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橋鎮(zhèn)上的胡老板,當?shù)厝肆晳T稱他三先生。鎮(zhèn)上的茶葉店為三先生祖上所開,到他手上已是第四代傳人。祖上傳下的不僅是家業(yè),還有為人處世的做派。這些三先生都學到了。
茶葉店以售賣茶葉為主,兼營油漆、鍋、席子等日用品,有十來位伙計。三先生儉樸,每次從姜堰來店里處理事務,住上十天半個月,夜晚與店里的執(zhí)事共擠一室,不肯另尋住處。三先生隨身帶著茶葉盒子,旁人以為裝著好茶葉,其實不是,是曬干的米飯鍋巴,到了飯點,三先生就用開水泡鍋巴吃,他還隨身帶著煮熟后曬干的黃豆,當下飯菜。店里的伙計也跟著學三先生的做派。店里每天有件重要的事,就是把大灶里的鍋膛灰扒拉出來,用篩子過一遍,沒燒盡的柴可回爐再燒,篩下的爐灰賣給莊稼人作種田的肥料。
三先生嚴于律己,對員工卻很厚道。過年時給每人一包四兩裝的茶葉,紅包之外,還在枕頭下放兩塊大洋作壓歲錢。逢年過節(jié)或者加班加點,都吩咐廚房里加葷菜。清明往后直到重陽,因為是茶葉旺銷時節(jié),員工下午都有晚茶喝,如果不吃或者少吃,可折成現(xiàn)錢兌換。工資一年按16個月發(fā)放,這是把臘月里加班的時間都算上了。員工被辭,在找到新工作前,店里繼續(xù)包吃包住,直到找到下家客客氣氣離開為止。
端午節(jié)之前,店里早早備好扎粽子的莞絲草,三先生把它們放在店堂前,供街坊鄰居領用。東大街上有家民間消防隊,稱作水龍局,日常開支全由茶葉店承擔。民國7年,店里先后兩次捐款用于重修東街上的文明橋,共捐60個大洋。此事記錄于地方志,曾有碑文立于橋頭。
三先生待人寬厚,也極講規(guī)矩。店里的伙計,不管有沒有客人在,都不可身子倚著柜臺站,更不用說坐著了。一定得站著,面帶笑容,得有站相,可不敢彎腰駝背縮著脖子。這是人的精氣神,也是店里的氣象?;镉嫷谋蹚澤洗顗K干凈布巾,客人來了得先用布巾輕掃柜面、輕抹凳椅,這是禮數(shù),讓來人覺得受尊重,心情舒服。
店里有塊小牌匾,寫著“真不二價”。這四個字從左往右念,或者從右往左念,都一個意思,反復強調(diào)經(jīng)營要誠信,不討價還價,不看人下菜,童叟無欺。
茶葉店經(jīng)歷四代人苦心經(jīng)營,贏得了好名聲。當?shù)氐纳倘俗吣详J北,一時資金緊張,或者不便帶著大量現(xiàn)錢,只要憑證署上茶葉店的名號,在外就能賒到賬。一家商號的生意好了,帶動了一方的聲譽。
茶葉店名叫裕泰和,三先生大名胡靜之。鎮(zhèn)上老字號眾多,嚴復興油坊、老德成酒行、王永盛醬園店、劉合心燒餅店、老太和藥店等等,至今還有人念叨著王永盛醬園店的往事,記得他家包蘿卜干用的是荷葉,店家大方,額外在蘿卜干上淋幾滴芝麻油。小孩被大人打發(fā)來買蘿卜干,路上禁不住嘴饞,邊走邊吃,快到家時發(fā)現(xiàn)蘿卜干吃光了,就返回來找店家再要。店家笑笑,體諒孩子回家不得安生,就又用荷葉包上一些蘿卜干遞到手上,一再叮囑:路上別望呆啊,早點回家吃晚飯。
5月15號是國際家庭日,同事囑我寫篇關于家庭的稿子。我便想起了曾經(jīng)去過的裕泰和。店堂里依然可見當年的風貌和格局,采茶制茶器具的模型,招待客人品茗休閑的品茗軒、起居室等等都在,陪同的當?shù)嘏笥迅窍蛭医榻B了上述許多關于裕泰和茶葉店的往事。裕泰和的商道,也是傳家之道。多年后,三先生的兒子到基層視察工作,恰逢雨天,他自然而然地接過雨傘,為正介紹工作的村支書擋起了雨。這種根植于內(nèi)心的修養(yǎng)和為他人著想的善良,早已潛移默化為這個家庭最好的精神不動產(chǎn)。道,一種中國式的安身立命的智慧,由一個家族而蔓延至鄰里、街區(qū)乃至一個地區(qū),受益的是整個社會和我們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