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亮
1951年3月29日,音樂劇《國王與我》(the King and I)在百老匯圣詹姆斯劇院(St. James Theatre)首演。該劇由理查德·羅杰斯(Richard Rodgers)創(chuàng)作音樂,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Oscar Hammerstein II)創(chuàng)作劇詩和劇本,是兩位老搭檔繼《俄克拉荷馬》《旋轉(zhuǎn)木馬》和《南太平洋》之后合作的又一經(jīng)典劇目。這部“以西方視角打造東方文化”的音樂劇所展現(xiàn)的“異國情調(diào)”受到評論界和觀眾的熱捧,在百老匯演出近3年,共1246場,是當時上演時間第四長的音樂劇,于1952年獲第四屆托尼獎最佳音樂劇。
創(chuàng)作背景
1944年,英國作家瑪格麗特·蘭登(Margaret Landon)創(chuàng)作小說《安娜與暹羅王》(Anna and the King of Siam),這部描繪東西方文化的小說大受歡迎。1950年,經(jīng)紀人范妮·霍爾茨曼(Fanny Holtzmann)正為英國女演員格特魯?shù)隆趥愃梗℅ertrude Lawrence)尋找合適的新劇目,根據(jù)傳記作家梅雷爾·塞克斯特(Meryle Secrest)的說法,當時霍爾茨曼擔心勞倫斯的事業(yè)正在衰退,這位51歲的女演員活躍于戲劇舞臺,但從未出演過音樂劇,僅有的一部音樂劇《黑暗中的女人》(Lady in the Dark)于1943年被停演。霍爾茨曼認為,為勞倫斯創(chuàng)作一部以“安娜和暹羅國王”為原型的音樂劇是一個理想選擇,決定買下小說版權(quán)改編成舞臺劇。
霍爾茨曼曾試圖邀請科爾·波特(Cole Porter)創(chuàng)作音樂,但遭到拒絕。隨后她向漢默斯坦的妻子多蘿西(Dorothy)求助,希望羅杰斯與漢默斯坦能為勞倫斯創(chuàng)作一部新劇,請她幫忙讓丈夫讀一本自己寄來的書。事實上,兩位作家的妻子都曾在1944年就讀過蘭登的這部小說,并敦促她們的丈夫考慮將它作為一部音樂劇的題材。羅杰斯和漢默斯坦認為小說《安娜與暹羅王》的情節(jié)缺乏清晰的敘述和重點,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軼事、描述和漫無邊際的解釋,兩人皆猶豫不決,但又不愿得罪這位當紅巨星,因此將創(chuàng)作計劃擱置一旁。
直到1946年,導演約翰·克倫威爾(John Cromwell)將小說《安娜與暹羅王》改編成同名電影,廣受好評,同時也改變了羅杰斯和漢默斯坦的想法,兩人從電影中了解到劇本是如何將小說中的情節(jié)結(jié)合起來的,決定制作一部新的音樂劇。漢默斯坦從蘭登描述的“暹羅奴隸”故事中獲得靈感,找到了這部戲劇的“入口”,最后制作成為敘述舞蹈《湯姆叔叔的小屋》。
故事梗概
第一幕
19世紀60年代初,英國寡婦安娜(Anna)攜兒子路易斯(Louis)抵達暹羅王國首都曼谷。暹羅國王蒙庫(Mongkut)聘請她為王室成員教授英語和西方文化。輪船上,暹羅首相克拉拉霍(Kralahome)的嚴厲相貌令路易斯和安娜感到不安,安娜教兒子用吹口哨的方式緩解恐懼,并教導他要勇敢面對生活中的未知與危險。
王宮里,國王一方面宣稱熱衷西方理念,但又接受了緬甸王室的贈禮——女奴普提姆(Tuptim)。普提姆與護送自己前往曼谷的緬甸青年瑯塔(Lun Tha)情投意合,兩人迫不得已分離。安娜與國王會面,國王選擇性地忘記合約中關(guān)于薪水的承諾,拒絕在宮殿旁建一棟獨立的磚房,安娜對國王蠻橫與專制的態(tài)度感到意外和不滿,但國王那15個迷人可愛的孩子使安娜妥協(xié),決定留下來。王室王妃們也渴望學習西方文化,以及東西方文化在愛情與家庭方面的相似之處。
課堂上,孩子和王妃們了解到暹羅以外的世界,并對不了解的雪花和人權(quán)自由表現(xiàn)出好奇之心。國王對這些知識著迷,但又感到困擾。安娜將美國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The Small House of Uncle Thomas)借給普提姆閱讀,并對普提姆與瑯塔兩人的暗中約會感到擔心。
安娜因國王的強勢與固執(zhí)重燃心中怒火,決定離開時,棠王后(Lady Thiang)向安娜傾訴國王的憂慮與煩惱。安娜對西方人將國王視作野蠻人形象的指控感到震驚,國王雖是一夫多妻者,但并非野蠻。安娜得知英國將派特使前往曼谷評估局勢,她建議舉辦晚宴招待這位外交要臣,王妃們身著西洋服飾,采用普提姆編寫的泰式芭蕾舞劇作為節(jié)目展示給客人,以向其顯示國王的進步思想和英明統(tǒng)治,表明國王并非謠傳中的野蠻人。國王召集家人為這項計劃的成功舉行佛教祈禱,并向佛陀保證安娜將按照合約獲得自己的房子。
