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宜斌
“三百年來榕一章,濃蔭十畝鳥千雙。并肩只許木棉樹,立腳長依天馬江。新枝還比舊枝壯,白鶴能眠灰鶴床。歷難經(jīng)災從不犯,人間畢竟有天堂?!边@首詩,是著名劇作家田漢在1962年游覽小鳥天堂時即興而作。詩中描述了是處的人間勝景,以及當?shù)貧v代民眾愛樹愛鳥和熱愛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在廣東新會縣的天馬河,江心有一個橢圓形的小島,上面有一株古榕樹繁育而成的獨木林。這株樹盤根錯節(jié),干枝相連,千條萬縷的氣根扎入土中,形成新的樹木,分不清哪是主干哪是分枝而蔚然成林。遮蔭面積高達10000多平方米,成為世界上少有的巨榕。就在這片獨木林里,棲息著無以數(shù)計的鳥類,年復一年地在此繁衍后代,與大樹相依為命、同生共榮。這就是中外馳名的小鳥天堂。
小鳥天堂原名“鶴洲”,也有稱“雀墩”或“羅星墩”的。數(shù)百年來,天馬河畔的居民一直把它看作風水寶地,從明朝末年起,派人輪流守護,并立下鄉(xiāng)規(guī)民約,規(guī)定不準上島挖土取肥,不準砍伐林木,不準撿拾鳥蛋和捕捉幼鳥,使各種鳥類得以繁殖安居。1933年,著名作家巴金來這里旅游,寫了一篇題為《鳥的天堂》的散文,對島上的勝景大加贊賞。于是小鳥天堂的名字就這樣叫開了。
據(jù)調(diào)查,小鳥天堂上的鳥類有10多個種,近10000只。它們之中大部分是鷺科一類的水鳥,當?shù)鼐用窠y(tǒng)稱為“鶴”;還有燕子、麻雀、八哥、白頭翁等鳴禽。每當旭日未升的黎明,古榕樹的上空、地下、枝頭上到處有鳥類鳴叫,十分悅耳動聽,熱鬧歡騰,仿佛是一個百鳥獻藝的大舞臺。待到暮靄將臨的黃昏,一群群鳥便從無邊的天際陸續(xù)歸來,一時遮天蓋地,蔚為壯觀。它們并不立刻投林,而是或在樹冠上空展翅追逐嬉戲,或在附近的河面上擊水蕩漾,起舞翱翔。到了晚上,各種鳥類紛紛歸巢,只有灰鷺等夜行性鳥類則成批地出外覓食,它們晝伏夜行,被當?shù)鼐用穹Q為“夜游神”。說也奇怪,這個島上的鳥類戀巢習慣特別濃,無論別處的食物多么豐富,風景多么優(yōu)美,從不輕易移巢。有時它們遭到毒蛇猛獸咬傷,不管千難萬險,總要設法飛回來,就是殉難也要殉在小島上。
小鳥天堂地處珠江三角洲,四周平疇沃野,河渠縱橫,滿山披綠,是著名的魚米之鄉(xiāng)。這株生機勃勃的古榕樹,每年都有大量的枯枝落葉經(jīng)過腐化被雨水沖進天馬河中,豐富的有機質(zhì)成了魚類的食料,促進附近水域里的魚類興旺;而林蔭和魚類繁盛之地,又成為水鳥棲息覓食的好場所;人們保護了島上的鳥類,鳥類消滅了害蟲,也就保證了農(nóng)林業(yè)的大豐收。這種良好的“食物鏈”,使這個小島成為一個典型的自然形成而又保護得極好的人工生態(tài)群落。
現(xiàn)在小鳥天堂已被辟為旅游景點。從早到晚,游覽的人們絡繹不絕。來此地的中外游客,只要租一條小船,就可以繞島穿行在這株大榕樹探出水面的氣根下,觀賞島上的美景,聆聽林中的鳥語啁啾,別有一番奇趣。
(作者系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