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武
2017年的保利秋拍上,齊白石的《山水十二條屏》拍出9.315億元高價,成為全球最貴中國書畫作品,迄今無人打破;截至2020年,齊白石作品全球拍買成交額達265億元,位列中國書畫家第二位,僅次于張大千的278億元。齊白石,到底是怎樣的一個畫家?從木匠到藝術(shù)巨匠的跨越他是如何實現(xiàn)的?這也是我今年4月17日來到湘潭縣白石鎮(zhèn)杏花村星斗塘齊白石故居探訪的緣由。
翠綠的柳樹成蔭,將暮春緊緊抱在枝頭;一口彎月形的池塘里滿是半人高的春草及殘荷;四周的山并不高,卻是連綿不絕,披著綠延伸至遠方。一座建于清咸豐年間、占地200平方米、坐西朝東兩橫各三間的土墻屋就坐落其間,清同治二年(1863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即公歷1864年1月1日),齊白石就出生于此。齊白石在北京居住了近40年,他晚年的作品描繪的無不是家鄉(xiāng)的一山一水一花一木。他是一個多情的人,有著鄉(xiāng)野民間藝人的本色。他沒有失去這些,惟其沒有失去這些才成就了齊白石。那未脫的鄉(xiāng)野之氣里,釋放著原初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星斗塘的名字據(jù)說是早年有一塊隕石落在塘中而得名,我想,齊白石就是那塊隕石吧,他晚年那將蔬筍氣和書卷氣完美結(jié)合的書畫作品如隕石般從天外飛來,震驚畫壇。
沿著一段種滿柳樹的小徑方能到達白石老屋。柳條拂在我的臉上,讓我想起一樁齊白石與張大千的軼事。在北京時,一位收藏家拿了張大千的一幅《柳絲鳴蟬圖》給齊白石點評,白石看后,連說這畫畫得不對,柳條上的蟬,頭不應該朝下,應該朝上。后來張大千遇到齊白石,問他為什么說自已畫的蟬不對。白石解釋說,他家湘潭老屋門前就有很多柳樹,蟬因為頭重尾輕,又因為柳條柔軟,若蟬頭朝下就會重心不穩(wěn)掉下來,所以蟬趴在柳枝上時,頭一律是朝上的。張大千后來在青城山上觀察柳枝上的蟬,果真頭是一律朝上的。正是這種對日常生活仔細入微的觀察成全了齊白石。
往里走,就看到了一架葡萄藤,“刪除草木打虛花,卻笑平生為口嗟。新種葡萄難滿架,復將空處補絲瓜?!边@種樂趣,只有曾做過農(nóng)民的人才體會得到。
來到白石老屋前,屋前有一塊不大的空地,像國畫里的留白。老屋門額上是白石老人的關(guān)門弟子、著名湘籍篆刻家李立先生題額的“齊白石故居”。
門前正對著星斗塘,塘里滿是殘荷。白石晚年最喜畫荷花,“習習微風入小窗,舍南何處支荷塘。清風也有輕狂意,經(jīng)過蓮花亦自香?!边@是他寫的詠荷詩,也是他的自況。40歲后,白石漸漸有了些名氣,陜西臬臺樊增祥與他交好,樊當京官后,欲薦其為慈禧太后的代筆,官階為六品,被拒;同為王闿運門人、翰林學士夏午詒欲為白石捐縣丞之職,被拒;蔡鍔將軍請他作教習,每月只上四節(jié)課,薪資40大洋,被拒。就是后來林風眠、徐悲鴻請他出任北平藝專的教授也是三顧茅廬才勉為出山。北平被日軍占領(lǐng)后,白石老人更是閉門拒客,他畫了《群鼠圖》予以諷刺。在《題蟹》中寫道:“看汝橫行到幾時”;在《寒鳥圖》上寫道:“寒鳥,精神尚未寒”,比喻淪陷區(qū)人民精神不死。有人勸他不必做得這般明顯,他說:“殘年遭亂,拼著一條老命,還有什么可怕的?!边@種不卑不亢不屈不撓的精神,這種剛正不阿的氣質(zhì)鍛造了他。
