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越
見到潼南區(qū)龍形鎮(zhèn)人大代表、水口社區(qū)婦聯(lián)主席譚樂英的時候,她給人第一印象跟普通農(nóng)村婦女沒有兩樣。
然而,譚樂英不僅是一名人大代表。從1997年起,她先后收養(yǎng)兩名孩子、收留七名留守兒童,并給予了孩子們無微不至的關(guān)懷,孩子們都親切地稱她為“譚媽媽”。
在龍形鎮(zhèn),談及譚樂英的善良、愛心與執(zhí)著,人人皆是稱贊,無不流露出欽佩之情。
兩年帶回兩個孩子
譚樂英清楚地記得,小黑是1997年5月17日來到這個家庭的。
1990年,由于丈夫在云南西雙版納承包工程,譚樂英便跟隨丈夫一起來到了西雙版納,平日里主要負責為工程隊買菜做飯。
每次去買菜的途中,譚樂英都能看到一群小孩在工地外的馬路邊要吃的,但其中一個小孩卻默默蹲在馬路邊。
雖然覺得有些奇怪,但譚樂英也沒有貿(mào)然上前詢問。
“有一次路過,我見他暈倒在地上,過去一摸額頭,燙得厲害,就把他帶回了工地的宿舍?!弊T樂英說。
看到這個才十來歲的小孩需要靠討口過生活,再聯(lián)想到自己家的孩子有吃有穿,與生俱來的母愛和憐憫之心讓譚樂英心里非常難受。就這樣,譚樂英留下了這個她人生中第一個收養(yǎng)的孩子。
她沒想到,這會成為她愛心收養(yǎng)之路的開始。僅僅時隔兩年,譚樂英又收養(yǎng)了第二個孩子。
1999年8月的一天清晨,譚樂英起床走出工地宿舍準備去上廁所,突然聽到附近有嬰兒的啼哭聲。
她尋聲找去,看到不遠處的廢墟中,一張破爛的童毯里裹著一個嬰兒。放心不下的她,把這名棄嬰帶回了宿舍。
因孩子身體虛弱,周圍人擔心活不了,譚樂英便為其起名“壯壯”,希望他能像禾苗一樣茁壯成長。
比血緣更濃的愛
2000年,因家中有老人和小孩需要照顧,譚樂英和丈夫回到老家——潼南區(qū)龍形鎮(zhèn)水口村。
水口村地勢偏遠,經(jīng)濟較為落后,村民主要以務農(nóng)為生。近年來,許多年輕人都外出務工,因此村里有很多留守兒童和孤兒。
譚嬌是譚樂英母親鄰居的孩子。
由于家中經(jīng)濟拮據(jù),孩子父母無奈外出打工,家中爺爺奶奶年事已高,根本無力撫養(yǎng)她。
譚樂英得知這一情況后,便將譚嬌接回自己家中,供她吃住和上學。
就這樣,年僅11歲的譚嬌一直在譚樂英家生活,直到讀大學后才被父母接走。
盡管回到了父母身邊,譚嬌依舊喜歡黏著譚樂英,常常回譚樂英家住上一段日子。
“譚媽媽待我們很好,我們都喜歡生活在這里?!弊T嬌說,對所有孩子,譚媽媽都一樣疼愛,不僅照顧好他們的衣食起居,還承擔起孩子們讀書的所有花費。
“他們都是可憐的孩子。在農(nóng)村,有許許多多的孩子沒有父母陪伴在身邊。大人們外出打工,家中只留下老人撫養(yǎng)孩子,老人去世后孩子便成了孤兒。我也是一位母親,看到這類孩子便忍不住想將他們帶回家,我也沒什么本事,只是希望他們在失去親人后還能感受母親的關(guān)愛,做一個有愛心,回報社會的人?!?/p>
花光20萬元積蓄
其實,譚樂英的家庭并不富裕。譚樂英自己有兩個孩子,加上先后收養(yǎng)收留的9名孩子,一大家子的生活更是捉襟見肘。24年里,她寧可自己省吃儉用,也要把孩子們撫養(yǎng)成人。
譚樂英丈夫彭榮輝是個淳樸憨厚的人,前兩年在家中不慎摔倒和高血壓引起并發(fā)癥,導致他身體右側(cè)癱瘓。兩年來,譚樂英既要照顧生病的丈夫又要照顧孩子們,但她從未有過怨言。
