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娟
【摘要】列寧關于政府與市場關系的思想,彰顯了巨大的歷史意義、理論貢獻和實踐指導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以唯物史觀、唯物辯證法為世界觀和方法論,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規(guī)律”、“理論與實踐結合”及“一般與特殊結合”上科學認識政府與市場關系;從社會化大生產規(guī)律客觀要求上肯定和重視市場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強調“利用市場發(fā)展生產力”;承認市場具有嚴重缺陷,強調“注重發(fā)揮黨的領導和國家調節(jié)作用”。
【關鍵詞】列寧? 政府與市場關系? 唯物史觀? 唯物辯證法? 社會化大生產規(guī)律
【中圖分類號】A82?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1.08.011
從更寬闊的視野、更長遠的眼光和更深的層次看,列寧關于政府與市場關系的思想是在結合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思想和蘇俄經濟建設實踐中形成的,體現(xiàn)了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極具開拓性、創(chuàng)新性和科學性的大膽探索和深化認識,其跨越時空的生命力和深邃的思想精髓,亟待我們細心發(fā)掘、系統(tǒng)整理,以充分彰顯其當代價值。
世界觀和方法論: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
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規(guī)律上科學認識政府與市場關系。受當時形勢所迫,蘇維埃俄國采用的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幾乎消滅了商品和貨幣,亦即取消了“市場”。然而,一戰(zhàn)后嚴重的經濟政治危機促使列寧深刻反思,認為當時最迫切的任務就是要采取一種能夠立刻提高農民生產力的辦法,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顯然已經不能很好滿足發(fā)展的需要了,亟需向新經濟政策逐步過渡——因為“俄國的宗法的、小商品生產的經濟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還缺乏生產力發(fā)展的條件”,現(xiàn)實需要新經濟政策——這個“過渡階梯和中間環(huán)節(jié)”[1]。列寧打破了把社會主義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思想桎梏,愈加認識到市場對生產力發(fā)展的重要推動作用,不再堅持要消滅商品和貨幣,并提出“不摧毀舊的經濟結構——商業(yè)、小經濟、小企業(yè)、資本主義”[2],而是活躍其發(fā)展且審慎地掌握它們等。
從理論與實踐結合上科學認識政府與市場關系。正是從理論與實踐結合出發(fā),列寧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蘇俄經濟建設實踐,實施了新經濟政策,主旨就是通過國家資本主義來發(fā)展社會主義,實際上也就是對市場作用的重新認識及重視。而且,新經濟政策本身也是在實踐過程中不斷被修正和完善的產物,列寧對市場作用的認識也是通過實踐逐步清晰、明朗的。例如,列寧曾專門聽取農民代表的意見,并結合具體實際,多次檢討錯誤,不斷反思反省“主觀愿望與實際是否發(fā)生了沖突”、是否“一片好心”“起了不好的作用”[3]等,也不斷探索俄國當時實施新經濟政策的社會經濟基礎,體現(xiàn)了其對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辯證思考及科學把握。
從一般與特殊結合上科學認識政府與市場關系。一方面,列寧將社會化大生產規(guī)律的客觀要求與商品經濟的產生和發(fā)展聯(lián)系起來進行考察,形成了對商品經濟一般規(guī)律的深化認識,也正基于此,列寧愈加重視市場對生產力發(fā)展的重要推動作用。另一方面,列寧對不同歷史情境、不同制度要求、不同發(fā)展階段等對“市場作用發(fā)揮”的特殊要求進行了審慎考慮及辯證分析與取舍。例如,列寧強調,在給小農恢復貿易自由、資本主義自由的同時要“掌握分寸”,在實行新經濟政策的同時也要注重發(fā)揮黨的領導和國家調節(jié)作用,唯物辯證地處理好進與退、目的與手段的關系,防止國家“變質”。
社會化大生產規(guī)律客觀要求“利用市場發(fā)展生產力”
社會化與市場范圍的擴展、市場關系的深化緊密相聯(lián),只有市場范圍的擴展、市場關系的深化,才能夠使得社會經濟聯(lián)系日益密切,從而使得社會分工逐漸呈現(xiàn)為專業(yè)化程度越來越高的狀態(tài)的同時又形成完整的社會經濟過程。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已可深刻察見市場經濟存在和發(fā)展的根基之所在,這也正是一定歷史時期生產力日益提高的一種要求、一種屬性。[4]基于對社會化大生產規(guī)律、蘇俄具體國情的理性分析及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弊端的深刻反思等,列寧從不同角度和層面提出要“利用市場發(fā)展生產力”。
