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順
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絢麗的彩虹,大自然賜予人間的奇景。
一座彎彎的橋梁,恰似一道多姿的彩虹。橋和路,自古以來,就是山區(qū)人民日夜盼望的心中彩虹。它通向幸福,通向希望,通向未來。彩虹短暫,大橋長存;彩虹虛幻,大橋真實。修橋鋪路的工匠,用辛勤和智慧,架起人間的彩虹。
在七朝古都河南安陽銅冶鎮(zhèn)南西爐村,就有這么一位終生托舉彩虹的人,他的名字叫楊皂。
楊皂,一個大寫的人,一個令人感動和仰望的人。楊皂的親人和徒弟,思念楊皂;南西爐村的村民與附近的百姓,想念楊皂;安陽的學生、工人、干部、軍人、企業(yè)家,學習紀念楊皂。
1990年7月,王震、習仲勛、楚圖南、宋任窮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紛紛為楊皂題詞。時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習仲勛為其題詞“學習當代愚公 建設四化大業(yè)”;國家副主席王震為其題詞“學習當代愚公楊皂”;政協(xié)全國副主席楚圖南為其題詞“當代愚公”;中顧委副主任宋任窮為其題詞“學習當代愚公楊皂無私奉獻精神”。
一、彩虹愿
昨天還是溫暖的春風吹拂,今天就變成了倒春寒的小北風。我慕名前往南西爐村采訪楊皂事跡。來到村子西南的龍洞溝大橋處,鑫磊公司工地的機器轟鳴,給人一種熱火朝天、生氣勃勃的春天氣息。這里正在進行緊張的地面施工,大橋暫時被掩埋于地面之下。施工負責人過來說,楊皂老人于年近八旬時修成的這座橋,我們一定會保護好。
這座楊皂老人一生中修建的最大的橋,這座對楊皂老人、附近百姓和過往行人都十分重要的橋,地面施工結束后,會馬上恢復大橋原貌,龍洞溝大橋繼續(xù)完好無缺地展示給世人。
我們一行五人,與我同行的,有銅冶鎮(zhèn)政府宣傳文化辦公室主任崔現(xiàn)芳,一個辦事干練的基層公務員;鎮(zhèn)政府宣傳文化辦干事劉嬋娟,一位活潑的姑娘;楊皂老人唯一的孫女楊秋香,一位俊秀的、看起來還很年輕的鎮(zhèn)政府退休職工;接送我的小青年,鎮(zhèn)政府司機小李。
崔現(xiàn)芳的右手抬起,指指腳下暫時被封存的橋說:“我就是從這里才開始明白,楊皂老人為啥要修橋,為啥要一輩子修橋?!?/p>
那是幾十年前,也是一個春天的上午,杏花開得正艷。8歲的崔現(xiàn)芳在附近的李村小學上二年級。那天,崔現(xiàn)芳與班級里的同學,跟著班主任程慶國來到這里,聽楊皂爺爺講立志修橋的故事。
那時的龍洞溝大橋還是一條又窄又難走的土路。楊皂年輕時親眼看到,一對騎著車子、穿著嶄新衣服的新婚夫婦,路過這里。興高采烈的新郎一邊蹬車,一邊對坐在自行車車架上的新娘說著什么。新娘一邊聽著,一邊咯咯笑個不停。誰知路窄坡陡,一個不小心,自行車猛地歪了一下,車把沒把住,車閘沒剎住,兩個人連人帶車滾下深溝,小倆口當場昏死過去。盡管兩人被馬上送進醫(yī)院,也沒搶救過來。正盤算幸福生活的小兩口,一對活生生的年輕生命,就這么沒了。那時的楊皂就想,一定要在這里修座大橋。
