就)需要,并由低層次向高層次逐漸發(fā)展。對于代表性傳承人、尤其是年輕一代的非遺傳承后備軍而言,安全需要(收入穩(wěn)定的期待心理和法律保護、勞動保險、醫(yī)療保險的要求),尊重需要(希望別人尊重自己人格、尊重自己的能力和成績并得到贊賞),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希望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價值,做一番有意義的事業(yè))是他們最為看重的,也是直接影響年輕人學習傳統(tǒng)音樂的驅力。所以,提高傳承人的社會地位,出臺相應的政策和激勵措施,進而不間斷地培養(yǎng)出一支合格的非遺傳承后備軍,已經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對無經濟收入來源、生活確有困難的傳承人,如果能夠從“養(yǎng)老、勞保、醫(yī)療、生活補貼”這一塊在政策上“網開一面”,則足以消除其后顧之憂。
非遺函〔2020〕16號文件較為詳盡地制定了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管理,以及取消資格的程序與辦法。在此基礎上,本文提出以下幾點針對性建議。
1.瓊文發(fā)〔2009〕2號第八條第四款,要求代表性傳承人要“認真開展傳承工作,無保留地傳授技藝,培養(yǎng)后繼人才”。這種概念性的詞匯,界定范疇較為模糊,衡量尺度又過寬泛。課題組認為,在“辦法2”第八條第四款的基礎上,應該強調代表性傳承人在開展傳習活動的同時,對候補傳承人進行“傳幫帶”是一項不可回避的責任與義務。一個代表性傳承人須同時帶2~3個徒弟,出徒時間可暫定為2年,以政府管理部門與專家考核作為標準,“要責成專人、小組定期督促、檢查。開始時要舉行拜師典禮,并需每半年在一定場合進行匯報,最后舉行出師儀式。”(13)喬建中:《論中國傳統(tǒng)音樂語境下“非遺”傳人的認定與保護》,《藝術學研究》2019年第1期。師徒之間要簽訂“師徒合同”,合同中需要“列明協(xié)議期內授徒、傳藝、宣傳和交流、項目實踐、項目資料收集、整理、研究和保存等方面的傳習計劃和具體目標任務?!?14)《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非遺函〔2020〕16號。合同還需增補的內容是,徒弟從學徒之日開始算起,5年內所參加的與傳習有關的社會互動、經貿交流、演示等有償活動,其所獲報酬的30%~35%要敬獻給師傅。為什么是30%~35%的比例?多點或者少點是否可行?課題組經測算認為該比例是恰當?shù)摹H绻陀?0%,不足以體現(xiàn)師傅帶徒弟的辛苦及充分調動師傅無保留地傳授技藝的積極性。高于35%,徒弟難免會產生“消極情緒”,進而影響師徒感情。而30%~35%的比例既可調動師徒雙方“傳授”與“習得”的積極性,也極易拉近師徒之間的情感距離。這方面,日本的一些做法值得我們借鑒,日本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起步較早,自1950 年頒布實施《文化財產保護法》并歷經數(shù)十年的實踐和反復修訂后已形成了一套嚴密的文化遺產保護法制。其中,重要無形文化遺產保持者(非遺傳承人)一經正式認定就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定責任和義務。例如,不得對“技能”采取密不授人的態(tài)度,有責任和義務積極地公開自己的絕活和成果,并記錄其活動。根據(jù)情況對其傳承活動(如收徒授業(yè)等活動)進行必要的“建議”和“勸告”。(15)周超:《中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認定制度比較研究》,《民族藝術》2009 年第 2 期。
2.傳習過程中的“質量跟蹤”“信息反饋”“年度考核”需要建立書面(電子)檔案,對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跟蹤解決。就課題組這些年接觸過的非遺傳承人來看,由于文化水平有限及普通話的障礙,在一些傳習活動時存在心余力絀的困窘,傳承場所的改變也使得傳承活動過于程式化。所以,對代表性傳承人年度考核內容要更新、增強,以“幫助非遺傳承人群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yǎng),增強文化自信?!?16)《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實施方案(2018-2020)》,文旅非遺發(fā)〔2018〕4號
