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晴
近日,網(wǎng)上有打著健康科普旗號的自媒體文章聲稱,“夏天是血栓高發(fā)季節(jié)”“有四種征兆給你血栓提示”等,其實這些說法存在誤導。
血栓是什么?什么情況下易形成血栓?
血栓是血液成分在血管內發(fā)生凝固,形成的病理性固體凝塊。血栓形成的病因主要分為血管管壁損傷、血液成分異常和血流異常三大類。血栓的危害就像是一個塞子堵住了血管,使血管內的血流不順暢或者沒有血流,周圍的肌肉、神經(jīng)出現(xiàn)缺血、缺氧甚至壞死。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的血管管壁光滑,而血液凝血系統(tǒng)和纖溶系統(tǒng)能避免血栓形成。
那么,哪些情況下血栓容易形成呢?有以下三種:
血流淤滯狀態(tài) 久病臥床、外傷或骨折、較大的手術、妊娠、分娩、長途乘車或乘飛機久坐不動、長時間靜坐及下蹲等可使血流緩慢、淤滯,促發(fā)下肢靜脈血栓形成。
血液高凝狀態(tài) 如創(chuàng)傷、手術后、大面積燒傷、妊娠、產后等均可使血小板增加,黏附性增強,易形成血栓。
血管管壁損傷 當血管管壁受到影響,如機械性損傷、感染性和化學性損傷時,容易形成血栓。
血栓分為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紅色血栓和透明血栓四種。白色血栓發(fā)生在血流較快的情況下,常在心瓣膜、發(fā)生粥樣硬化的動脈內形成?;旌涎ê图t色血栓主要發(fā)生在血流緩慢的靜脈內。透明血栓主要見于休克患者。
網(wǎng)傳“夏天是血栓高發(fā)季節(jié)”是錯誤的
事實上,冬季才是血栓的高發(fā)季節(jié),原因是冬季人體為了減少熱量散失,血管收縮,同時代謝下降,血流速度下降,血液黏稠度增高,容易形成血栓。在夏季的白天,溫度升高,人體為了散熱,血管舒張,加上汗液的丟失,血壓會降低;在夏季的夜晚,由于迷走神經(jīng)興奮,血管收縮,導致血壓升高,因此血壓波動較大。但血壓波動與血栓形成之間并沒有因果關系。
血栓的來臨沒有征兆,網(wǎng)傳“四種征兆判斷法”不靠譜
網(wǎng)傳文章提出了四種癥狀,并認為這些癥狀是血栓來臨前的征兆。事實是,血栓形成是日積月累的過程,一般沒有任何癥狀。當人們感到不適時,血栓已經(jīng)形成了。因此,血栓的來臨是沒有征兆的。
血栓形成后,真正的癥狀有哪些?當栓子脫落,跟隨血流引起某部位血管栓塞時,出現(xiàn)相應的癥狀。常見的血栓事件為心肌梗死、腦梗死、肺栓塞、下肢動脈栓塞、內臟栓塞。
心肌梗死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栓形成,堵塞冠狀動脈,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壞死。主要癥狀為突然發(fā)作的劇烈持久的胸骨后或心前區(qū)壓榨性疼痛、煩躁不安、神志淡漠等,少數(shù)表現(xiàn)為上腹部疼痛、胃腸道癥狀(惡心、嘔吐等)。
腦梗死 腦梗死的形成機制與心肌梗死類似,但癥狀與損害的部位、血管大小、缺血嚴重程度等相關。有的患者完全沒有癥狀,有的表現(xiàn)為一過性或者反復的肢體癱瘓或眩暈,嚴重的表現(xiàn)為肢體癱瘓、癲癇發(fā)作、昏迷,甚至死亡。
肺栓塞 肺栓塞是常見的由血栓引起的急性病癥。主要癥狀為發(fā)生不明原因的虛脫、面色蒼白、呼吸困難、胸痛、咳嗽等,甚至發(fā)生抽搐、昏迷。
下肢動脈栓塞 由于血管管壁上脂質斑塊沉淀堆積,而使血管變得僵硬和狹窄,甚至出現(xiàn)閉塞,引起下肢壞死。
內臟栓塞 腸栓塞、腎栓塞、脾栓塞的栓子主要來自于心臟,患者一般有冠心病或者房顫病史。腸栓塞主要癥狀為劇烈腹痛,伴隨頻繁嘔吐等胃腸道癥狀。腎栓塞主要表現(xiàn)為腰痛、血尿、惡心等。脾栓塞則為脾區(qū)疼痛、發(fā)熱等。
血栓的高危人群到底是哪些?
高齡者,肥胖者,高脂血癥、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疾病患者,吸煙、飲酒者,妊娠者,有可逆性危險因素(手術、長途旅行或者外傷)者,心臟疾?。ǚ款?、瓣膜病變)患者等。
如何預防血栓的形成?
網(wǎng)傳文章提到保持適當運動為預防血栓的一種重要措施,能提高有氧代謝,促進血液循環(huán),防止脂質堆積。但要避免劇烈運動,因劇烈運動會使血栓脫落,造成栓塞。
控制血壓也是預防血栓的重要方式,因為高血壓會引起血管管壁的改變,促進炎性反應,加快動脈粥樣硬化進程,增加血栓形成風險。
每日飲水能增加血容量,減少血液黏稠度,預防血栓。
除了上面提到的措施外,還需要做到:
1.合理的膳食:減少高脂肪、高膽固醇、油膩食物的攝取,提倡清淡飲食。
2.戒煙、戒酒。
3.定期體檢:監(jiān)測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等指標,必要時需藥物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