2016年,譚樂英擔任龍形鎮(zhèn)水口村六社社長,每月補助不足200元。為了支付眾多孩子的日常開支,她花光了自己20萬元的積蓄,還大量種植莊稼果蔬,養(yǎng)殖雞鴨魚類,以此掙錢。
“孩子們放寒暑假了,也會回來幫忙。”譚樂英說。
盡管撫養(yǎng)這些孩子有些吃力,但是譚樂英從沒因此向鎮(zhèn)政府提過要求。
譚樂英省吃儉用讓每一名孩子進入學校學習,掌握一門賴以生存的手藝。她經(jīng)常教育孩子們,一定要做個善良、有愛心的人,要樂于助人。還要做一個有骨氣有志氣的人,遇到困難和挫折,不輕言放棄。
在親戚朋友眼里,譚樂英的做法無異于自己找罪受,很多人不理解她的做法。因此,即使經(jīng)濟很困難,譚樂英卻從不向親戚、鄰居開口借錢。
幸運的是,家人都非常支持譚樂英,一雙兒女還以媽媽為驕傲,用親情溫暖著媽媽收留收養(yǎng)的孩子。
譚樂英的兩個孩子比這些孩子大一點,便懂事地自動承擔起當哥哥的責任,輔導弟弟妹妹學習、幫助媽媽照顧弟弟妹妹生活起居。丈夫彭榮輝也不離不棄地陪伴著她,將一個又一個孩子撫養(yǎng)成人。
“我們都覺得這些孩子跟我們家有緣,所以都像自家孩子那樣照顧?!迸順s輝說。
在任何困難下,這個大家庭都未有過拋下任何一人的念頭。
夫婦倆自己的兩個孩子長大成人后,每次回家都要給弟弟妹妹們買新衣服、新書包,去年年底還給家里添置了臺新洗衣機。
當有人問,“如果人生重來,你還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嗎?”
“會!”譚樂英沒有絲毫猶豫:“生活要向前看,我相信,情況會越來越好?!?/p>
正是這種對生活的熱愛,支撐著譚樂英走過了24年撫孤、育孤的坎坷之路。
“孩子們過得好,我就高興!”
現(xiàn)在譚樂英已59歲,撫養(yǎng)的子女也都長大成人,最小的也有二十幾歲,都已參加了工作,過上了好日子。
在云南生活的小黑和壯壯,會經(jīng)常給譚媽媽郵寄新鮮的水果。
“家里水果多得都吃不過來了!”譚樂英笑著“抱怨”,“常常告訴他們家里現(xiàn)在什么都不缺,可是他們就是不聽,一直往家里寄各種東西?!?/p>
譚樂英還拿出手機打開一段視頻,是她剛嫁到新疆不久的“女兒”結(jié)婚當天留影。
“當時去參加婚禮,激動的心情就跟親生女兒出嫁沒有兩樣?!弊T樂英回憶說。
還有“兒子”在外地開辦公司,小有成就,為報答恩情,一直嚷著給譚媽媽買車。對此,譚樂英也多次回絕:“孩子們過得好,我就高興!”
即使有孩子找到了親生父母,也會經(jīng)常回來看望譚樂英。他們說:“譚媽媽把我們當親兒女,家里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苛待過我們。譚媽媽一輩子都是我們的媽媽,現(xiàn)在我們長大了,是該孝敬回報媽媽的時候了?!?/p>
2015年,這個溫馨有愛的的家庭被評選為潼南區(qū)“最美家庭”,獲得五號文明家庭稱號;2016年譚樂英被評選為潼南區(qū)“三八紅旗手”,獲得優(yōu)秀勞動婦女的榮譽稱號。
譚樂英不善言辭,說自己只是一個平凡人,“我沒有什么大的想法,就是覺得不做這些事,自己心里過不去?!?/p>
但在鄉(xiāng)親們眼里,她是一位偉大的母親,一名優(yōu)秀的基層人大代表,辦事公道、暖人心。
“只要是對社會有貢獻的,對人民有好處的事,我就盡力去做?!睆淖T樂英質(zhì)樸的話語里,再次彰顯了一名基層人大代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風采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