南西爐村,在太行山北麓的半山半丘陵地帶,溝多梁多,村西一條10多丈深、30多丈寬的汾洪江穿過。村子周圍有斷截溝、和尚溝、煤土溝等大大小小的溝壑10多條,只有龍鳳溝上保留著一座不知哪個朝代修建的獨孔小石橋,叫龍洞溝橋。鄉(xiāng)親們說:“長溝短溝,看見發(fā)愁,攀坡爬坎,小道難走。”抗戰(zhàn)時期,一個八路軍偵察員返回根據(jù)地,路過汾洪江,正值洪水上漲,從3個地方試渡幾次都沒過去,最后繞道十幾里地才回到正路上。解放戰(zhàn)爭時,一個解放軍通訊員騎馬路過村東溝深坡陡的斷截溝,一下子連人帶馬栽進溝里,人和馬都負了重傷。村里人過河過溝,摔斷胳膊摔折腿兒的,甚至丟掉性命的,每年都有十幾起甚至幾十起。新中國成立前,有一年大旱,村里千把口人餓死300來口。楊皂帶著二兒子金鎖,去河北峰峰煤礦找活路,路過橫艮于河南河北交界的漳河。去時,父子倆從一個鐵索子橋上慢慢爬過去。楊皂不愿意給占領峰峰煤礦的日本人當牛做馬,著急回家。誰知這一去一回,日本鬼子就把鐵索橋給拆了。楊皂父子往西走了40多里地,鞋磨破了,腳打了泡,才找到一只擺渡船。父子倆沒有錢坐船,把隨身的破舊鋪蓋卷抵給人家,才得以過河回家。
這幾件事兒,都對楊皂刺激很深。過河過溝,就得有橋。世界上,哪兒都需要橋。南西爐村,比哪里都更需要橋,比哪里都缺少橋。
這些事,要是攤在旁人身上,看過、聽過、經歷過,過些日子也就拋在腦后??善珬钤硎莻€認死理的人,是個一諾千金的人,是個想到就要做到的人,是個一輩子行善行好的人。他下決心,要給村里修橋,不僅如此,還要在漳河架橋。修橋的誓言,只是埋藏在自己心底,從沒有輕易示人,但他從來念念不忘。一有時機,楊皂就想修橋,就要去完成久埋心底的愿望,就要著手把鄉(xiāng)親們的夙愿變?yōu)楝F(xiàn)實。
想橋,盼橋,難修橋。人們有共同的修橋心愿,但是有心無力,有心缺錢。
這一年,機會終于來了。村子附近的煤礦占用了老楊家一塊老墳,包賠四石糧食。楊皂找到老叔家說:“老叔,煤礦給的糧食,你家的兩石我給你送來了。我家的兩石,我打算修橋。”老叔也是個好心人,干脆利落地說:“我這兩石,你也拿去修橋。”老楊家要修橋的事兒,一下子在村里傳開了。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你家兌幾斗糧,我家兌幾斗糧,困難的人家,也想盡辦法兌上幾升幾瓢糧食。眾人拾柴火焰高,全村人籌集了近40石糧食。
集石匠、木匠、泥瓦匠技藝于一身的楊皂,自然成了修橋的大工匠,領兵掛帥的修橋大將軍。村西的和尚溝上,楊皂領著村民架起他平生修建的第一座橋。雖然這座小石橋才5米高、3米寬、50米長,但是經過這座小石橋的路,比龍洞溝小石橋好走得多,而且村里大部分的耕地在溝西,鄉(xiāng)親們出村上地,更方便。
南西爐村解放了。楊皂和鄉(xiāng)親們一樣,分得了土地,日子一天天好起來。楊皂逢人就說:“共產黨救了咱們,有了吃,有了穿。咱們要多修幾座橋,不能讓子孫后代再受爬坡的苦,再走彎路。”
1952年,楊皂先給掛念了20來年的一眼甜水井砌起了井壁。這眼井,是他在20歲時,和本村村民高天清一起出頭,籌借了15塊大洋,給缺水的村里鄉(xiāng)親們打的。當時因為生活貧困,井打好了,無力再砌井壁,丟下個土井筒子。鄉(xiāng)親們有水喝了,卻還是時清時渾。這成了楊皂的一塊心病。解放后有飯吃了,也有精力砌井壁了。楊皂白天上山開石頭、拉石頭,晚上在家鍛石頭、砌石頭。一天砌一層,一天又一天,25米深的水井,整整用了100天,足足砌了100層。楊皂又用石頭鋪砌了井臺。楊皂還帶著人,趕著牲口,從西山拉來一塊2000多斤的大青石,截開鍛成2個石頭水槽。鄉(xiāng)親們再也不用吃不干不凈的渾水,洗衣洗菜也用上了清凌凌的井水。
1954年,楊皂先賣掉家里的一棵桐樹和三石小米,買來修橋工具和必要物資,開始帶領兒子和徒弟動工修建不知道摔過多少人的斷截溝橋。四個人干了半年多,建起一座比和尚溝橋還大的石橋。這座石橋高8米、寬4米、長20米。村里人向東走有了出路,高興地說:“傷心溝架起了幸福橋?!边@是楊皂修建的第二座橋。
