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丹紅
統(tǒng)編教材中,古詩文比重增加,文言文出現(xiàn)的時間提前。由于文言文與現(xiàn)代文有著很大的差別,學生學習文言文時容易產(chǎn)生畏難情緒。一線教師該怎么教?筆者認為,小學階段應“簡”教“趣”學,讓學生充分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一、講解知識,拉近距離
文言文往往包含豐富的人文知識。教師不妨對此做些簡要的講解。如此既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又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如,教學統(tǒng)編教材六年級下冊《兩小兒辯日》一文時,教師可以相機補充有關姓、名、字、號的常識。教師先解釋孔子為何名丘,字仲尼,由此延伸開去:“在先秦時期,多子女者給孩子命名時講究排行,分別以伯、仲、叔、季代表老大、老二、老三、老末,如伯夷、仲由、叔齊、季札等。那么,你能按自己在家里的排行給自己取個新名字嗎?”這句話一下子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的興趣。
再如,在教學統(tǒng)編教材六年級上冊《書戴嵩畫?!窌r,教師先告訴學生作者蘇軾,字子瞻,“軾”是車間的橫木,乘車人可憑軾而瞻望,再告訴學生字是對名的補充或解釋,和名互為表里,所以又叫表字,在古代名和字的含義大多有聯(lián)系,他們也可以試著給自己取字。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主動地思考。喜愛文言文的種子就此播下。
二、補充資料,助力解讀
了解與文言文相關的背景資料,能幫助學生全面、深入地理解作品,感悟作者的情感。在課堂上,教師還可以補充一些和作家、作品有關的生動有趣的故事。
如,針對統(tǒng)編教材五年級上冊《少年中國說(節(jié)選)》,教師可先讓學生課前收集有關民國初期的歷史資料,了解作者梁啟超,再讓學生回顧文中的經(jīng)典片段,領悟“少年當自強”的情感內(nèi)涵。
又如,統(tǒng)編教材四年級下冊《鐵杵成針》是一則關于李白的傳說。四年級學生對李白的詩并不陌生。教學課文前,教師組織有獎競答活動,讓學生背背李白的詩句,談談李白的軼事,之后引入課文,既活躍了課堂氛圍,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在教學中,教師還可適時補充講述一些逸聞趣事、神話傳說等,以調(diào)節(jié)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或設置一些懸念,讓學生從此愛上文言文。
再如,教學統(tǒng)編教材六年級上冊《伯牙鼓琴》時,在疏通課文大意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課后“資料袋”,了解“知音”“高山流水”的意思和相關的歷史背景,初步感受“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的那種孤獨與決絕,體會中國古代傳統(tǒng)的價值觀。
三、關注朗讀,形成語感
學習文言文,必須將它讀通,這是基礎。在理解文章大致內(nèi)容的基礎上讀出感情,讀出感悟,則是重點。教師要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整體感知、把握文言文的大意。
如,在教學《伯牙鼓琴》時,教師可讓學生反復誦讀——個別讀、同桌讀、小組互讀、師生互讀、閉眼讀、想象讀……朗讀“巍巍乎若太山”“湯湯乎若流水”時,教師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展開聯(lián)想,這樣就能很好地理解“巍巍乎”“湯湯乎”的意思,感知音樂所描繪的畫面,體會伯牙聽到子期話語后的喜悅心情。
又如,教學統(tǒng)編教材六年級下冊《學弈》時,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弈秋誨二人弈”的情境,讓學生分角色朗讀,理解作者對二人的不同態(tài)度,在此基礎上分別讀出肯定和否定的語氣。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人物的心理活動、神態(tài)展開想象,以豐富情感體驗。如此,學生的思維閘門一下子被打開了,課堂發(fā)言踴躍。
四、閱讀比較,發(fā)展思維
把課文和學生接觸過的類似作品進行比較,以一帶多,形成鏈接,對學生深入理解作品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如,教學統(tǒng)編教材四年級上冊《精衛(wèi)填?!窌r,教師先讓學生聯(lián)系已有的閱讀經(jīng)驗,交流對這個故事的看法,再讓學生把它跟《夸父逐日》進行類比。在閱讀比較中,學生發(fā)現(xiàn)這兩則神話故事都有著豐富的想象,故事中的人物都具有悲劇色彩,也都擁有相似的精神品質(zhì)。
又如,教學統(tǒng)編教材四年級上冊《王戎不取道旁李》時,教師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啟發(fā)學生尋找王戎跟司馬光(出自三年級上冊《司馬光》)的相似之處。學生發(fā)現(xiàn),司馬光救人時運用的是逆向思維——一般人救人是讓人脫離水,而司馬光救人是讓水脫離人。同樣,看到道旁的李子樹掛滿了李子,一般人“競走取之”,而王戎則會思考為什么沒人摘,這也是一種逆向思維。另外,教師還可以把本課與教材中的現(xiàn)代文如《琥珀》等進行對比,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從觀察到思考再到判斷的過程。
再如,教師在教學課文時,可以嘗試先導入白話文版本,等學生熟悉了白話文的內(nèi)容,再出示文言文進行比較。這樣一來,學生會主動揣摩文言文的意思,克服閱讀理解上的障礙,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激發(fā)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五、提問質(zhì)疑,深化認知
以問激趣,以問導學,在課堂上十分重要。對于學生已經(jīng)理解的內(nèi)容,教師不必進行過多的講解;對于學生有疑問的部分,教師應適當進行引導。教師要根據(jù)學生在課堂上的發(fā)言,通過提問質(zhì)疑的方式,加深學生對整篇文言文的理解。
例如,教學《書戴嵩畫?!窌r,有一名學生注意到文言文的最后一句話:“古語有云:‘耕當問奴,織當問婢?!睂Υ耍處熯M行適當?shù)狞c撥:“畫牛當問?”在此基礎上,教師又拋出“(? ? )當問(? ? )”這一拓展性問題。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充分明白了這句話所蘊含的道理。
總之,在小學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大膽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讓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深深扎根于學生的心田,融入他們的血液之中,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認知感悟能力。
參考文獻:
[1]袁微子,高惠瑩,霍懋征.小學語文教學指導書:人教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2]范德金.名校名師精編小學教學手冊:語文[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浙江省嘉善縣楓南小學? ?31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