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利民
◆摘? 要:金庸武俠小說的受眾面很廣,讀者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中學生。金庸武俠小說是學生最喜歡的文學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化魅力。本文從金庸武俠小說對中學生的積極作用、金庸武俠小說對中學生的負面影響兩個方面進行論述。
◆關(guān)鍵詞:金庸小說;中學生;深遠影響
武俠小說在金庸先生的筆下得到了升華,在中國兩岸三地華人世界里擁有一大批忠實的讀者,有人說:“凡有中國人的地方,有唐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俠小說。”金庸武俠小說的魅力,使其讀者遍及社會各個階層,不同職業(yè),不同年齡,有人把它作為一門學術(shù)進行研究,有人獨自把它當作文學藝術(shù)進行鑒賞,有人把它作為茶余飯后放松神經(jīng)的業(yè)余消遣。金庸小說是我們?nèi)A人共同的語言。高層的人欣賞他的文筆,中層人品位他的情韻,下層人欣賞他的情節(jié)。正因為金庸武俠小說的受眾面很廣,讀者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是中學生。
中學生到底適不適合讀金庸武俠小說?金庸武俠小說對中學生究竟有什么意義和影響呢?筆者下面試從兩個方面進行論述。
一、金庸武俠小說對中學生的積極作用
金庸小說《天龍八部》已經(jīng)入選人教社高中語文讀本,《神雕俠侶》被選入中學生課外閱讀教材,還可以將《射雕英雄傳》作為兒童武俠小說啟蒙讀物。閱讀金庸的武俠小說,主要有以下幾個好處:
1.能培養(yǎng)中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在金庸的筆下,看似平凡的塵世,被描寫的如此多姿多彩。一些兇險被掩蔽在風平浪靜之下,讓你毫不察覺,甚至在什么時候被下了毒也一無所知,匪夷所思的丑惡與陰謀令人膽戰(zhàn)心驚、如履薄冰,但是正義最終沒有缺席。正義遲到的缺憾,最終被淹沒在光明得以伸張的痛快淋漓之中?;蛟S也就是這種曲曲折折、牽牽絆絆,才讓讀者感到光明來之不易,才生出難以割舍的歸屬感。讀金庸,是一種享受。
2.能在中學生情感啟蒙和建構(gòu)中發(fā)揮正能量。金庸小說中寫的雖都是古代之事,但在愛情婚姻方面卻又遵從現(xiàn)代的習慣,搞一夫一妻制,乃至一對一的戀愛。這種“改造”,一方面表現(xiàn)了作者寫作的嚴肅性,不以什么“亂愛”與“艷福”之類的淺薄招術(shù)來誘引讀者;另一方面也是作者要以此“規(guī)定性”來研究和表現(xiàn)人的情感及其痛苦與歡欣。對于道義、正義、公義、俠義基礎(chǔ)上友誼的“忠誠”,貫穿在金庸小說英雄俠士思想行為的始終,也是英雄人物的本質(zhì)特征。在金庸小說中,英雄俠士對朋友之間友誼的“忠誠”,是寫的最動人的篇章之一?!哆B城決》中,狄云與獄中難友丁典,在患難中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丁典臨終前,囑托狄云把他的尸骨與情人凌霜華合葬。狄云為了實現(xiàn)亡友的遺愿,歷經(jīng)千辛萬苦而毫不動搖,終于完成了丁典的心愿。對朋友一諾千金,正是俠士的品性,即司馬遷在《史記游俠列傳》中所贊揚的“以諾必誠”。中國歷史上忠于朋友的不乏人,如戰(zhàn)國時的荊軻。金庸筆下的英雄人物,無不例外的具有仁、義、智、信、忠、恕、孝、勇等儒家所大力倡導的品質(zhì),盡管他們有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經(jīng)歷。
3.能培養(yǎng)中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金庸小說中的關(guān)于詩、詞、歌、賦的引用,有數(shù)百處之多,無不準確恰當,簡直天衣無縫。而且將詩文以及琴。棋、書、畫等等還“化”成了武功的套路。妙的是金庸不但能雅,而且能俗,書中的民間小曲、地方小調(diào),乃至青樓瓦舍、市井坊間的綺詞艷曲,無不運用得當。且對聯(lián)、謎語、書法碑貼、古玩名畫,也都讓人看得信服。金庸小說除了具有通俗讀物的奇情之外,更重要的是小說中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琴棋書畫、戲曲武俠、經(jīng)世傳奇和五行八卦等等,使更多人了解我們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金庸集舊、新武俠之大成,形成自己博大深沉又壯麗多姿的風格。他武打?qū)懙煤茫瑐b義寫得好,但又遠遠不止這兩點,他寫情——男女之情、兄弟之情、親子之情,寫歷史、寫政治、寫風俗、寫文化,均是上乘。最重要的是寫人物,梁羽生、古龍也寫,但金庸寫得更好,成功的更多,形成了一個整齊的人物家族系列。金庸寫出了一個完整的中國文化的藝術(shù)世界,他把武俠精神提升到了人性普遍意義的高度。
二、金庸武俠小說對中學生的負面影響
1.武俠小說中描繪的“蓋世神功”對中學生的不良影響。在金庸先生的小說中,不乏大段大的文字描繪武功招式的,而且這些招式可謂都是“蓋世神功”,各有特點,看得大家眼花繚亂,勾人魂魄,有些還帶著邪氣,甚至有些帶上迷信色彩。筆者在中學生里做了一個簡單的調(diào)查,學生們對金先生筆下的武功可謂如數(shù)家珍:什么六脈神劍、吸星大法、降龍十八掌、消魂掌、九陰真經(jīng)、辟邪劍譜、打狗棒法……,一個個說得眉飛色舞,手舞足蹈。可見,金庸武俠小說中玄之又玄的絕世武功太吸引人了,因為這些武功的“神”,對青少年所造成的潛在危害才會讓我們這些直接接觸中學生的教育人總是隱隱地擔憂著。
2.武俠小說中江湖義氣對中學生的負面作用。金庸武俠小說對江湖義氣進行了大力宣揚,善惡因果報應(yīng),帶有濃厚的封建思想,以牙還牙、怨怨相報式的復仇,帶有野蠻與殘忍味道。江湖義氣的最大特點,就是沒有國家,沒有人民,沒有法律,只有團伙,強調(diào)小集體的利益,講究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現(xiàn)在社會上的小青年成了宣揚江湖義氣的主流,在中學生里也同樣存在哥們義氣為重的思想。
3.武俠小說中過于強調(diào)個人在社會中的作用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發(fā)展。以金庸武俠小說為代表的武俠文化過于強調(diào)個人主義,忽視團隊配合精神。對青少年過于強調(diào)個人的俠義之舉,特別是現(xiàn)在,把個人的義舉無限的放大,勢必給個人和社會帶來負面作用。
總而言之,以上談到的金庸武俠小說對中學生的積極作用和負面影響,是客觀存在的。筆者希望老師們能引導中學生更好地、正確地鑒賞金庸武俠小說,也希望中學生能夠在老師的指導下,在閱讀金庸小說時不至于鉆入死胡同中,能克服以上所提的負面影響,從金庸先生的作品中吸取到營養(yǎng),以提高自己的語文水平和文化素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