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電一
最近看到網(wǎng)上有人討論“家里窮對性格影響有多大”,我不禁回憶起我窘迫的童年和少年時期?!耙会樢痪€,當(dāng)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到無時想有時”,這些父親經(jīng)常掛在嘴邊的話,也成為我銘記于心的教誨。
我一生節(jié)儉,拒絕浪費。生活拮據(jù)時,是這樣;豐衣足食時,也是如此。我從不亂花錢,不該花的錢絕不花。買東西,不是看不買得起,而是看該不該買,值不值得買??匆娪腥藫]金如土,瀟灑地花錢并以此為瀟灑,我非但不羨慕,反而覺得好笑。這個“人生觀”的形成,既與我小時候的生活經(jīng)歷有關(guān),也與長輩的教誨有關(guān)。
我是20世紀(jì)50年代在“莊稼院”出生的,我自出生以來沒有嘗過“富”的滋味,倒是對“窮”有刻骨銘心的記憶。從記事開始,全家就一直與貧窮相伴。家里窮的程度,可以用家徒四壁來形容。
當(dāng)時,生產(chǎn)隊每年給每人分的口糧只有300多斤,所以即使精打細(xì)算,到了青黃不接時許多人家也會“斷頓”,不得不將大地上剛剛灌漿的玉米掰下來充饑。至于掙錢,就更沒有來路了。壯勞力多的家庭辛辛苦苦地干一年,到年底“分紅”時,分完口糧之后,拿到手的也就是一二百元。但是,生活就要有開銷,誰家花錢的地方都不少。學(xué)雜費、油鹽醬醋和火柴、煤油(那時還沒有通電,家家都點煤油燈),都是各家必不可少的開銷。我家即使不花錢買菜,控制了各種消費,也還是捉襟見肘。為了不用火柴點煙,常年抽旱煙的祖父母便用玉米胡須和沙蒿搓成草繩作引火材料。幾十米長的火繩盤起來放在炕沿數(shù)日不熄,隨時可以點煙。這根火繩,只需點燃一次,用幾十天都沒問題。至于煤油燈,家里也總是盡可能少用。那時我在煤油燈下寫作業(yè),燈芯總是擰到最小,因為煤油燈在點燃時會產(chǎn)生大量黑煙,所以我的鼻孔常常是黑的。為了省油,我也非?!岸隆钡卦诎滋焯崆白龊米鳂I(yè),很少點燈熬油。全家人也都是一到天黑就早早地吹燈睡覺。這樣一來,買一瓶煤油就可以用很長時間。
“一分錢難倒英雄漢”?。「赣H常常這樣感嘆。那個時候,有人將母雞稱作小銀行,很多人都指望它能成為家里的“財路”,但是家家卻都沒有多養(yǎng),也不能多養(yǎng),人都吃不飽,哪有食物喂雞呢?我家雖然養(yǎng)了幾只母雞,但卻舍不得吃雞蛋。家里的火柴、煤油用完了,醬油吃完了,爺爺奶奶就讓我把家里的雞蛋拿到小賣店去賣,然后就用這些錢將火柴、醬油、煤油買回來。有時因為雞蛋太少,不足以買回生活必需品,便不得不到雞窩里去摸,看看雞窩里還有沒有雞蛋。這時候,母雞正趴在雞窩里,蛋還沒生出來,就耐心地等一會兒,等母雞一離開雞窩,馬上就去摸雞蛋,拿到小賣店時蛋還熱著呢。就是這幾只母雞,在關(guān)鍵時刻發(fā)揮了關(guān)鍵作用。
那時,幾乎所有耕地都由生產(chǎn)隊經(jīng)營,留給各家各戶的,只有房前屋后那點極為有限的“自留地”。為了“經(jīng)營”好僅有的“自留地”,父親費盡了心思和力氣。那時,當(dāng)?shù)剡€沒有反季節(jié)蔬菜,早上市的蔬菜就可以賣出好價錢。為了搶農(nóng)時,打個時間差,在大地還沒化凍時,父親就在室內(nèi)育好了西紅柿苗,天氣稍暖就把秧苗移栽出去。為了確保成活,不被曬死,不被凍死,先用飯碗將秧苗蓋住,直到成活才把碗揭開。每到夜晚,天氣轉(zhuǎn)涼,還得再把碗扣上,直到陽光充足時才揭開碗。因為飯碗拿出去蓋了秧苗,有時連吃飯都不夠用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父親就從外面挖來黏土,做了很多泥碗,曬干后代替瓷碗,這才解決了碗少苗多的問題。
三四月間,西紅柿慢慢變紅了,越來越招人喜愛,但我們一個也舍不得吃。清晨,父親早早起來摘西紅柿,裝了滿滿兩筐,然后用自行車馱到十幾公里外的梁山鎮(zhèn)去買。沒過多久,父親就把西紅柿全部賣掉了。一回到家,他就興奮地說:“咱家這些西紅柿,在市場上是獨一份,賣得特別快、特別好。開頭還賣兩毛錢一斤呢!”
距我家不遠(yuǎn),住著一位因病在家休養(yǎng)的小學(xué)校長,每到春夏季節(jié),他幾乎每天都到我家來,既看我父親如何勞作,又看長勢喜人的秧苗。看到了父親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看到了父親的智慧和汗水,他便有了這番感慨:“同樣是這么一塊地,看看別人,再看看你,真神了!這么點地方,你做了多少文章???真是事在人為?!?/p>
兒時的貧窮記憶,實在太深刻了。正是這些記憶,影響并決定了我的人生觀和消費觀。雖然不必像過去那樣把一分錢掰成兩半花了,但我的消費觀念卻很難改變了。我的消費能力提高了,但消費水平卻提不上去,自己都覺得自己太“摳門”了,與收入也不匹配。沒辦法,看來只能一點點改變,慢慢“提高”了。
當(dāng)然,我并不一味地反對消費,合理地消費、適度的消費,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質(zhì)量,也可以刺激經(jīng)濟,成為經(jīng)濟發(fā)展的動力,但是,過度消費、畸形消費、鋪張浪費,那就適得其反了,對個人也沒有好處,所以我一直持否定態(tài)度。當(dāng)然,我不會把自己的消費觀念強加于人的想法,也不認(rèn)為自己的消費觀念是完全正確的。但木已成舟,只好如此了。
雖然祖上也曾是殷實之家,但沒有任何物質(zhì)遺產(chǎn)供我繼承。如果說繼承了什么遺產(chǎn)的話,那就是我繼承了勤儉節(jié)約、吃苦耐勞、嚴(yán)于律己這份精神遺產(chǎn),而這樣的“遺產(chǎn)”足夠我“享用”一輩子,可以確保我永遠(yuǎn)不會“寅吃卯糧”,走到“山窮水盡”的那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