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好故事,當然就少不了好的畫畫高手。把小熊的故事完美表達出來的任務(wù),就落在了馬鵬浩叔叔的身上。是的,小朋友們沒看錯,這么一本可愛的繪本,畫作者也是一位叔叔。
同樣出于愛,馬叔叔細膩的寫實繪畫,將煙雨蒙蒙的南方山野刻畫得惟妙惟肖,讓人仿佛置身山野之間,能夠喚起孩子們對自然的熱愛,培養(yǎng)他們保護環(huán)境的生態(tài)意識。
這位在國際國內(nèi)畫壇獲過無數(shù)大獎的“叔叔”,是這樣回憶他的童年的——
每個人都有一段童年時光映照在心中,給予自己一生中需要的力量和溫暖。
小時候,我常陪著母親去市集,穿梭于人群的她緊緊抓著我的手,怕我走丟。后來長大一些,我就不愿隨母親去市集了,也不愿在路上和她牽手。母親當時應(yīng)該很心痛吧。再后來,我上了大學(xué),母親得了重癥肌無力,為了幫助她抗病,我每天晚飯后都會牽著她的手,沿著家鄉(xiāng)的龍津河畔漫步……
書中那個奮力追趕小熊摔得滿臉泥漿的小男孩,是我畫的自己。我知道有些東西是握不住的,卻還是奮力地想要去握住。畫這一幅時,我心里在問,小熊還能找到它的媽媽嗎?“一定的,小熊一定能找到它的媽媽。”懷著這樣的決心,我在后環(huán)襯畫了竹林里相遇的熊母子。它不僅僅是故事的結(jié)尾,還承載著我一直努力著、懺悔著的心。后環(huán)襯對應(yīng)的前環(huán)襯也是一幅母子圖,它們在春雨中出發(fā),走進竹林小鎮(zhèn)。我想,我把童年里母親給我的光,放在了這個作品里。
這是一個探討人與自然關(guān)系的故事,一個因為人類的活動范圍與棕熊棲息地不斷產(chǎn)生交集而發(fā)生的故事。畫之前,我查找了棕熊在中國的分布情況,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棕熊在中國北部和西南部山區(qū)分布廣泛,現(xiàn)在卻漸漸少了。
在這個故事中,有一個角色我很喜歡——背竹簍的大男孩。他不像小男孩那樣在意著想要擁有小熊,也沒有參與到用小熊去交換物品的商業(yè)行為中。他代表的是我們在成長中的某種選擇:妥協(xié),還是堅持。子與母、人與自然……這或許又是故事中另一處深深吸引我的東方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