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道榮
過猶不及多半源于急功近利
洗手甩手,手指甩到水龍頭上;一邊走路一邊看手機,一腳踢到馬路牙子上;吃飯,忽然“嘎嘣”一聲,牙齒咬到一粒小石子;進門,一頭撞到太干凈的玻璃門上;坐在陽臺上曬太陽,站起來一抻腰,撞到開著的窗戶上……
甩手、走路、吃飯、跨進門、站起身,這些日常行為,我們并沒有感覺到自己用了多大力氣。但是,在出事故之后,你會發(fā)現,你甩手的力氣有多大,指肚上的烏紫就是證據;你走路時邁步的速度有多快,裂開的腳指甲就是證據;你吃飯時,牙齒的咬合力有多厲害,崩掉的那片牙就是證據;你站起身的那一刻爆發(fā)力有多強,后背的血痕就是證據……
是我們用力過猛嗎?沒有啊,你只是甩甩手,只是站起來,只是走路,只是吃飯而已。但另一個真相是,遇到阻力時,出現意外時,我們才會發(fā)現,我們所做的很多看似平常的事情,其實都是挺用力的。這個力量有多大,對我們的反作用和傷害就有多強。
我們以為,只有付出得太多,挫折和失敗才讓人氣餒和自責。事實是,每一個失敗的后面,都有付出,只是很多時候,我們可能像甩個手一樣,并沒有意識到這個平常的動作里,其實也是用了很多力氣的。很多時候,很多事情,不要也不必用力過猛,用力過猛了,會傷得很重。悠著點,活著本不易,你該知道,你其實很可能已經夠用力了,也夠努力了。
(責任編輯/劉大偉 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