第二幕
晚宴當天,王妃們盛裝出席。普提姆在芭蕾舞劇《湯姆叔叔的小屋》中借女主人公口吻訴說國王對自己的控制,國王對普提姆反奴隸制的信息感到不滿而分心。演出結(jié)束后,愛德華爵士對宴會稱贊不已,并向國王透露英國對暹羅王國的威脅將會消退。
愛德華爵士離開后,國王對晚宴的順利舉辦感到滿意,向安娜贈送戒指以表謝意。秘密警察報告普提姆失蹤的消息,國王意識到安娜對此事有所隱瞞,但安娜回避了國王的詢問。接著,安娜通過解釋西方求愛的習俗轉(zhuǎn)移國王的注意力,借著國王向安娜請教波爾卡舞之機,兩人之間的愛意油然而生。當普提姆與瑯塔私奔被抓獲的消息傳回王宮時,輕松浪漫的情境被打破。國王決心懲罰出軌的普提姆,安娜勸阻無效。當國王正準備揮動鞭子時,安娜的凝視使國王心有不忍,他意識到自己已被眼前這個女人改變,失去了往日的權(quán)威,憤然離去。
幾個月過去,安娜與國王沒有任何聯(lián)系。她收拾好行李,正準備登上離開暹羅的船。王儲朱拉隆功(Prince Chulalongkorn)遞來生命垂危的國王寫的一封信,國王一直無法解決自己內(nèi)心的矛盾,信中國王對安娜所做的一切表示感激。泣不成聲的安娜返回宮中看望國王,兩人最終和解,并向奄奄一息的國王許諾,會按照其意愿幫助年幼的朱拉隆功成為具有新風格的統(tǒng)治者。王儲朱拉隆功當眾下令廢除卑躬屈膝的磕頭習俗,國王也同意此決定。國王辭世,安娜跪在已故國王身邊,握住并親吻他的手,王室成員一同鞠躬或行屈膝禮,以示對老國王的懷愛與敬意。
歌曲曲目
第一幕
1.“Overture”(Orchestra)/《序曲》(管弦樂)
2.“I Whistle a Happy Tune”/《我來吹首歡樂歌》(安娜、路易斯)
3.“My Lord and Master”/《我的陛下和主人》(普提姆)
4.“Hello, Young Lovers”/《你們好,年輕的戀人們》(安娜)
5.“March of the Royal Siamese Children”(Orchestra)/《暹羅兒童進行曲》(管弦樂)
6.“A Puzzlement”/《迷惑》(國王)
7.“The Royal Bangkok Acadebingmy”/《皇家曼谷學院》(安娜、王妃們和孩子們)
8.“Getting to Know You”/《開始了解你》(安娜、王妃們和孩子們)
9.“We Kiss in a Shadow”/《我們在陰影中親吻》(普提姆、瑯塔)
10.“A Puzzlement”(reprise)/《迷惑》(再現(xiàn))(路易斯、朱拉隆功)
11.“Shall I Tell You What I Think of You?”/《該告訴你我對你的看法嗎?》(安娜)
12.“Something Wonderful”/《美妙的事》(棠王后)
13.“Buddhist Prayer”(Act I finale)/《佛教祈禱》(第一幕終曲)(國王、合唱)
第二幕
14.“Entracte”(Orchestra)/《間奏曲》(管弦樂)
15.“Western People Funny”/《有趣的西方人》(棠王后和王妃們)
16.“I Have Dreamed”/《我夢到》(普提姆、瑯塔)
17.“Hello, Young Lovers”(reprise)/《你們好,年輕的戀人們》(再現(xiàn))(安娜)
18.“The Small House of Uncle Thomas”(Ballet)/《湯姆叔叔的小屋》(芭蕾舞)(普提姆和王妃們)
19.“Song of the King”/《國王之歌》(國王、安娜)
20.“Shall We Dance?”/《我們能共舞一曲嗎?》(安娜、國王)
21.“I Whistle a Happy Tune”(reprise)/《我來吹首快樂歌》(再現(xiàn))(安娜)
22.“Something Wonderful”(reprise, finale ultimo)/《美妙的事》(再現(xiàn),全劇終曲)(管弦樂)
復排與獲獎
音樂劇《國王與我》攬下第四屆托尼獎6個獎項:最佳劇本、最佳音樂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舞臺設計、最佳服裝設計。首演之夜,導演約翰·范·德魯?shù)牵↗ohn Van Druten)消除了對勞倫斯生病的顧慮:“她以一種嶄新而耀眼的氣質(zhì)登上舞臺,仿佛燈光的光輝被賦予額外的力量。她容光煥發(fā),美極了?!薄都~約郵報》(New York Post)稱該劇是“大師們的又一次勝利”。《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評論稱:“羅杰斯和漢默斯坦的這次創(chuàng)作雖未帶來任何新意,但他們是戲劇界有造詣的音樂和文字藝術(shù)家,《國王和我》是一部可愛迷人的音樂劇?!薄都~約先驅(qū)論壇報》(New York Herald Tribune)曾感慨:“昨晚過后,這部音樂劇及男主角的表現(xiàn)將成為歷史標桿,尤·伯連納(Yul Brynner)樹立了一個難以效仿的榜樣,這可能是近十年來最好的演出。”