楊皂修建第三座和第四座橋,是在1966年。1958年,楊皂到積善煤礦上班,1965年退休。這時,年已花甲的楊皂,不愿意拿著退休工資在家享清福。他看到自己10多年前帶人修建的和尚溝橋,已經顯得太窄太小。社會主義建設一日千里,可和尚溝橋連拖拉機和汽車都過不去,這咋能行?楊皂在大隊黨支部的大力支持下,招收了七八十號徒弟。兵強馬壯,人多力量大。楊皂帶人用了一年半時間,在村西的汾洪江南北,同時架起兩座長100米、寬8米、高12米的石拱大橋。
古代傳說中的老愚公,挖山不止;當代中國人老楊皂,修橋不停。楊皂再次被煤礦聘請上班,二次退休后,不顧患病的身體還沒痊愈,以年已古稀的年紀,帶人修建了煤土溝大橋,這是他修建的第五座橋。
如果說,楊皂修建的前五座橋是為村里人解困,那么,楊皂修建的第六座大橋——龍洞溝大橋,就是為兩縣兩省人民造福。
龍鳳溝原來的這座獨孔小橋,橋面只有4米寬,橋的兩頭都是急拐的陡坡。別看這座小橋不起眼,它既是附近的積善煤礦、崗子窯煤礦、紅嶺煤礦、白蓮坡煤礦等好幾個煤礦工人上下班的必經之路,又是李珍火車站上下車旅客的必經之道,更是通向都里公社、林縣東崗公社,以至山西的咽喉要道。橋小橋窄,彎急坡陡,經常有人栽入溝里。前文所講新婚夫婦的悲慘故事就發(fā)生在這里。修建龍洞溝大橋時,楊皂不顧自己已經75歲的高齡,帶領12個徒弟,整整奮戰(zhàn)3年半,終于將橋建好。這座楊皂一生修建的最大橋梁落成之時,楊皂已經78歲。
就在龍洞溝大橋修建期間,楊皂于1982年7月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11月,河南省委省政府授予楊皂“當代愚公”稱號;1983年,他被評為河南省勞動模范、當選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安陽縣委縣政府以及銅冶鄉(xiāng)黨委政府隆重召開龍洞溝大橋剪彩儀式與表彰大會,幾千名農民、工人、干部等各界代表參加,共同見證了這場楊皂造福于人民與社會的大橋落成的盛事。
崔現(xiàn)芳說,楊皂老人到積善煤礦上班前,就一直修橋修路打井,給鄉(xiāng)親們辦好事。楊皂老人在礦上上班,千方百計做好自己的工作,業(yè)余時間還加班加點修路修涵洞。煤礦上,不管領導干部還是一般工人,人人稱贊。楊皂老人60歲第一次退休后,又操起修橋修路舊業(yè)。楊皂老人技術好,1969年至1974年又被積善煤礦聘用,68歲因過度操勞癱瘓,經過治療基本好轉后第二次退休。楊皂老人再次退休后繼續(xù)修建大橋。直到82歲那年,逝世的前幾天,還在維修他親手建造的橋和路。楊皂老人一生都在為他生活的南西爐村和工作的積善煤礦修橋鋪路,人稱八大工程、八小工程。其實這是總結材料的人,為了說起來方便上口,實際上不止這些,他修建的地方大大小小總共有20多處。
毛澤東主席說過,一個人做點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鄉(xiāng)親們都說,楊皂老人就是這樣一輩子做好事的人。
二、彩虹緣
長龍綿延的銅冶鎮(zhèn)西山上,走來一個70多歲的老人,這是2021年元月23日。這位老人來到矗立山巔的楊皂紀念亭,把香火、水果和點心供在楊皂紀念碑前,恭恭敬敬地跪下,磕了3個響頭:“師傅,我來看你了?!边@位神情剛毅的老人,就是楊皂生前的高徒郭有田。
