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萌
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他曾獲得“共和國勛章”,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協(xié)原副主席,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逝世當日,載著袁隆平院士遺體的靈車經過長沙市區(qū),長沙市民自發(fā)夾道目送、鳴笛致哀。在市民不間斷的“袁爺爺,一路走好”的齊呼中,靈車返回他生前工作和居住過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后送至長沙明陽山殯儀館。晚間,全國各地的民眾到達長沙,奔向明陽山。晚上9時許,距離明陽山殯儀館還有兩公里的公路在智能地圖上仍然堵成紅色。道路兩邊停滿了車,捧著菊花、百合、水稻的人從車上走下來,向殯儀館走去。往后直至5月24日袁隆平追悼會舉行,這樣的場景不斷上演。大量自發(fā)悼念袁隆平的民眾稱他“國士無雙”。
在一篇訃聞中,民眾對袁隆平的敬意與農耕文明相聯系。文章稱:“中國是‘農耕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農業(yè)的重要性壓倒畜牧、戰(zhàn)爭和貿易,是一切生靈的基礎。無稼穡即無倉廩,無倉廩即無社稷,無社稷即無華夏——袁隆平院士身后的備極哀榮,是這片土地上的生民最樸素和本能的情感投射。”
袁隆平的面孔陪伴了幾代中國人,與之直接相連的,是“解決了十幾億中國人吃飯問題”這類極有分量的表述。在很多人眼中,袁隆平等于豐衣足食。而在媒體的敘述和民眾的認知中,袁隆平代表了中國人認同的優(yōu)秀品質:樸實、刻苦、勤勉、自強不息、堅忍不拔……《紐約時報》訃聞稱:“袁隆平的研究讓他成了一名民族英雄和中國堅持科學追求的象征?!?/p>
長期以來,他一直拒絕被各種方式抬高,在多次采訪中稱自己“只是一個種水稻的普通農民”。從研究雜交水稻開始,他就有兩個夢想:“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和“禾下乘涼夢”。第二個夢來源于他的真實夢境——超級雜交稻長得比高粱還高,稻穗比掃把還長,稻子比花生米還大,他拿著蒲扇,躺在水稻下乘涼。
他對水稻研究的初心常被理解為出于對國家和民眾的關心。他在2016年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訪時,則將之歸于求學時期的經歷。小學一年級時,老師帶著他和同學們去一個資本家的園藝場參觀,桃子紅紅的吊在樹上,葡萄一串一串掛在藤上,鮮花五顏六色鋪在路上。他想起自己看過的卓別林電影《摩登時代》,窗外就是葡萄,伸手就能摘;牛奶不用擠,自己流進杯子?!皟烧叩挠∠笤谖倚闹携B加起來,使我特別向往那種田園之美、農藝之樂。”
對袁隆平的家庭而言,學農不是最適當的選擇。袁隆平出生在北平協(xié)和醫(yī)院,父親袁興烈畢業(yè)于國立東南大學中文系,母親華靜自幼在英文教會學校讀書,是當時少見的知識分子,袁隆平的英語也由她發(fā)蒙??谷諔?zhàn)爭爆發(fā),袁隆平一家顛沛流離,輾轉湖北、湖南、江西、重慶??即髮W時,他不顧父母反對報考農學,進入西南農學院成為建國后第一批大學生之一。1952年,他以優(yōu)異的成績從這所大學畢業(yè),并懷著“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志向到湖南偏僻的安江農校當了一名老師。家人擔心那里偏僻,袁隆平說:“我有辦法,我會拉小提琴。”
上世紀50年代末的饑荒曾讓袁隆平飽受饑寒之苦。冬天,他將手腳烤熱了鉆進冰冷的被子,第二天起來依舊冰冷。他熱衷于游泳,當時卻餓到游不動。他見過餓殍,聽過無數次“金元寶比不上兩個饅頭”。這段經歷將他的田園詩愿景拉回了現實,他的目標具象為提高糧食產量,維護糧食安全,他把研究重心放到了水稻增產增收上。
