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由我國科學家研制的銫原子鐘,精度可以達到每100萬年誤差1秒,日常使用的“北京時間”就是來源于此。在日常生活中,GPS導航、定位、通訊、金融交易等,都離不開高精度授時。
一提到“北京時間”,很多人會認為是從北京發(fā)播的,其實并非如此。那么“北京時間”從何處發(fā)播?中國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跨了五個時區(qū),東西距離約5200公里,為何能做到?jīng)]有時差?
中國那么大,為啥沒時差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主要使用蘇聯(lián)時號。但中蘇兩國面積很廣闊,遠距離接收蘇聯(lián)時號很不穩(wěn)定。
1958年,在上海天文臺就職的葉叔華挑起了建立中國世界時系統(tǒng)的重擔。1965年,上海天文臺主持的“綜合時號改正數(shù)”(計劃發(fā)播的時號時刻與實際發(fā)播的時號時刻之差)通過了國家級技術鑒定。鑒定委員會一致認為,我國的綜合世界時的精確度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1966年初,“綜合時號改正數(shù)”正式作為我國的世界時基準向全國發(fā)送,這就是后來的“北京時間”。
隨著量子力學的發(fā)展,科學家們發(fā)明了原子鐘,它是利用測量原子振蕩頻率確定的時間標準。目前,由我國科學家研制的銫原子鐘,精度可以達到每100萬年誤差1秒,日常使用的“北京時間”就是來源于此。高精度的原子鐘不僅極大促進了科學發(fā)展,而且和我們的生活也息息相關。GPS導航、定位、通訊、金融交易等,都離不開高精度授時。
“北京時間”為何從陜西發(fā)播
鮮為人知的是,我們用的“北京時間”并不是從北京發(fā)播的。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首席科學家張首鋼表示,“北京時間”其實是一個定義,它是我國首都北京所在的東八區(qū)的區(qū)時,是通用時間,從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qū)的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產(chǎn)生的。
“北京時間”為什么要從陜西發(fā)播?實際上是有歷史淵源的。20世紀60年代,我國需要在內(nèi)陸腹地建一個專門的授時臺站。當時選派了大量人員進行選址,最后選在了陜西。這其中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陜西位于中原,略偏西,地處我國心臟地帶,發(fā)播出來的信號可以覆蓋我國主要城市;二是陜西自然屏障保護較好,有秦嶺遮擋,授時臺建在這里相對安全。
移民火星的“攔路虎”:星際時差
20世紀70年代末,經(jīng)過深入研究,葉叔華認定甚長基線干涉技術(VLBI)是當時天文測量觀測中分辨率最高的技術。在她的推動下,VLBI項目正式上馬。
2007年以來,中國科學院VLBI網(wǎng)成為我國航天測控系統(tǒng)的一個分系統(tǒng),在中國探索太空的征程中一路護航。今年5月15日,我國首個自主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著陸火星,祝融號火星車正式開啟巡視探測,我國星際探測成功實現(xiàn)從地月系到行星際的跨越。這一路上,就有VLBI網(wǎng)的鼎力相助。
火星上的一天和地球上的一天,“時差”究竟有多大?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必須先知道什么是“一天”?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研究員童明雷表示,通俗來說,星球自轉(zhuǎn)一周為一天。科學家提出了“平太陽”(又稱假太陽,是一個假想天體)這一參照點,平太陽的連續(xù)兩次上中天(23至1點),則成為一個平太陽日,又稱真太陽日。由此估算,火星上的一個平太陽日為24小時39分35.244秒,地球的平太陽日則是24小時,兩者之間差39分35.244秒。
另據(jù)英國《每日電訊報》網(wǎng)站近日報道,太空專家發(fā)出警告,行星間的時差可能是移民火星的最大“攔路虎”。
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費德里科·卡普羅蒂博士說:“前往火星的旅程大約需要400天,這一旅程不僅漫長,而且缺乏與地球的即時通信。因為信號傳輸需要4至24分鐘,因此產(chǎn)生的心理影響將是巨大的。”
在國際空間站,任務控制人員利用特殊照明來模擬晝夜更替,以維持人類的生理節(jié)律。但宇航員仍抱怨,在返回地球途中出現(xiàn)了時差反應。由此可見,抵達火星時的時差反應可能更為嚴重。
此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火星探測器控制人員曾試圖依據(jù)行星時間來工作,但結(jié)果表明,這一工作方式令人心力交瘁。對此,卡普羅蒂表示,處于試驗階段的等離子體發(fā)動機,將使從地球飛往火星的旅行時間縮短為39天,或?qū)p輕時差帶來的影響。
(《新華每日電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