郭有田拜楊皂為師,是在1966年楊皂修建汾洪江南北兩座大橋時。那年郭有田21歲,在南西爐緊鄰的西積善大隊部給人理發(fā)。這一天楊皂下了工,來找郭有田理發(fā),理發(fā)店沒見著人,他找到郭有田的家。那時,郭有田正在做椅子。楊皂一問,郭有田家里的成套家具,也是他自己摸索著打的。楊皂大喜,問郭有田:“愿不愿意跟我去修橋?”郭有田回答:“愿意!高興還來不及呢?!本瓦@樣,郭有田當了楊皂的徒弟,從此跟從師傅20余年。
郭有田說:“我?guī)煾?,可是全天下少有的好師傅。手藝好、干活在前不說,對徒弟是真好。師傅不僅人和善,不吵不罵,還給徒弟開工資。農村的老規(guī)矩,學徒3年,白干沒工錢,我?guī)煾祬s把這老規(guī)矩破了。徒弟們的家大都不遠,所以師傅不管飯,早飯和晚飯在自家吃。午飯,自己帶干糧。但是,每個徒弟干一天,師傅給發(fā)4毛錢。也沒歇過星期天,一月下來有10幾塊錢。在當時的農村,也夠兩三個人買糧吃飯的。為啥發(fā)這錢?師傅說,你們給我當徒弟,這是咱們的緣分。你們也老大不小的人了,也得糊口,也得養(yǎng)家,我不讓你們白干。發(fā)工資的錢哪兒來?師傅有主意。他把徒弟們分成兩班。一班人學泥瓦工,到附近煤礦包工蓋房,再干些其他土建活,掙工錢,以副業(yè)養(yǎng)建橋;一班人學石匠,專心開石頭建大橋。春節(jié)前,師傅又拿出自己的退休金,給我們每人另發(fā)5塊錢,讓我們回家買鞭炮買年貨,高高興興過年?!?/p>
老話說,教會徒弟,餓死師傅。楊皂教徒弟,從來都是實心實意,不留后手。只要你愿學,他就愿教,從不藏著掖著。教得誠心,學得專心,徒弟很快都能獨當一面。有的徒弟想出去單干,楊皂也真心支持徒弟闖世界、打天下。臨別,楊皂還會把自己使用多年的卷尺等工具,送給徒弟做紀念。
楊皂既傳授技術,更教導徒弟如何做人。他帶出的徒弟,許多成為銅冶鎮(zhèn)和附近鄉(xiāng)鎮(zhèn)的建筑業(yè)人才、安陽躍進渠修建人才,甚至領導人才。
郭有田,既是忠心耿耿跟了楊皂20多年的徒弟,也是楊皂離世后給師傅爭光的高徒之一。郭有田跟從楊皂前,僅僅對木匠手藝懂個皮毛。拜楊皂為師后,郭有田學石匠、木匠、瓦匠手藝,學設計、學施工技術。長者改醫(yī)生,只用一五更。木匠改瓦匠,只用一商量。郭有田聰明好學,吃苦肯干,學得快,學得精。汾洪江南北大橋的橋臉,就像人的臉面一樣,楊皂放心交給郭有田和他的師兄,兩人也不負所望,給師傅和村里人交上了滿意的答卷。楊皂修建的最后一座橋——龍洞溝大橋的橋臉,郭有田一錘一鏨跟著師傅,鍛得更漂亮,更耐看。
楊皂一生帶出來幾百個徒弟,他們像一棵棵茁壯的小白楊,在楊皂的心血哺育下迅速成長。
岳春旺,楊皂的另一高徒。學成歸鄉(xiāng)后,岳春旺憑借自己出色的技藝與管理能力,成為都里鄉(xiāng)建筑公司的一把手,更成為遠近聞名的農民企業(yè)家。在全市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千村百萬工程中,岳春旺以引人注目的成績多次受到各級領導表彰,還被破格提拔為副鄉(xiāng)長。
郭福星,跟著楊皂修橋幾年后,又應征入伍。無論在部隊,還是轉業(yè)到稅務局,他都以師傅不怕苦不怕難的精神激勵自己,要求自己。他在工作中出類拔萃,一直堅持到從安陽市地稅局副局長的位置退休。
楊皂這棵根深葉茂的參天大樹,既得到南西爐村、相鄰村和積善煤礦黨組織的大力扶持,更得到鄉(xiāng)親們的雨露滋潤。