袁隆平讀大學時,米丘林、李森科的“無性雜交”學說被奉為圭臬,稱可以通過嫁接和胚接等手段,利用兩個物種的優(yōu)點,創(chuàng)造出新的物種。他們否認基因存在,斥責歐美孟德爾-摩爾根的遺傳學說是唯心主義和階級敵人。袁隆平按此嘗試三年,一事無成。后來,他轉向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學的路子,按他們的學說專心致志尋找水稻良種。
中國科學院院士、植物生理學家許智宏對《紐約時報》說:“袁隆平根本的才能一直都很明顯:他對水稻及其生長方式有細致入微的觀察?!?/p>
1961年7月,袁隆平在學校試驗田選種,發(fā)現一株形態(tài)特優(yōu)的稻株,籽粒竟有230個。他推算,用它作種子,水稻畝產量會上千斤,而當時高產水稻不過五六百斤?;艘荒昱嘤?,收成讓他大失所望,但他由此想到,也許這是一株天然的雜交稻,雄蕊退化,雌蕊正常,讓水稻雜交有了可能性。培育這種雄性不育稻的種子,可以讓它們與正常的優(yōu)勢常規(guī)水稻授粉,產生大規(guī)模的雜交稻種子。
他構想出“三系”法技術路線,培養(yǎng)水稻雄性不育系,用保持系使不育系不斷繁殖;育成恢復系,使不育系育性得到恢復并產生雜種優(yōu)勢,帶來大幅度、大面積增產。
為此,袁隆平開始尋找天然雄性不育株。1964年盛夏,他鉆進稻田,從洞庭早秈品種中發(fā)現了一株雄性不育株。1965年7月,他又在一萬四千多個稻穗中找到六株不育株,其中四株成功繁殖1-2代。這讓他得出了“水稻亦有雜交優(yōu)勢”的推論,三系法猜想被證實。他將初步研究結果寫成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投稿給當時國內最權威、后因“文革”??膶W術雜志《科學通報》,并于1966年2月發(fā)表。
“文革”期間,袁隆平的一次無心之言成為把柄。安江農校查閱袁隆平檔案準備批斗材料時,在他的檔案里發(fā)現一封來自國家科委的來函,肯定了他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作出的預言,責成湖南省科委與安江農校支持他的研究。這把他從政治批斗的危險中解救出來。
1976年,袁隆平(右)與同事李必湖在觀察雜交水稻生長情況。圖/新華社
1967年6月,以袁隆平為首的“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組”成立。但與時下的主流研究“結實”相比,他致力于研究“不育”令人費解。他在“文革”中的轉危為安也引人嫉妒?!霸∑绞堑氐氐赖赖目萍简_子”“雄性不育實驗搞不下去了”等輿論不絕于耳。他的秧苗不止一次被人為損壞。最嚴重的一次,試驗田全部被毀,他在一口井里發(fā)現水上浮著五根秧苗,保住了研究材料。
這次事件后,袁隆平離開單位,輾轉云南、貴州、海南、廣東、廣西展開試驗,連著七年春節(jié)沒有回家。他遇到過臺風和地震,從危急中搶救種子和秧苗。
1970年,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和農場技術員馮克珊在海南找到雄性不育的野生稻,命名為“野敗”,用它進行遠緣雜交,為研究打開了突破口。1972年,雜交稻被列為中國重點科研項目,袁隆平選育的不育系“二九南1號”培育成功,成為第一個應用于生產的不育系水稻。1973年,袁隆平及其團隊首次育成三系雜交水稻“南優(yōu)1號”,讓水稻產量從畝產300公斤提高到畝產500公斤以上。1975年,秈型雜交水稻進入大面積推廣種植階段。1976年,《人民日報》首次報道了袁隆平和雜交水稻成果。隨后幾年,雜交水稻的產量突破和改革開放的時代轉軌同頻共振,中國人對饑餓的恐懼逐漸緩解。到了1988年,中國雜交水稻面積已達1.94億畝,占水稻總面積39.6%。
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訪時,袁隆平總結這段經歷:“從1964年開始研究,到1973年才研究成功,九年里每年都有一點進步,雖然有挫折,反反復復。但是,我看到前途光明。為什么呢?我的大方向是對的——雜種優(yōu)勢。雜交水稻是利用水稻的雜種優(yōu)勢,這個雜種優(yōu)勢是生物界的普遍現象,小到微生物,高到人類都有雜種優(yōu)勢現象。雖然有些失敗,但是也有一些進步,支持了我的技術搞下去啊。最后我們總結一條經驗,搞研究就不要怕失敗,怕失敗的人就不要搞研究。哪有那么一帆風順的事呢?”
