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寶軍/山東威海
在美麗的威海中心城區(qū),有一座綠樹繁茂的小山,名為奈古,半山腰有一座三層樓閣式建筑,它東瞰蔚藍大海,南望迤邐峰巒,北眺巍峨青山,如同閱盡滄桑的老者,睹花開花落,望云卷云舒。這座建筑因為置身于群山環(huán)抱,位居翠綠環(huán)繞之中,兼滄海山川之勝,水光山色之美,就有了一個不錯的名字——環(huán)翠樓。
威海因海防而生,威海二字即由“威震海疆”得來,可以說,守海保疆是威海城出現的理由和存續(xù)的意義,環(huán)翠樓雖為風景勝地,其始建及歷次重修,無不與海防密切相關,卻更多地帶有慷慨悲歌的守海勇士風范。
參照《威海衛(wèi)志》《重修環(huán)翠樓記》等文獻,可以將環(huán)翠樓的歷史作大體梳理: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為防止倭寇的侵擾,中央政府設立威海衛(wèi),隸屬于山東都司。明朝永樂年間(1403年~1424年),修建威海衛(wèi)城,80多年以后,由于年久失修,威海衛(wèi)城墻坍塌,兵備松弛。欽差巡察海道副使趙鶴齡來到威海衛(wèi),深感這里“城池倒塌如是,不重治之,后必有大患”于是上奏朝廷,請求“疏動泰山香錢數百金”,重修威海衛(wèi)城,時任威海衛(wèi)指揮僉事王愷對此非常感動,決定捐出俸銀建設一座記念性建筑,讓世人永久頌揚趙鶴齡的美名,并請大學士劉翊撰寫了碑記。當時的環(huán)翠樓,畫棟雕梁,金碧輝煌,飛檐斗拱,八窗洞達。清代順治、康熙、乾隆三朝的統(tǒng)治者都對此樓進行了不同程度的修繕。1931年,威海衛(wèi)管理公署對坍頹不堪的環(huán)翠樓進行了改建,這時的環(huán)翠樓為二層建筑,樓的長寬均為11.27米,高7.01米,二樓由12根水泥柱子凌空托起,樓上中堂供奉丁汝昌、鄧世昌等愛國將領木制神位和肖像,樓下置三面游廊,樓前增建觀海亭和望月亭。1944年12月,這座樓宇被日本侵略軍焚毀。1980年山東省人民政府撥款重建一座三層高16.8米的環(huán)翠樓,受當時財力制約,建筑風格和規(guī)模格局均不夠大氣。
環(huán)翠樓地處高岡,踞山面海,是觀賞市容、眺望海景的絕佳去處,明清以來,不少文人雅士紛紛登樓賞景,賦詩撰聯(lián)以言其情?!吧綐浅跣瘛?、“奈古雪霽”都被列為有名的威海八景,在吟詠環(huán)翠樓的作品中,生于威海曲家河、時任清福建巡撫王士任的那首《山樓初旭》最為有名:“曙色開時穿寶樹,晴光遙處映沙鷗,登臨欲訪劉公跡,蘆荻蕭蕭碧水流?!?/p>
在國運不振、屈辱連連的年代,華夏兒女筆下流露的多是憤懣和激昂,1934年5月,愛國將領馮玉祥先生登環(huán)翠樓游覽時,腳踏連綿的奈古山,面對凋弊的威海城,眼望前方蒼茫處仍被外強租占的劉公島,提筆撰寫一副楹聯(lián):“勁節(jié)勵冰霜,對萬頃碧濤,憑此丹心垂世教,悲河山破碎,望中原戎馬,擎將熱淚拜鄉(xiāng)賢。”威海衛(wèi)管理公署專員徐祖善也以對聯(lián)勉勵同胞:“勝地喜重光,且來拾翠采芳,認取滄桑城郭;忠靈應不泯,相期同仇敵愾,還我錦繡河山?!?/p>
今天,人們看到的環(huán)翠樓是2009年由威海市人民政府重建、2013年落成后對外開放的,樓高57.7米,重檐歇山、十字脊樓頂,為明代仿木結構樓閣式建筑,共分七層,架空城臺三層,主樓四層,各層均建有觀光平臺,樓名仍采用著名書法家舒同先生的題字,虬勁雄渾,力透紙背。站在樓臺上遠眺,海濱的公園山石花草美如畫景,港灣中各式船舶往來穿梭,腳下的城區(qū)高樓鱗次,勤勞的人們在勞頓奔波……
今天,人們登樓遠眺,在感懷歷史的同時,更看到了這座美麗城市的未來與希望。
讀懂了環(huán)翠樓,就讀懂了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