社會主義社會中依然存在商品交換和貨幣流通,要加以發(fā)展和利用。列寧多次強調,新經濟政策本身便是強調了商品交換的重要性,并且還要堅定地將其固定下來,退回到國家資本主義為當時主要任務,這是從“恢復同農民應有的聯(lián)系”層面考慮的。比如,就“糧食稅”而言,僅使農民手中留有余糧還不能完全或真正起到改善農民的生活狀況和提高他們的生產力的作用,而是要進一步讓農民手中的余糧與其他工業(yè)品進行商品交換才可以。后來,列寧認為,還要“再后退,從國家資本主義轉到國家調節(jié)買賣和貨幣流通”[5]。列寧所講的商品交換和貨幣流通,其實就是市場機制的具體體現(xiàn)。
不摧毀舊的社會經濟結構,充分發(fā)揮多種經濟成分和多種具體形式的積極作用。由于蘇俄生產力尚未達到較高的水平,現(xiàn)實中還存在著較多經濟成分、經濟形式——如小商、小農、小經濟、小企業(yè)、小手工業(yè)、農村富農、城市私人資本主義等,由此,列寧提出“我們必須立足于現(xiàn)有的資本主義關系”[6],允許多種經濟成分與社會主義經濟共同存在,并充分利用和加大這些經濟形式在貿易和商業(yè)方面的開展力度。亦即,不摧毀舊的社會經濟結構,而是在“國家的調節(jié)”下活躍其發(fā)展且審慎地逐步地掌握它們[7],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在列寧看來,合作社、租讓制、租借制及吸收資本家收購和推銷產品等,都是可以大力發(fā)展的具體形式。
按商業(yè)原則辦事,賦予農民和企業(yè)自主權及經濟利益。對于農民,新經濟政策用糧食稅代替余糧款收集制,以保證農民利益、調動農民積極性。一是實行差別稅率給予那些積極勞作且生產率高的農戶以優(yōu)惠;二是賦予農民自由貿易的自主權以獲取經濟利益。對于企業(yè),新經濟政策賦予企業(yè)自主權,把商業(yè)原則引入國有企業(yè)。一是賦予企業(yè)多方面的自主決策和經營權;二是實行企業(yè)經濟核算制、經濟責任制及一長制等;三是實行職工的工資同企業(yè)的效益、勞動者的技術熟練程度及勞動成果等掛鉤。[8]
克服市場缺陷需發(fā)揮黨的領導和國家調節(jié)作用
列寧在肯定、重視且積極推動發(fā)揮市場作用的時候,已然深刻認識到市場同樣也是“一體兩面”的,需要對其缺陷(如市場具有盲目性,極易導致嚴重的經濟危機、兩極分化等)形成正確的認識和理解,并認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缺陷更深刻的根源其實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本身。因而,在強調“利用市場發(fā)展生產力”的同時,列寧也強調“要注重發(fā)揮黨的領導和國家調節(jié)作用,克服商品、市場關系的消極因素”。
探索“上面實行集中,下面實行自由”的經濟管理新體制。實行新經濟政策,向國家資本主義“退卻”,并不意味著“放任不管”;相反,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社會主義國家,利用資本主義、利用市場發(fā)展生產力,更要增強國家的經濟管理能力,只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規(guī)律要求改變過去那種高度中央集權、高度國家壟斷的經濟管理體制,尋求更加切合實際、高效而靈活的新體制。列寧曾深刻反省到“我們計劃(說我們計劃欠周地設想也許較確切)用無產階級國家直接下命令的辦法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產品生產和分配?,F(xiàn)實生活說明我們錯了?!盵9]基于對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管理體制的新認識,列寧開啟了經濟管理體制的全面改革,提出實行“上面實行集中,下面實行自由”的經濟管理新體制,并很快將這一構想推廣到整個國民經濟領域。這時的“計劃”,也已不是“一切生產都由國家來直接計劃、直接管理”,而是“尺度、準則、燈塔、路標”[10];下面每個具體的勞動者或組織,只要完成了國家計劃,就能夠進行自主生產和自由貿易。
多措并舉增強國家的經濟管理能力。其一,必須采取堅決、有力而有效的措施,充分發(fā)揮國家財政的作用。列寧認為,雄厚的財政實力是國家管理經濟活動及增強管理能力的前提。為此,列寧要求,在增加稅收和縮減編制方面必須堅決而迅速地采取措施從而增加國家財力,并就如何正確地進行財政開支以使其成為國家管理經濟活動的有效手段進行了諸多探索,力求以國家財政支持促進國民經濟快速恢復及發(fā)展,如“用租讓的收入或國家的貼補來恢復和發(fā)展似乎‘無利可圖的重工業(yè),以促進國民經濟各個部門的技術改造等”[11]。
其二,必須不斷完善經濟立法、嚴格經濟執(zhí)法,充分發(fā)揮國家經濟法規(guī)的作用。在實施新經濟政策時,列寧也極為強調在社會經濟關系調整及國家整體經濟管理能力提升方面進一步強化法治力量的積極作用,其實這也是由社會主義的性質、特點和任務決定的。1921年,列寧曾領導蘇維埃通過了《關于恢復大工業(yè)、提高和發(fā)展生產的措施的基本原則的決定》、《關于擴大國營企業(yè)在提供資金和支配物資方面的權力的法令》及《關于經濟工作問題的指令》等。同時,列寧也嚴格要求經濟執(zhí)法及法律監(jiān)督,要求狠抓兩件事——“嚴格監(jiān)督私營工商業(yè)者的活動”與“對官僚主義、拖拉作風和經濟工作上的指揮失當進行司法追究”??傊?,列寧認為,在實施新經濟政策的同時,國家也必須用經濟法規(guī)來規(guī)范私營企業(yè)主的經濟活動,以克服新經濟政策的消極影響,使私人利益服從共同利益。
列寧關于政府與市場關系思想的當代啟示