根據(jù)“圖一”的運行原理,候補傳承人起著承上啟下的骨干作用。當正常的傳習通道出現(xiàn)故障(如代表性傳承人因故不能參與傳習活動)時,候補傳承人應及時替補。換一種說法,當需要增補或者新增代表性傳承人時,原則上應從第二梯隊遴選。候補傳承人的選拔也應參照“辦法1”的內容適度降低標準、擇優(yōu)認定。
1.熱愛民族音樂文化,身體健康,愛國敬業(yè),遵紀守法,民間口碑好、公眾認可度高。
2.會講海南話,懂黎語,具備較高的地方知識修養(yǎng)。
海南話屬于漢藏語系漢語閩南方言,黎話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黎族內部又有哈、杞、潤、賽、美孚五大方言之分,語音構成極為復雜。而傳統(tǒng)黎歌需用黎族方言土語演唱,歌調古樸粗獷,韻律十分獨特?!皾h化黎歌”則是用海南方言演唱,歌詞鮮明淺近、極具民族特色。所有這些,是其他語言難以詮釋的。
3.傳承譜系或師承脈絡清晰,具有學習與實踐經歷,掌握該項目一定的特殊技能。
非遺傳承人必須要有清晰的傳承譜系,師承關系痕跡確鑿,以認定其掌握技藝的真實性和權威性。如出生在被譽為“黎族民歌博物館”的瓊中作雅村的王取榮,就是跟隨已故國家級黎族民歌傳承人王妚大女士學習,他因喜歌、唱歌,以歌為媒與黎族歌手林玉英喜結良緣,婚后兩人互幫互學、刻苦鉆研黎族民歌的各種曲調、舉辦黎歌培訓班,目前夫妻二人均已成為黎族民歌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再如保亭什玲鎮(zhèn)什磨村人黃照安,10歲開始跟祖父和父親學習演奏、制作黎族口弓、鼻簫、哩咧等樂器,現(xiàn)為國家級黎族竹木器樂傳承人;黎族民間樂器有40種以上,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就有:叮咚、獨木鼓、鼻簫、灼吧、口弓、口拜、嗶噠、哩咧(民間稱八大件)。黎族民歌更是曲調形式多樣,數(shù)量不計其數(shù)。所以,對于第二梯隊的候補傳承人掌握黎族民歌的數(shù)量、熟記的不同曲調、唱奏技巧、即興創(chuàng)造能力等,都要有一個“量”與“質”的綜合考評。
4.基于在現(xiàn)代化、城鎮(zhèn)化、流行文化等多重語境下,候補傳承人要有明顯的開展傳承活動的潛在能力,能夠輔導“潛在傳承人”黎族傳統(tǒng)音樂文化知識與技藝的學習。
作為梯隊建設的基礎,潛在傳承人就是整個梯隊的預備役隊伍。要從基層、鄉(xiāng)俗活動、文藝匯演、學校等多方面不拘一格地選拔人才,破除論資排輩之觀念,只要是好苗子,一經考核合格及時入選。潛在傳承人原則上由政府主管部門直接管理,也可以由政府指定的高等院?;蛐袠I(yè)協(xié)會代管。潛在傳承人需要注冊登記,發(fā)放證書,給予適當?shù)纳钛a貼,參加與非遺傳承相關的系列活動,定期培訓,每半年或者不定期舉辦集中匯報展演,以掌握隊伍的學習狀況。潛在傳承人實行考察、選拔、淘汰機制,以保證人才動態(tài)發(fā)展且符合下列規(guī)定。
1.熱愛民族音樂文化,愛國敬業(yè),遵紀守法,身體健康,德藝雙馨,無不良記錄。
2.具有清晰的師承脈絡、學習與實踐經歷,同等條件下,音樂類專業(yè)的畢業(yè)生優(yōu)先。
3.會講海南話,愿意學習黎語,具備一定的地方知識修養(yǎng)。
4.兼顧知識和年齡結構的優(yōu)化,在社區(qū)和群體有一定認可度。
如果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比喻為一項浩大工程,而工程質量就是其賴以生存的堅固大堤。堅固的質量大堤可以給人們帶來幸福、給企業(yè)帶來發(fā)展,同樣也能給“非遺”的傳承與發(fā)展帶來繁榮并奠定堅實的基礎。對“非遺”而言,質量之源始于何處呢?質量之源始于傳承人。因為非遺的“保護”靠的是“活態(tài)傳承”,傳承人又是“非遺”綿延賡續(xù)的唯一載體。所以,通過細化、完善傳承制度的質量管理體系,通過梯隊建設,由閱歷豐富的“代表性傳承人”領軍,有年富力強的“候補傳承人”做骨干,有敢闖、敢干、敢做、有激情的“潛在傳承人”做后備,已經失衡的黎族音樂生態(tài)系統(tǒng)必能在人為有益的干預下構建一個適應其生存發(fā)展的新的平衡,以期達到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公約》所指出的那樣:“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huán)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chuàng)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