1953年10月8日,《國王與我》倫敦原版在德魯里巷皇家劇院(The Theatre Royal, Drury Lane)首演,共演出964場。
1954年3月22日,美國巡演版在賓夕法尼亞州好時市的社區(qū)劇院(The Community Theatre)拉開帷幕,次年12月17日在費城舒伯特劇院(The Shubert Theatre)結(jié)束。尤·伯連納和帕特里西亞·莫里森(Patricia Morison)主演。
1973年10月10日,羅杰·雷德法恩(Roger Redfern)導演的倫敦復排版在阿代爾費劇場(Adelphi Theatre)首演,次年5月25日結(jié)束,共演出260場。莎莉·安·豪威斯(Sally Ann Howes)飾演安娜,彼得·溫加德(Peter Wyngarde)飾演國王。
1977年5月2日,百合子(Yuriko)導演的百老匯復排版在紐約尤里斯劇院(Uris Theatre)首演,次年12月30日結(jié)束,共演出696場。尤·伯連納再次受邀飾演國王,一票難求。該復排版獲得劇評人獎(Drama Desk Award)包括最佳音樂劇在內(nèi)的3項提名。
1979年6月12日,百合子導演的倫敦復排版在帕拉丁劇院(London Palladium Theatre)首演,次年9月27日結(jié)束,該劇創(chuàng)下英國歷史上最大的預售紀錄,弗吉尼亞·麥肯娜(Virginia McKenna)飾演安娜獲奧利弗獎(Olivier Awards)“最佳音樂劇女主角”?!都~約時報》評論稱:“《國王與我》樸實無華,也無可挑剔。影子都能被其中的歡笑、甜蜜和傷感的淚水點亮……我們甚至可以被說服,相信死亡是一個幸福的結(jié)局?!?/p>
1981年2月18日,美國巡演版在華盛頓特區(qū)華納劇院(Warner Theatre)拉開帷幕,米奇·雷(Mitch Leigh)負責制作和導演,麗貝卡·韋斯特(Rebecca West)負責舞蹈編排。1983年9月13日,尤·伯連納在洛杉磯慶祝自己飾演國王的第4000場演出,同一天他被確診肺癌,導致演出終止數(shù)月,巡演最后于1984年12月結(jié)束。
1985年1月7日,米奇·雷導演的百老匯復排版在百老匯劇院(Broadway Theatre)首演,同年6月30日結(jié)束,共演出191場。該復排版共獲托尼獎2項提名,尤·伯連納獲托尼獎“特別獎”。
1996年4月11日,克里斯托弗·倫肖(Christopher Renshaw)導演的百老匯復排版在尼爾·西蒙劇院(Neil Simon Theatre)首演,于1998年2月22日結(jié)束,共演出780場。該復排版共獲托尼獎4項提名、4項獎(最佳復排、最佳音樂劇女主角、最佳舞臺設計、最佳服裝設計),以及劇評人獎3項提名、4項獎(最佳復排、最佳導演、最佳舞臺設計、最佳服裝設計),演員盧·戴蒙德·菲利普斯(Lou Diamond Phillips)與喬伊·崔(Joohee Choi)兩人均獲世界戲劇獎(Theatre World Award)。
2000年5月3日,倫肖再次執(zhí)導的倫敦復排版在帕拉丁劇院(London Palladium Theatre)首演,于2002年1月5日結(jié)束,其票房共計800萬英鎊。該復排版獲奧利弗獎“最佳音樂劇”提名。
2015年4月16日,巴特里·謝爾(Bartlett Sher)導演的百老匯復排版在比奧蒙特劇院(Vivian Beaumont Theatre)首演,于次年6月26日結(jié)束,共演出499場。該復排版榮獲托尼獎5項提名、4項獎(最佳復排、最佳音樂劇女主角、最佳音樂劇女配角、最佳服裝設計),以及劇評人獎1項提名、1項獎(最佳復排)。
2018年6月21日,巴特里·西爾導演的倫敦復排版在帕拉丁劇院預演,7月3日正式首演,同年9月29日結(jié)束。該版本獲奧利弗獎6項提名(包括“最佳復排”)?!秱惗貥藴释韴蟆罚↙ondon Evening Standard)評論稱:“謝爾對劇目的詮釋常常讓人覺得恭敬而穩(wěn)重,但對不同文化碰撞的處理卻很敏感……渡邊謙(Ken Watanabe)散發(fā)的魅力令人著迷,臉上的愁容像是正義的標識,卻又透著一絲淘氣;凱莉·奧哈拉(Kelli OHara)高亢的音色持續(xù)近三小時,為熟悉的曲目增添了一種美味的新鮮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