列寧對政府與市場關系的初步探索,是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上有關政府與市場關系的第一次極具開拓性的偉大探索,蘊含著極為寶貴的光輝思想,對于如何科學認識與正確處理落后國家向社會主義過渡進程中的政府與市場關系尤其是如何利用市場發(fā)展生產力,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及指導意義;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與經濟體制改革,尤其是政府與市場關系處理影響重大且深遠,未來依然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我們要認真學習列寧的立場、精神和膽略。我們在發(fā)掘與學習列寧這些科學思想的同時,更要認真學習領悟列寧的立場、精神和膽略,這是列寧在政府與市場關系方面作出開拓創(chuàng)新并進而悟出社會主義建設新思路的重要先決條件。其一,列寧始終站在無產階級和勞苦大眾的立場。其二,列寧具有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偉大精神和超常膽略。雖出身貴族家庭,卻始終堅信馬克思主義,不計個人安危、不畏長期流亡及各種艱難,終身為人民的福祉而奮斗。對于社會主義的某些傳統(tǒng)認識,列寧敢于突破,從實踐出發(fā)肯定和重視市場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運用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形成關于政府與市場關系的科學認識。蘇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經驗教訓,促使列寧不再拘泥于某些傳統(tǒng)理論觀點和具體論斷,而是繼承并科學運用唯物史觀、唯物辯證法認識政府與市場關系。這充分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思維和歷史視野,也是列寧最終能于此實現(xiàn)突破的關鍵前提及思想精髓,值得我們學習、繼承。改革開放以來,正是科學遵循了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府與市場關系才得以開創(chuàng)、形成并不斷發(fā)展與完善,既克服了高度集中的傳統(tǒng)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又克服了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局限。當前,我們依然要發(fā)揚列寧的光輝思想,以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為指導來科學認識和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并將之向新的更高層次推展。
重視市場作用,利用市場發(fā)展經濟。列寧認識到市場對生產力發(fā)展的重要推動作用,提出“利用市場發(fā)展經濟”。列寧的這一思想,曾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利用市場發(fā)展經濟發(fā)揮了重要指導和示范作用,對未來社會主義建設也依然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它啟示我們:其一,商品(市場)經濟是社會化大生產的構成要素和內在要求,“重視市場作用,利用市場發(fā)展經濟”是社會化大生產規(guī)律使然,也體現(xiàn)了人類社會的本質屬性和發(fā)展趨勢;其二,擴大企業(yè)和農民自主權并增加其經濟利益以及充分發(fā)揮多種經濟成分和多種具體形式的積極作用,是從市場主體或微觀經濟結構層面提出的重要舉措,對為社會主義經濟高質量發(fā)展提供“主體支撐”具有啟示意義。
重視黨的領導和國家調節(jié),克服市場的消極因素。在重視市場積極作用的同時,列寧強調要注重發(fā)揮黨的領導和國家調節(jié)作用。它啟示我們:其一,市場不是萬能的,也具有嚴重缺陷,我們要高度重視發(fā)揮黨的領導和國家調節(jié)的積極作用,以最大程度克服市場的消極因素;其二,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利用市場發(fā)展經濟,不能對市場“自由放任”,而要有領導、有謀劃地自覺開展,既要敢于改革一些束縛市場作用發(fā)揮的方面,也要能把握市場經濟規(guī)律并增強對市場經濟的駕馭能力;其三,對于壟斷資本主義借助全球化與“逆全球化”工具導致的世界范圍內的侵略擴張、兩極分化及剝削壓迫,我們要深悟其邏輯,高度重視發(fā)揮黨和政府的積極作用,加快增強國家競爭力,并以社會主義的獨特優(yōu)勢克服、擺脫“資本邏輯”對世界的控制。
(本文系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新時代正確認識和處理政府和市場關系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JD710034)
注釋
[1]顧海良:《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94頁。
[2][3][10]《列寧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4]楊承訓、張新寧:《列寧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fā)展及其當代價值》,《當代經濟研究》,2016年第10期。
[5][6][9]《列寧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28、230、176頁。
[7]《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87頁。
[8]俞良早:《經典作家增強國家經濟管理能力的理論及其當代發(fā)展》,《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
[11]《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64頁。
責 編/張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