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菲
相比別的河流,峒河的美,似乎更多了幾分耐人尋味的內(nèi)容。因?yàn)獒己邮窍嫖鞯暮恿鳎嫖?,是一片那樣豐饒、神秘、野性、多情的土地。
在舊縣志和史書中,峒河及其支流統(tǒng)稱“浯溪”“浯水”或“武溪”“武水”。她流過的區(qū)域,古稱武溪苗蠻之地,為武陵山腹地。漢伏波將軍馬援有詩《武溪深行》,曰:“滔滔武溪一何深,鳥飛不度,獸不敢臨?!笨梢娽己託v史之悠長。
她清澈的流水,流經(jīng)一個個寧靜的村落。有一條河,日子似乎就多了幾分詩意,幾分古意。河邊的人們,打魚撈蝦,游玩對歌,仿佛天地之間,生活就是這樣緩慢而悠長。夏天,河水碧綠清涼,鄉(xiāng)村的孩子們在河里游泳,婦人們在河里浣衣,男人們在河里洗澡,人們與這河流相依相存,在河畔繁衍生息,時光如河水一般生動,質(zhì)樸,千年不息。峒河流域是苗鼓文化的發(fā)源地。湘西地瘠民貧,生存艱辛,先人們唱起歌,跳起舞,擂起鼓,抒發(fā)胸臆,消解愁苦,歌聲和鼓聲如同峒河之水,時而婉轉(zhuǎn),時而激越……
她清澈的流水,悠悠穿湘西首府吉首城而過。對于吉首而言,峒河孕育著她的生命,醞釀著她的靈氣,見證著她的歷史。多少年來,小城的房屋依水而建,小城的百姓臨水而居,小城的兒女在水邊浣衣嬉戲,就此形成了東正街、向陽街這兩條隔河相望的老街。峒河的碧水就這樣渾然天成地融入吉首人的日常生活。夜間向陽壩下天然肆意的灘浪聲,清晨河面上氤氳迷蒙的白霧,倒映在清澄河水中的芳草、碧樹、長空、白云,峒河不只是這座城中的風(fēng)景,更是這座城的氣韻。
峒河上有四座橋。造橋的,是無愁河上的浪蕩漢子黃永玉。這四座橋,一曰“肥”,一曰“愛”,一曰“花”,一曰“醉”——這精靈古怪的名字,也只有那放浪多情的漢子才想得出。這四座橋,和著橋下的碧波蕩漾,和著兩岸的古舊民居,和著蒼老溫潤的石板街,和著尋常人家的炊煙,和著漿洗衣物的捶打聲,在這條無愁河上,合奏著一支曲子,似乎平平常常,卻又蕩氣回腸。
每座橋都有雕像?;虻你~雕是三個山花般的姑娘,純真坦蕩,怡然舒展,眉目間盡是湘西女子的秀麗嫵媚。銅雕的原型是黃永玉的畫作《三月天》。黃永玉來看橋時,指著中間的雕塑說,這個真像宋祖英,回去后,他要告訴她。
愛橋的銅雕是一對親吻的青年男女,輕靈飄逸,卻又青春矯健,宛若御風(fēng)而來。這一對年輕的戀人,傾盡全力地靠向?qū)Ψ?,臉上的神情是忘我而陶醉的?/p>
肥橋的銅雕是一位雙手高托胖娃的豐碩婦人,婦人的臉上笑出深深的酒窩,光著屁股的胖娃則開懷大笑。年豐景好,子孫延綿,興旺發(fā)達(dá),這座雕塑的意喻,也是世人的祈愿。
醉橋采用了土家族風(fēng)雨橋的建筑形式,橋廊的四個角上各置有一銅雕醉漢,有的席地而坐,醉意蒙眬,有的醉得趴在橋欄上,有的醉臥在長凳上,還有一個則醉得酣睡于地上。
這四座橋,都凝結(jié)著傳統(tǒng)的湘西之美——神奇久遠(yuǎn)的文化底蘊(yùn),自在天然的生活方式,濃郁淳樸的風(fēng)土人情……
一河碧水從向陽壩不管不顧地歡騰撲下,千萬朵白色的浪花層層濺起,“肥”“愛”“花”“醉”四橋沿著峒河蜿蜒秀麗的河道次第排列開來,與沿河的傳統(tǒng)民居相映成趣。花橋美麗,愛橋浪漫,肥橋豐碩,醉橋生動。步橋而過的人們,在這座城里勞作,棲息,奔波,歌唱,相愛,繁衍,如果有心的人一一描畫下來,這每天在峒河邊迤邐展開的生活畫卷,又怎么會遜色于《清明上河圖》呢?
肥橋旁邊有一座小小碑刻,鐫刻著黃永玉的一封信。那年,吉首四橋建設(shè)的負(fù)責(zé)人去萬荷堂匯報工程進(jìn)展,黃永玉忽然問:“修橋的工人都是本地人嗎?”負(fù)責(zé)人回答:“大部分是。”“哦?!秉S永玉一面應(yīng)著,一面走到一旁,裁了張紙下來,提筆寫了一封信,請他帶回來。如今這封信就以碑刻的形式被永久保留下來了。
這就是峒河兒女。走得再遠(yuǎn),骨血里,魂魄里,多情的本性還在,“我們湘西人的脾氣”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