楊皂生前有一個小本本,楊皂叫它“群眾功勞本”。在這個本子里,一頁頁,一筆筆,詳細記載了父老鄉(xiāng)親們對修橋鋪路的深情厚意。1940年修和尚溝橋,70多戶村民捐糧三十三石六;1968年,南北大橋修建時,本村農民楊忠羊賣了自己家的肥豬,加上在外工作的孩子寄回家的錢,一共捐出200元;本村五隊退休老工人楊根捐款100元;本村王東虎給兒子們分家剩下80元,全部捐獻;西積善大隊軍屬牛春蓮,把平時賣雞蛋攢的錢和兒女寄回的錢,分3次捐出150元;北西爐大隊楊小章得病臨終前,托人把楊皂找來說:“我活不了多長時候了,家里的錢也叫我瞧病花光了,就這10塊錢了,千萬拿走,也算我的一點心意。”南西爐大隊和北西爐大隊2個村集體提供3400元建橋資金;東積善大隊耐火材料廠捐助150元;北西爐大隊4位退休老工人,楊元的、楊史旦、楊海全、楊存保,不顧年邁多病,幫助楊皂修壘大岸壩,義務投工50多個;南西爐大隊一隊白蓮坡煤礦退休工人王林貴,在修大岸壩時,拄著拐棍義務投工80多天。王林貴偏癱不能說話了,舉起一根手指頭,向老伴要錢。老伴問:“1塊?”他搖搖頭?!?0塊?”他還不停搖頭?!半y道要100塊?”王林貴高興地點點頭。錢到手,王林貴一瘸一拐地送到楊皂家……這點點滴滴,楊皂都寫在本兒上,記在心上。群眾竭盡全力地支持,父老鄉(xiāng)親們的真心,都化作楊皂修橋鋪路的不竭動力。
三、彩虹情
楊皂的親孫女楊秋香,我們實地采訪的導游員兼解說員,說起爺爺楊皂來,她滔滔不絕。楊秋香雖然也已經年近六旬,但還是精神煥發(fā),快人快語?,F(xiàn)在的人,都比楊皂那個時代的人,生活過得好得多,人也普遍顯得年輕得多。
楊秋香一歲多就跟著楊皂老兩口生活,十一二歲離開楊皂家,但還是三天兩頭往他家跑。用楊秋香自己的話說,她對爺爺奶奶,比對爹娘還親。楊秋香還記得小時候和爺爺?shù)膶υ?,人小不懂事卻心疼爺爺?shù)男∏锵銌枺骸盀樯度思业臓敔敹荚诩視裉?、噴閑話?您為啥還出這么大力,修這橋?”楊皂說:“爺爺出力慣了,不干活就要出毛病?!毙∏锵憬又鴨枺骸叭思腋苫顬閽赍X,可是您卻成年白干活,人家背后都說您是個傻老頭。”楊皂笑著答:“好日子不是靠等就來的,人人出把力,天天干好事,好日子會更快到來?!?/p>
楊秋香親耳聽媽媽崔保枝說過多次,去世的竇奶奶和爺爺楊皂生氣的事。竇奶奶名叫竇花的,是楊秋香的親奶奶,生養(yǎng)四兒一女。楊秋香的爸爸楊金鎖,排行老二。為了修建斷截溝橋,楊皂把家里的錢用來買鎬、釬、錘、鉆等建橋工具,竇奶奶沒說啥。楊皂把家里的一棵桐樹賣了,把唯一的騾子累死了,竇奶奶也沒說啥??墒怯幸惶?,楊皂把家里的糧食都賣了,是為了給徒弟開工資。竇奶奶再也忍不住了,她拿個簸箕,在街里一邊敲一邊喊:“沒法兒過了!家里啥都賣了,孩子們沒一口吃的了!又揭不開鍋了!”在那個國家剛剛經過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一窮二白的中國人以填飽肚子為第一要務的年代,一個有四兒一女的家庭的生活壓力可想而知,更不要提楊皂把家里糧食全賣了,任誰都會無法接受。
楊秋香親眼看著奶奶氣得離家出走。后來奶奶過世了,楊皂拉扯5個兒女,一個家沒個女人操持,家不像家。那個時候,華愛的的男人過世了,她沒有孩子,一個寡婦無依無靠的。經人說合,華愛的嫁到了楊皂家。華愛的也沒再要孩子,把楊皂的孩子當作自己的親生兒女。華奶奶更喜歡小秋香,把小秋香接過來跟自己一起生活,如親孫女一樣把她撫養(yǎng)長大。
楊皂第一次退休后,打算修汾洪江大橋,就對華奶奶說:“秋香她奶,以后咱家省吃儉用點兒。吃孬點兒,穿破點兒,生活拮據(jù)點,都沒啥?!比A奶奶不理解這話啥意思,私下里給鄰家奶奶說了。鄰居早從街里街坊的閑談碎語中了解了事情的詳細情況,對華奶奶說:“你還不知道?村里都傳開了,你家老漢有心事,想攢錢修橋哩?!比A奶奶回家,就對楊皂氣沖沖地說:“怪不得叫我吃孬點兒,穿孬點兒,還想修橋呀!你盡義務不拿錢,我不反對。我吃穿都省著點兒,也沒啥??赡阋恢蹦缅X往橋上貼,我有意見?!睏钤碚f:“對了,我就是想修橋。