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劉博,王威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九〇醫(yī)院 1.皮膚科;2.燒傷整形科,河南 駐馬店 463000)
扁平苔蘚是臨床常見的慢性炎性皮膚黏膜疾病,病因可能與自身免疫、遺傳、代謝、內分泌等因素有關,多發(fā)于30~60 歲人群,皮損多發(fā)于四肢曲側、股內側、臀腰部等部位,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癢[1]。臨床以病理結果為診斷扁平苔蘚的金標準,但組織病理學取材的方式具有創(chuàng)傷性,特殊體質人群術后易產生瘢痕,影響美觀,患者滿意度不高[2]。反射式共聚焦顯微鏡(RCM)是新興的皮膚科檢查技術,具有實時、在體、動態(tài)、成像迅速、無創(chuàng)、可進行多部位檢查等優(yōu)勢,開始應用到臨床檢查中[3]。因此,本研究探討反射式共聚焦顯微鏡診斷扁平苔蘚的敏感性與特異性,目的在于為扁平苔蘚患者提供臨床無創(chuàng)診斷方式的參考依據。
選取2018 年6 月至2019 年6 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九〇醫(yī)院就診的50 例擬診為扁平苔蘚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2 例,女28 例,年齡32~56 歲,平均(42.16±10.21)歲,病程1~3 年,平均(2.26±0.54)年。
1.2.1 納入標準 ①具有自覺瘙癢,手腕及前臂的屈側,手背、腰部、骶尾部出現(xiàn)紫紅色、多角形扁平丘疹,表面有光澤,可見白色網狀條紋等臨床特征,并經RCM 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確診為扁平苔蘚的患者。②自愿接受并配合完成RCM檢查者。
1.2.2 排除標準 ①排除患有紅斑狼瘡、黏膜白斑、扁平苔蘚樣疹者。②既往患有局部或全身系統(tǒng)性疾病者。
1.3.1 儀器材料 選用美國Caliber Imaging Diagnostics 公司生產的型號為VIVASCOPE 在體反射式共聚焦顯微鏡,光源為波長830 nm 的激光束,顯示圖像分辨率為1 000×1 000 像素,最大輸出22 mW,鏡頭選用厚窗水浸物鏡,介質為蒸餾水、醫(yī)用耦合劑。
1.3.2 檢查方法 患者取平臥位,選取紫紅色扁平丘疹或近期新發(fā)的無破潰、無感染、無較多鱗痂,可以放置組織杯的皮損部位,將顯微鏡光源調至為830 nm 的激光束,把耦合劑擠在鏡頭中間,然后蓋上塑料組織帽,將蒸餾水噴在皮損處,掃描觀察區(qū)域為500 μm×500 μm,掃描范圍為2.5 mm×2.5 mm(XY 水平方向),掃描深度為280μm 以內的表皮層及真皮淺層組織結構,由上而下進行掃描,采集各層次皮損RCM 圖像。
1.3.3 病理學診斷 取RCM 檢測同一皮損處組織行組織病理學活檢術,行常規(guī)蘇木精-伊紅(HE)染色,觀察病理圖片以明確診斷。組織病理特征:①肥厚性:表皮角化過度,顆粒層及棘層出現(xiàn)不規(guī)則增厚,基底層液化變性,真皮淺層出現(xiàn)帶狀浸潤,可見部分色素顆粒;②環(huán)形:可見基底層液化變性、色素沉著,真皮上部出現(xiàn)炎性細胞浸潤;③慢性局限性扁平苔蘚:棘狀細胞層不規(guī)則增厚,顆粒層出現(xiàn)楔形增厚,表皮呈鋸齒狀;④毛囊性:表皮角化過度,顆粒層局灶性楔形增厚,毛囊上皮基底層局灶性液化變性,真皮淺層及毛囊周圍可見淋巴細胞帶狀、團塊狀的淋巴細胞浸潤;⑤萎縮性:可見楔形顆粒層局灶性增厚,表皮鋸齒狀改變,基底層液化變性,出現(xiàn)表皮萎縮,炎細胞減少、部分表皮突則消失;⑥色素性:表皮角化過度,出現(xiàn)部分棘層萎縮,基底層液化變性,真皮淺層出現(xiàn)較多以噬色素細胞及淋巴細胞為主的炎癥細胞浸潤;⑦急性泛發(fā)性:表皮角化過度,顆粒層楔形肥厚,真皮淺表血管處淋巴細胞、組織細胞浸潤。
