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黎兵
(飲露山房紫砂陶瓷有限公司 江蘇 宜興 214221)
紫砂壺是一種眾所周知的陶土工藝品,手藝人通過宜興當?shù)靥赜械奶漳嗉兪止ぶ谱鳎敲耖g手工藝中的佼佼者,具有地方特色和代表性。因為其原料來自宜興丁蜀,所以又被稱之為宜興紫砂壺,在眾多茶具中因有著獨一無二的泥料,優(yōu)秀的性能和優(yōu)美的造型成為魁首,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據(jù)史料記載,宜興紫砂壺已經(jīng)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其制作工藝建立在千年陶都成熟的陶瓷工藝之上,并經(jīng)過不斷更正完善,已經(jīng)自成一派;其性能更是經(jīng)受了時間的考驗,泡出來的茶香味久而不散,此外茶壺的外觀經(jīng)過長期的茶水浸泡以及手部的摩擦,會逐漸的變成古玉色;其造型更是精彩紛呈、千變?nèi)f化,充分展現(xiàn)了中國人的東方美學。除此之外,紫砂壺在發(fā)展過程中一直受到文人階級的關注和改良,因此,它具有濃厚的文人氣息以及濃郁的書卷氣,無論是詩書畫還是陶刻金石等和紫砂壺結合都相得益彰,使得一把小小的紫砂壺,實用性和藝術性結合,展現(xiàn)出了一定的收藏價值。
受到中國古代文人審美的影響,紫砂壺所追求的是一種古樸雅趣,一種縹緲只可意會的意境,很多紫砂手藝人將詩、書、畫、印與茶壺融為一體,并在高溫燒制后,形成一種古樸的、年代感的美的形態(tài)。這種文化性的創(chuàng)作為紫砂壺藝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極大地拓寬了其藝術發(fā)展之路,也為之后紫砂文化的形成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如今的紫砂壺造型款式眾多,裝飾手段紛繁,但無一例外都充滿了文化寓意,古代有著“壺隨字貴,字隨壺傳”的說法,現(xiàn)代則是壺隨內(nèi)容充滿寓意,內(nèi)容圖案隨壺流傳千古。
隨著對紫砂壺的深入了解,我們對紫砂壺的印象就是吉祥、富貴,有著福、祿、壽、喜的美好寓意,那這種寓意如何而來呢,這就要追溯到其仿生的形態(tài)、捏塑的內(nèi)容,刻繪的圖案了。仿生壺在紫砂傳統(tǒng)壺型中很常見,例如葫蘆福,有著福祿的寓意;柿子壺,象征著事事如意;梅樁壺,寓意著梅花的高潔清貴。捏塑的內(nèi)容包括龍鳳,象征著高貴、如日中天等;壽桃壺中捏塑的桃子有給長輩老者祝壽的意義??汤L的圖案更是五花八門,讓人眼花撩亂。自古以來,因著“象形”、“諧音”等文化形式的不同,不同的圖案所代表的寓意也不同。舉個例子,圖案是老鼠代表的寓意是生生不息、數(shù)一數(shù)二、大象則代表了吉祥如意和萬象更新。金魚代表的意思是金玉滿堂、如魚得水。
紫砂壺“金玉滿堂”就是借用金魚的諧音“金玉”賦予紫砂壺金玉滿堂、年年有余的寓意,并且通過在壺身上進行泥繪和雕塑裝飾技藝來加深這種寓意,從而使得作品更具有深意和內(nèi)容。金魚是一種歷史悠久的觀賞性魚,它身姿奇異、色彩絢麗,一般都是金黃色,培育到現(xiàn)代顏色已經(jīng)是五彩繽紛了,形態(tài)優(yōu)美,在中國有著悠久的養(yǎng)殖歷史。民間說法金魚是在鯉魚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而鯉魚因有著“鯉魚躍龍門”的傳說在民俗文化中有著舉足若輕的地位,很多人都在家里養(yǎng)鯉魚,希望自己能時來運轉。金魚在此基礎上發(fā)展起來,更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首先金魚小巧玲瓏,翩躚多姿,在水中沉浮自如,金光閃爍,十分具有觀賞性。并且,金魚的金字十分討國人喜歡,在家里養(yǎng)上兩條金魚,諧音“金玉”,寓意金玉滿堂、年年有余。
圖1 金玉滿堂
作品“金玉滿堂”造型別致,時尚新穎,在古樸雅致的紫砂壺上繪以漂亮的金魚,并點綴水草、水流,觀賞性極強,趣味性十足。壺身扁圓,呈半月型,雅致而復古,圈足處三足鼎立,和壺身合為一體,恰似一池裝載著生機靈動的池塘,水波粼粼,水草叢生,金魚游弋,雅趣十足。而此壺的點睛之筆就是壺鈕的設計,壺蓋與壺口嚴絲合縫,微微隆起,蓋鈕設計成了金魚的式樣,活靈活現(xiàn),怡然自得。整壺給人的感覺正所謂“金玉滿堂”,充滿富貴吉祥,巧取金魚滿塘之意,可謂獨具匠心,華貴非凡。
作品不僅美觀大氣,并以紫泥精制。紫泥是紫砂陶的三大類之一,以質(zhì)地細膩、性能穩(wěn)定而受到藝人們的青睞,市場上看到的紫砂泥有百分之八十是以紫泥制作的?!敖鹩駶M堂”以紫泥制成壺身,再調(diào)配不同的砂泥進行泥繪,因此作品呈現(xiàn)出栗栗紫韻,細膩而不光滑,反而隱約透著粗細不一的顆粒。泥繪圖案更是惟妙惟肖,將金魚的優(yōu)美形態(tài)和繽紛色彩都呈現(xiàn)了出來。作品制作成坯后,藝人在壺身上進行泥繪裝飾,一層層稀釋后的泥水通過蘸繪成型,等自然干透后放入窯爐進行1 100 ℃~1 200 ℃之間的高溫燒制。最后出窯后的成品,帶著泥與火的氣息,仿若重生。壺身上的魚也仿佛活的,在水中盡情游弋,向世人演繹著動靜之間美的傳奇。
欣賞著“金玉滿堂”優(yōu)美的造型和令人拍案叫絕的泥繪裝飾,不僅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需求,也滿足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樣具有深意的創(chuàng)作在紫砂歷史上并不少見,從古至今很多紫砂大師都將一些具有美好寓意的圖案融匯進壺中進行相應的創(chuàng)作、裝飾,雖然壺型不同,風格不同,但是承載的寓意和情感始終是相通的。例如這把“金玉滿堂”,雖然藝人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進行了后天的泥繪裝飾,但是我們依然能從作品中感受到滿滿的祝福和祈盼,也能從作品流露的情感中感受到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心境,傾聽他的心聲。因此,在紫砂壺的創(chuàng)作中不單單需要造型上的設計,更需要情感上的融會貫通,只有不斷地繼承,不斷地發(fā)揚,才能弘揚傳統(tǒng)文化,傳播紫砂壺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