今兒個,就需要你贊助100塊錢買工具?!比A奶奶說:“你修橋修傻了,修瘋了。人家退休了出去掙錢,吃在外,省在家。你現(xiàn)在白干活不說,還要倒貼,不想想咱家啥情況?咱養(yǎng)著個老嬸子,咱大兒半身不遂看病要常花錢,咱還帶著小孫女。你算算,你一月那40塊錢退休工資,夠不夠?”老兩口炕頭上爭吵、談判,整整4個晚上,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后倆人談崩了。華奶奶氣得肚子鼓鼓地說:“這時光還過不過了?”爺爺也板起臉說:“咋啦?想離婚?任憑離婚,這橋也不能不修。這樣,等我修好橋,你找不到好人家,要是不嫌棄俺,咱再復婚。”華奶奶撲哧一聲笑了:“我不跟你離婚,我怕人家笑話。我不管你了,你隨便吧?!币粴庵?,華奶奶跑到要好的閨蜜、鄰村牛春蓮奶奶家去住。牛奶奶聽了事情的經過,笑著說:“愛的呀,你可別給他老叔慪氣了。人家修橋是給大家辦好事,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俺是個老婆子,要是個男人,俺也去幫他老叔修橋?!闭f完,牛奶奶拿出50塊錢:“俺部隊上的兒子,給俺寄來的零花錢,俺舍不得花。拿去給他老叔修橋用,算俺的一點兒心意?!比A奶奶被牛奶奶的舉動驚呆了,人家一個外村人、外姓人,圖啥呢?從此以后,華奶奶成了爺爺修橋的好后勤部長,不僅每天盡力做好飯菜,讓爺爺吃好,好有勁修橋,還擔心爺爺冬天在外面修橋凍著,做了一件里外三新的棉背心。
那年頭還沒提倡火葬。那個年代,活著的人生活困難,吃飯住房能湊合就湊合,對死后的房子卻講究。哪一家有上了歲數(shù)的老人,早早就準備好了棺木,美其名曰壽材。會木匠手藝的楊皂,也給自己與老伴準備好了不錯的壽材。修建南北大橋時,拱胎木頭不夠用,眼看要耽誤施工。楊皂心急火燎,猛地一下,想到了家里存放的兩副壽木板。他毫不猶豫地招呼幾個徒弟回家,要把壽木板抬走。老伴說:“他爺,你修橋修迷瞪了?你我都這么大歲數(shù)了,說不上還能活幾天。萬一修橋用壞了,萬一哪天咱們突然走了,咋辦?”楊皂笑著說:“咱死了,這東西隨咱一塊埋了,在土里頭也是漚壞。還不如讓它先給修橋做點貢獻呢?!睏钤頁]揮手,在半說半笑中,就把兩副壽木板抬走了,老伴哭笑不得。后來修龍洞溝大橋,楊皂又把給老伴和自己新買的壽木板,拿去修橋。
楊秋香說:“實際上,爺爺愛家顧家。只是一提到修橋鋪路,他就顧不上自己,顧不上家人了。爺爺常常給家人說,人不能自私,不能只顧自家。人這一輩子很短,給大家多辦幾件好事,才算沒白活?!鼻锵阒钢咐霞疑戏看皯粝碌囊话雅f圈椅:“你們看,這把椅子的座板早就壞了。爺爺給村里村外辦了那么多好事,修了那么多橋,鋪了那么多路,卻連給椅子鑲塊座板都顧不上?!?/p>
老話說,人老惜子。老話又說,人老喪子苦黃連。楊皂老人50多歲到70多歲的20來年里,四兒一女先后因病去世。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悲傷,像鋼刀一樣一次又一次插在老人的心上,這種痛苦是一般人想象不來的。他最疼愛的二兒,也是最能干的孩子金鎖去世,是他親手送走的最后一個孩子,也是給他心靈的最沉重一擊。金鎖得的是食道癌,不能吞咽飯食,病得骨瘦如柴,臥床不起。楊皂去醫(yī)院看望時,金鎖想到自己不能給70多歲的老父親養(yǎng)老送終,背過臉去淚流滿面。楊皂看著最后一個在世卻身患重病的兒子,也默默流淚。沒想到這竟是最后一別。剛剛給金鎖辦完喪事,楊皂就要重上工地。一直看護著老人的大隊干部和親戚們,叫他多歇息幾天。外表和善、內心剛強的楊皂老人說:“別讓我坐著躺著。在家一躺下,我可就起不來了,不能干活了。楊家將七郎八虎,幾乎都死在戰(zhàn)場上,佘太君還能掛帥保國。咱楊家人,都是硬骨頭、鐵漢子,我挺得住?!睕]多歇一天,年近八旬的楊皂老人,照常雞叫5點起床,重新出現(xiàn)在戰(zhàn)斗的工地上。