1.3.4 觀察指標 ①觀察扁平苔蘚類型,并計算反射式共聚焦顯微鏡的診斷符合率。②以病理學診斷為金標準,計算反射式共聚焦顯微鏡的敏感性、特異性、準確性。
經病理檢查后確診為扁平苔蘚患者32 例,其中肥厚性扁平苔蘚5 例,環(huán)形扁平苔蘚3 例,慢性局限性扁平苔蘚10 例,毛囊性扁平苔蘚2 例,萎縮性扁平苔蘚3 例,色素性扁平苔蘚8 例,急性泛發(fā)性扁平苔蘚1 例。反射式反射式共聚焦顯微鏡共診出30 例,漏診2 例,其中1 例環(huán)形扁平苔蘚,1 例急性泛發(fā)性扁平苔蘚,其診斷符合率為93.75%。見表1。
表1 反射式共聚焦顯微鏡與病理結果診斷符合率
經計算反射式共聚焦顯微鏡的敏感性為93.75%(30/32),特異性為100%(18/18),準確性為96.00%(48/50)。
扁平苔蘚是常見的慢性或亞急性炎癥皮膚病,臨床可分為環(huán)形、慢性局限性、急性泛發(fā)性等多種類型,以慢性局限性較為多見[4]。扁平苔蘚的診斷金標準是皮膚組織病理檢查,但其創(chuàng)傷性較大,患者依從性不高,尤其是當皮損部位出現(xiàn)在面部或敏感部位時,患者更加抗拒皮膚組織病理檢查[5]。因此,需要尋找診斷準確且創(chuàng)傷性較小的方式進行診斷。
典型的扁平苔蘚可以根據臨床癥狀做出判斷,但是非典型的扁平苔蘚常需采用影像學技術與色素性玫瑰糠疹、點滴狀銀屑病等皮膚病進行鑒別[6]。RCM 利用反射式激光共聚焦顯微鏡原理,在計算機輔助下,對皮損部位進行掃描成像的新型診斷技術,可以穿透角質層,可實時、動態(tài)掃描皮膚組織結構,以圖像的明暗程度顯示不同組織細胞結構,觀察到表皮及真皮淺層的細微變化,從而輔助診斷皮膚病,具有高分辨率、無創(chuàng)傷性、高效的優(yōu)勢[7]。研究顯示[8],對經組織病理學確診的扁平苔蘚患者應用RCM 觀察皮損處組織圖像特征,發(fā)現(xiàn)患者表皮角化過度、顆粒層楔形增厚,真-表皮界限模糊不清,真皮淺層可見致密性中等折光性細胞浸潤或高折光性不規(guī)則的噬黑素細胞。諸多研究表明[9-10],RCM 圖像特征與組織病理學的結果統(tǒng)一性較高。本研究結果中RCM 顯示肥厚性扁平苔蘚5 例,環(huán)形扁平苔蘚2 例,漏診1 例,慢性局限性扁平苔蘚10 例,毛囊性扁平苔蘚2例,萎縮性扁平苔蘚3 例,色素性扁平苔蘚8 例,未能診出急性泛發(fā)性扁平苔蘚,共漏診2 例,反射式共聚焦顯微鏡診斷符合率為93.75%,經計算反射式共聚焦顯微鏡的敏感性為93.75%(30/32),特異性為100%(18/18),準確性為96.00%(48/50),說明應用反射式共聚焦顯微鏡診斷扁平苔蘚敏感性、特異性及準確性較高。本研究中漏診的2 例,是因急性泛發(fā)性扁平苔蘚較少見,對其臨床特征未能熟練掌握,導致漏診;環(huán)形扁平苔蘚發(fā)病位置隱匿,常發(fā)于腋窩、陰部等隱秘部位,皮損可獨立存在,無明顯自覺癥狀,也無典型的扁平苔蘚Wickham 紋,易導致漏診。臨床影像醫(yī)師需對急性泛發(fā)性及環(huán)狀扁平苔蘚的臨床特征及RCM 圖像特征熟練掌握。
綜上所述,應用反射式共聚焦顯微鏡診斷扁平苔蘚,其與病理結果的診斷符合率較高,敏感性、特異性及準確性也較高,可以為臨床提供有價值的診斷依據,但對口腔黏膜等部位則無法進行檢查,對扁平苔蘚應用RCM 進行診斷仍有進步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