袁隆平的學生鄧啟云認為,袁隆平很堅定,從來不怕挫折和困難?!?964年,別人看到亂七八糟的分離都忙著傷心,他就反過來想,這不就是雜種一代嗎?三系還沒成功的時候,稻子光長高不結實,別人嘲笑他說人不吃草,吃草的話你的雜交水稻就有用。他就覺得,通過雜交,水稻變高,這不是說明雜交確實有優(yōu)勢嗎?兩系法也一樣,別人不干了,袁老師卻一直認真思考這個東西?!?/p>
“挑戰(zhàn)權威肯定要有一股子牛勁才行?!痹∑矫貢鴹钜烧f。
1981年,國家科委和農委聯合召開授獎大會,把國家首個特等發(fā)明獎授予了袁隆平等人。
2021年5月23日,群眾自發(fā)到長沙明陽山殯儀館追悼袁隆平院士。圖/翁洹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究仍在進行。1987年,他提出“雜交水稻發(fā)展戰(zhàn)略”。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成功,普遍比同熟期的三系雜交稻每畝增產5%-10%。兩系稻宣告成功不到一年,國家就提出超級稻計劃:第一期到2000年目標畝產700公斤,第二期到2005年畝產800公斤。1997年,袁隆平在《雜交水稻》上發(fā)表論文《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之后迅速立項,他在兩系法基礎之上研究超級雜交稻。
袁隆平的第五位博士生、兩系法研究成員、現任《雜交水稻》主編廖伏明回憶,當時他與袁隆平共同研究兩系法遺傳漂變的課題,研究成果和袁之前的結論有出入,他在文章中不敢明確提出,袁看后親自加上一段“……原有的方法存在不足,治標不治本”?!澳芨杏X到科學大家的風度,他能夠指出自己的缺點,這也可能是他科研不斷進步的原因。我認為我是個年輕的科技員,他是權威,但他就說‘我的力量是不畏權威。年輕人有什么新想法,他不以權威自居,認為你這個有前途,你就提出來,就支持你。這就是胸懷?!绷畏髡f。
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影響了整個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辛業(yè)蕓自從做了袁隆平的秘書,就再也沒有對下田感到自卑。她說:“袁老師能夠把這個科研堅持幾十年,做到科研水平世界領先,產量也是世界最高,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層面上的東西,更是一個精神豐碑,對我們方方面面都有激勵作用。同學聚會,別人認為我就是像農民一樣做田里面的事情,我絲毫沒有覺得。我是在做科研,技術含量非常高?!?/p>
2000年,超級雜交稻實現百畝示范片畝產700公斤的第一期目標。2004年,超級雜交稻實現百畝示范片畝產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標。袁隆平沒讓數字停留于此,他提出了2015年三期900公斤、2020年四期1000公斤的新目標。2011年,三期目標告破,2014年,四期目標提前達成。他又提出五期目標,每公頃產糧16噸。
2016年10月10日,袁隆平指導的超級雜交稻“百千萬”工程百畝片攻關基地畝產達到1013.8公斤,創(chuàng)下新雜交水稻高緯度畝產世界紀錄。2017年10月16日,袁隆平團隊超級雜交稻畝產1149.02公斤,再次創(chuàng)下世界紀錄。
2020年11月2日,第三代雜交水稻“叁優(yōu)一號”晚稻測產平均畝產達到911.7公斤。當年7月,衡南基地早稻高產攻關田曾測得早稻平均畝產為619.06公斤,第三代雜交水稻早晚雙季稻平均畝產突破1500公斤,達到1530.76公斤,再次刷新原有的世界紀錄。90歲的袁隆平因身體原因未到達現場。在觀看驗收直播的時候,他高呼:“More than excited!”
在幾乎每一次采訪中,和“兩個夢”一同出現的,是“高產更高產”,“人口增長,耕地不會增而且在減,在這樣一個嚴峻的形勢下,肯定是追求高產更高產,這是永恒的主題?!痹∑蕉啻沃貜?。
生命的最后幾年,海水稻成為袁隆平最大的課題。他與李克強總理在2019年博鰲論壇上會面,想談論的主要內容也是海水稻。一旦海水稻能夠推廣,糧食產量又將大大增加。
每年11、12月,袁隆平會離開長沙,到海南研究水稻育種工作。2021年3月,他在海南跌倒,此后身體狀況大不如前。4月7日,轉院至長沙治療。5月9日,三亞雜交稻基地的“超優(yōu)千號”進行驗收,測得平均畝產達1004.83公斤。
袁隆平一直強烈主張與世界共享他的突破性工作。1979年,三系雜交水稻技術推介到美國,進而在印度、巴西和墨西哥等地普及。袁隆平向國際水稻研究所捐贈了關鍵的水稻品種,用于開發(fā)熱帶地區(qū)也可生長的雜交品種。他和團隊向東南亞、南亞和非洲的許多地區(qū)教授了雜交水稻種植技術。1982年,袁隆平在菲律賓參加國際研討會,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斯瓦米納森請他走上主席臺,屏幕上方打出了醒目的黑體字:“Yuan Longping,the Father of Hybrid Rice.”(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2004年,他獲得世界糧食獎,2006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袁隆平去世后,聯合國官方發(fā)布聲明悼念:“袁隆平院士為推進糧食安全、消除貧困、造福民生做出了杰出貢獻!”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表示:袁隆平院士研發(fā)的雜交水稻使數百萬人脫離了饑餓,是“真正的糧食英雄”。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干事屈冬玉稱,袁隆平院士畢生致力于雜交水稻的研究,幫助數十億人實現了糧食安全。
袁隆平去世時,他的學生、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室主任李建武正在長沙市東北角的一塊農田里播種,這是袁隆平為實現畝產1200公斤而親自部署的攻關項目,原定5月22日播種完成。去世七天后,袁隆平選的這批稻種發(fā)了芽,長出了嫩葉。
(參考資料:《袁隆平 我的摩登時代》《“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去世:幫助世界解決饑荒和貧困》《袁隆平:一位農業(yè)科學家對泥土的終生守望》《走向豐衣足食的世界》《國民科學家:袁隆平與1960-2013的國家敘事》《還原袁隆平:在樸素的世界里,關心他的水稻》《饒毅:55年前,袁隆平發(fā)表論文的意義》《不會退休的袁隆平,生病前在海南三亞基地為觀察水稻生長每天都下地》《袁隆平的世界》《時代·我》《面對面》《雜交水稻是怎樣育成的——袁隆平口述自傳》《大師境界》《走近袁隆平》《袁隆平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