四、彩虹橋
楊皂沒有留給子孫什么家產,他為家鄉(xiāng)人民建造的八大工程、八小工程,卻價值連城。他給家鄉(xiāng)人民留下一顆偉大的靈魂,留下一個活生生的當代愚公形象,留下一筆花不完用不盡的精神財富。
張更明、楊懷生,都是楊皂老人的小同鄉(xiāng)。楊懷生,南西爐村人,從安陽縣委宣傳部新聞科長位置退休,從小刻苦學習書畫,早年在銅冶鄉(xiāng)文化站工作時,就把楊皂的人物大像畫到了宣傳櫥窗里,他是宣傳楊皂事跡最早的人。張更明,西積善村人,曾任安陽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多次采寫楊皂事跡。楊懷生、張更明異口同聲地說:楊皂彌留之際,還在惦記著修建漳河大橋。他繪制的兩冊漳河大橋修建圖本和數(shù)據(jù),成為留給人們的念想。他日思夜想的漳河大橋的藍圖,在黨和人民的努力下已經變?yōu)楝F(xiàn)實。楊皂的一生,凝聚了中華民族積德行善的美好品德,精衛(wèi)填海的不懈斗志,愚公移山的頑強精神。
銅冶鎮(zhèn)黨委書記蘇英杰說:楊皂老人身上最閃光的,就是他那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無私奉獻精神。我們要學習他幾十年如一日,不計報酬為群眾義務修橋鋪路、為子孫后代造福的精神,學習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共產主義精神。楊皂老人的寶貴精神,將成為銅冶鎮(zhèn)的一面精神大旗,鼓舞銅冶鎮(zhèn)全體黨員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新時代建設的偉大征程中,披荊斬棘,奮勇前進,推動各項事業(yè)全面發(fā)展,使群眾有更多的幸福感、獲得感。
安陽市殷都區(qū)委常委、宣傳部長張宏根說:“區(qū)劃的調整,給我們送來‘楊皂精神這樣一筆無比寶貴的精神財富。毛澤東同志說過,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楊皂畢生堅持的不畏艱辛勇往直前、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當代愚公精神,是當代共產黨人初心與使命的集中體現(xiàn),是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的一座豐碑。初心易得,始終難守。今天,偉大的‘楊皂精神,對于激勵新時代的殷都人民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攻堅克難,迎難而上,實現(xiàn)高質量發(fā)展,仍然具有偉大的現(xiàn)實意義與歷久彌新的歷史意義?!?/p>
“楊皂精神”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之橋,是神州百姓挖山不止砥礪前行之橋,是中國人民團結奮進之橋,是中國共產黨無私奉獻精神之橋。
“楊皂精神”就如太行山麓一道內涵豐富閃光耀彩的飛虹,令人仰慕,使人思考,催人奮進。
責任編輯/董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