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亭,國 玲
(1. 濟南市長清區(qū)馬山鎮(zhèn)衛(wèi)生院公共衛(wèi)生科,山東 濟南 250304 ;2. 濟南市長清區(qū)平安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護理部,山東 濟南 250306)
新型布尼亞病毒是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于2010 年成功分離并確認的一種新病毒[1-2]。感染該病毒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發(fā)熱、惡心嘔吐、納差、腹瀉、意識障礙、血小板減少、白細胞減少及多器官功能損害,輕癥患者多可自愈,重癥患者可發(fā)生多器官功能衰竭,從而可危及其生命安全[3-4]。本文對120 例新型布尼亞病毒感染患者臨床資料的流行病學特征進行分析,旨在為防治新型布尼亞病毒感染提供參考依據(jù)。
選擇2010 年1 月至2021 年1 月期間濟南市各級醫(yī)院收治的新型布尼亞病毒感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新型布尼亞病毒感染的診斷標準[5];其中有男45 例,女75 例;其年齡為18 ~84 歲,平均年齡為(42.65±4.87)歲。
在這些患者入院后,采集其空腹靜脈血5 ml,分離出血清。采用熒光定量PCR 技術(shù)對血清標本進行新型尼布亞病毒核酸檢測。在確認患者的檢測結(jié)果為陽性后,對其進行對癥治療。對重癥患者進行護肝、護心肌等治療。對于存在明顯出血傾向的患者,對其進行輸注血小板治療。
分析這些患者接受救治的情況、發(fā)病的季節(jié),并比較其中死亡與治愈患者的實驗室檢查指標。實驗室檢查指標包括白細胞計數(shù)(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血小板計數(shù)(platelet count,PLT)、肌鈣蛋白Ⅰ、丙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s,CK-MB)、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6]。
采用SPSS 18.0 統(tǒng)計軟件對本文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這120 例患者入院后3 ~7 天均出現(xiàn)意識障礙,其中有59 例患者經(jīng)搶救無效死亡,其余61 例患者均治愈出院。
這些患者的發(fā)病時間多為5 ~10 月份,其中8 月份、7 月份發(fā)病患者的占比較高,分別為25.83%、20.83%。詳見表1。
表1 這些患者發(fā)病時間的分布
將這些患者中治愈出院的患者作為治愈組,將其中死亡的患者作為死亡組。兩組患者的WBC、PLT、血清ALT的水平相比,P>0.05。治愈組患者血清肌鈣蛋白Ⅰ、肌酸激酶、CK-MB 的水平均低于死亡組患者,其PT、APTT 均短于死亡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實驗室檢查指標的比較(± s)
表2 兩組患者實驗室檢查指標的比較(± s)
組別 WBC(×109/L) PLT(×109/L) 肌鈣蛋白Ⅰ(ng/L)ALT(U/L) 肌酸激酶(U/L)CK-MB(U/L) PT(s) APTT(s)治愈組(n=61)2.21±0.42 31.98±4.54 0.05±0.01 99.54±5.86 841.85±15.96 31.65±4.87 11.05±1.58 44.85±4.85死亡組(n=59)2.18±0.41 31.42±3.96 0.65±0.11 99.96±6.47 2341.74±24.96 65.47±5.58 15.07±2.47 80.41±5.66 t 值 0.396 0.719 42.427 0.433 393.501 35.407 10.656 36.997 P 值 0.693 0.473 0.000 0.666 0.000 0.000 0.000 0.000
新型布尼亞病毒感染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發(fā)熱、惡心嘔吐、納差、腹瀉、意識障礙、血小板減少、白細胞減少及多器官功能損害,病情嚴重者可發(fā)生多器官功能衰竭,從而可危及其生命安全[7]。此病患者多為農(nóng)村地區(qū)的野外作業(yè)人員,其發(fā)病時間一般為夏季。有研究指出,此病的發(fā)生與蜱叮咬有關(guān)。此病患者無明顯的特異性臨床表現(xiàn),其病情的早期誤診率較高,發(fā)病至病情得到確診的時間較長[8]。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部分此病患者會出現(xiàn)明顯的胃腸道癥狀,應注意將其病情與闌尾炎、腹瀉等疾病相鑒別[9-10]。本研究的結(jié)果顯示,此病發(fā)病的高峰期為7 ~8 月份。這可能與夏季外出遭受蜱叮咬的風險較高有關(guān)[11]。治愈組患者血清肌鈣蛋白Ⅰ、肌酸激酶、CK-MB 的水平均低于死亡組患者,其PT、APTT 均短于死亡組患者,P<0.05。這表明,心肌損害、凝血功能障礙、血管內(nèi)皮細胞損傷、肝損傷是影響新型布尼亞病毒感染患者預后的重要因素[12]。張永剛等[13]的調(diào)查顯示,1 例新型布尼亞病毒感染二代病例與一代病例為兄妹關(guān)系,且有相關(guān)血液接觸史。這表明,新型布尼亞病毒感染存在人傳人的可能。筆者認為,針對這一疾病,基層醫(yī)院應加強對醫(yī)生進行相關(guān)培訓,以提高其對該病的識別診療技能。同時,應做好相關(guān)公眾健康教育,加強公眾的自我防護意識,并做好病例管理,避免院內(nèi)感染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新型布尼亞病毒感染多發(fā)生于夏季。此病患者的病情通常較為嚴重,死亡率較高。血清肌鈣蛋白Ⅰ、肌酸激酶、CK-MB 的水平、PT、APTT 是影響此病患者預后的重要指標。臨床醫(yī)生應對上述情況予以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