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聲
兩年前有一個陌生青年叩開我家門。我一坐定就和我談人心之不古,以及世道的險惡。隨后就談“他人皆地獄”,一副鄙視他人仿佛他們全是仇敵的樣子。
他說人都是極端自私的東西。他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再正確不過了。他說他從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中總結出了幾條生活經(jīng)驗,其中一條便是即使對那些懷著熱忱幫助你的人,你心里也要防著他,并且時刻問自己——他幫助你圖的是什么?倘你是女性,那么對方一定有男人的非分之想無疑;倘你正在落魄之際,那么對方一定早已想好,在你發(fā)達之后,向你勒索怎樣的報答,正所謂“無利不起早”。
北京電影學院有一位教創(chuàng)作的老師,當年是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的一位知識青年。一次,他在新街口的“西安餐館”里吃羊肉泡饃,見一喝醉了酒的蒙古族漢子伏桌失聲痛哭,他將那蒙古族漢子扶出了餐館,扶至一偏靜處,詢問:到北京來辦什么事?遇到了什么困難?何以悲哀?告曰:獨生子女不幸得了癌癥,在北京住院。而當父親的,因家中有急事,又不得不撇下女兒,趕回內蒙古去。女兒無人托付,去則不忍,留則不成,哭以宣泄……
老師聽了說:“你放心離開北京吧!我是當年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的知青,我會代你經(jīng)常到醫(yī)院去探望你女兒的……”他說到了,也做到了。他告訴那蒙古族少女:“我是你父親的朋友,最好的朋友之一。”除了她的父親,還從沒有另外一個人到醫(yī)院探望過她。每次同病房的人被探望,她是那么羨慕人家,而從此她可以獲得一種情感滿足了。北京對她來說,不再是舉目無親的城市了。北京有她父親的“最好的朋友”,他答應她,會經(jīng)常來看她,還給她讀書,講故事。能感受到這種關懷,對那個患了絕癥將不久于人世的蒙古族少女來說,是極其重要的,也是極其需要的。
一次,他又去探望她,問她最想吃什么。她說最想吃羊肉湯。他便走出醫(yī)院去買羊肉。但他衣兜里卻只有七角幾分錢,賣羊肉的個體攤位的攤主嫌不值得一賣,不賣。他只好請求于人家。攤主聽他說完,默默抄起刀,“啪”的一刀,砍下兩三斤上好的羊肉,叫他拿走,且不收他一分錢。
他困惑了,反而愣在那兒。攤主說:“我當年也是內蒙古生 產建設兵團的知青,善良的事,別叫你一個人做了,有機會,我也愿意做。”
這個老師有什么不良企圖嗎?這個賣羊肉的也有什么不良企圖嗎?做如此揣度的人,只能是一種人——混蛋透頂之人。地獄并不在別處,正在每一個人內心里。所謂“圣界”也不在別處,也正在每一個人的內心里。
(常朔摘自《中國人的日?!?圖 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