故居的東面是一塊菜地,里面種著南瓜、絲瓜、冬瓜、茄子、白菜等。這些都是白石筆下最常見的題材,他畫的蔬果,鮮嫩、水分充足,自自然然地擺在地上,裝在筐子里,長在枝頭上。他筆下的蔬果不是插在花瓶里的擺設(shè),也不是供欣賞的陳設(shè),面對它們,如同面對田園山野,平凡生活,別有一種親切。齊白石的生活經(jīng)歷,決定了他不可能做文人士大夫的附庸,他藝術(shù)的情感和觸角,伸向了普通人所熟悉的現(xiàn)實生活。“夫種妻鋤興趣賒,何妨菜肚老夫家。”“晴數(shù)南園添新筍,細看晨露貫蛛絲?!狈N菜、數(shù)筍、看蛛,在冉冉晨光中閑立,身心融化在自家小園里,詩人、畫家的歡樂與愜意,全在那塊自耕種的土地上,東方文化的生命觀念,在他的藝術(shù)中得到了獨具一格的體現(xiàn)。
進得故居,正中是堂屋,中間供著神龕,右手邊擺著陳舊的椅子,完全是普通人家的陳設(shè)。齊白石出生時,當時齊家是三代同堂,卻只有5口人,齊白石是祖父祖母的長孫。他得到了一個派名,純芝。堂屋左手第一間是南堂橫屋,是全家吃飯之地。南堂橫屋后是灶屋,祖父在白石4歲時,就抱著他用鐵鉗子,在松柴灰堆上,教他寫字,他認得的第一個字就是“芝”。在他8歲時,進了私塾。但因家里窮,只上一年學便沒上了,12歲時娶了比他大一歲的童養(yǎng)媳李春君。15歲上,家里見白石身體弱,便讓他隨當?shù)啬窘除R仙佑、齊長齡學粗木工,后又拜雕花木匠周之美學雕花細作。有一次,齊白石在一個雇主家看到一本殘本的《芥子園畫譜》,便借回家,白天做木工活,晚上便用薄竹紙臨摹畫譜,臨了半年,整整訂了十六大本。他以畫譜為師,改進雕花圖案,很快得到鄉(xiāng)人們的認可,都尊稱他為“芝師傅”。26歲時,他又拜當?shù)孛耖g畫師蕭薌陔、文少可為師學畫肖像畫。27歲時,他遇上了生平第一個知音胡沁園。胡家是湘潭當?shù)馗粦?,胡沁園能寫漢隸,善畫工筆花鳥蟲草,他主動收白石為徒,不收他學費不說,還管他的吃住。胡又介紹自已的朋友湘潭名士陳少藩教白石學作詩。兩位老師給白石取了一個名字“璜”,又取了個別號“白石山人”,后齊白石終身就用這兩位老師取的字號行世,以作紀念。胡沁園勸白石放棄木匠營生,專以賣畫為業(yè),并為他廣泛宣傳和“拉單”。那時齊白石畫一張普通肖像可賣2元,精細點的能賣到4元,收入遠超做木匠。如果沒有胡沁園,可能齊白石一輩子仍在做木匠。40歲至47歲間,他外出遍游祖國名山大川即“五出五歸”的壯游,飽覽了秀美山川,打開了眼界,廣交了朋友,畫路也從工筆、肖像轉(zhuǎn)到了文人大寫意一路,更加上他又拜聞名全國的湘潭大名士王闿運為師學做詩,更是如虎添翼。
1919年,為避家鄉(xiāng)匪患,齊白石離開了湘潭老家,正式定居北京,開啟了他艱辛的變法之路和輝煌的書畫創(chuàng)作之途,直到1957年9月16日辭世。
我離開白石故居時,正值黃昏,見遠處田中有農(nóng)人牽牛從柳樹下走過。此情此景,像極了白石老人畫的《柳牛圖》,畫中只一頭牛,幾根枝條,余皆空白,沒有水塘、草地、牧童、白云,如夢一樣空靈,似乎蕪雜的世界消失在了這空白中,空白成了情感、精神。齊白石對生命的觀照是東方的、中國的,但詠嘆生命本身又正是世界的、人類的。齊白石的作品耐看,難以述說卻能意會,多由此來,他的偉大也由此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