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詩文
(哈爾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數學課程標準對于一線教師研讀教材, 設計課程,指導實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中明確指出數學課程內容要反映社會的需要、 數學學科的特點,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需要借助具體事物的表象來解決問題, 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喜歡聽故事,將數學故事運用到教學實踐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在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理解的同時,也將數學文化滲透其中。
對于數學故事,李毓佩認為,數學故事就是以講故事的方式普及數學知識的作品。 (1)劉權華認為,現(xiàn)實生活是“數學故事”的根基,依據教學教材中的4 大領域課程內容,進行加工創(chuàng)造,成為向學生講述的故事。 (2)綜合以上觀點,本文認為,數學故事是以數學課程標準為依據,以數學知識為根基,以數學思想為內核,以實際生活為素材,培養(yǎng)數學思維,滲透數學文化的教學形式。
數學知識較為抽象,邏輯性較強,低年級的小學生還處于前運算和具體運算階段,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概括能力較差,注意力較為分散,無法適應傳統(tǒng)的數學知識的學習。 而數學故事本身具有很強的情境性和趣味性,將數學故事運用到低年級的數學課堂教學中,引人入勝的情境,詼諧幽默的語言,活潑生動的形象, 可以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好奇心,將數學與生活緊密結合,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直觀理解,數學故事進入課堂教學中,不僅帶來了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變革,也給學生帶來了全新的學習體驗,改變了以往數學課堂高高在上, 枯燥乏味的固有印象,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學習數學知識。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枯燥無趣的強制性學習會扼殺學生的學習欲望,自然無法樂學,只有讓學生真正地對知識產生興趣,才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愛學樂學,主動學習。
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融入生動的故事情境中,可以化難為易,加深學生對復雜的數學知識的理解,數學故事進入課堂教學之中,可以更好地讓學生感悟到知識的產生、發(fā)展、以及應用的過程。 在學習數學概念時, 數學故事讓學生了解到數學知識的文化背景,體會概念由來的過程,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小學數學“0”的認識一課中,教師在課上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圖片上呈現(xiàn)出小熊一家,熊爸爸和熊媽媽領著熊姐姐和熊弟弟一起去樹林中掰玉米, 一上午過去了,熊姐姐的籃子里收獲了5 穗玉米,而熊弟弟卻一無所獲,熊弟弟十分苦惱,這時候在熊弟弟的頭上出現(xiàn)了“0”這個數字,學生在故事中,領悟到熊弟弟一穗玉米都沒有掰到,“一穗都沒有”就可以用“0”來表示。把教材中的靜態(tài)圖片編撰出許多簡短有趣的童話故事,創(chuàng)設生動的教學情境,學生在聽故事的同時,理解了抽象的數學概念。 小學生在第一次學習混合運算時,由于受固有的從左往右運算順序的干擾,學生在運算時常常會發(fā)生計算錯誤,教師運用故事續(xù)編的方法,幫助學生化難為易,故事的題目為《運算符號的爭吵》,教師講述了故事的開頭:在符號王國中,有許許多多的運算符號,在參加晚會表演時,由于出場的順序沒有事先安排好,符號之間產生了爭吵,請同學們幫助它們制定出出場順序,來幫助它們解決問題。 經歷了這節(jié)故事續(xù)編課, 學生的運算錯誤明顯減少,對知識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刻。
一個個故事的情境,幫助學生解決數學的疑難問題,自主探究學習數學知識,數學故事呈現(xiàn)出的問題情境,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讓學生站在故事主人公的角色上,設法解決問題,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在學生獨立思考的過程中, 探索數學知識的奧秘,解決疑難問題,會讓學生產生成就感和喜悅感。 例如,在一次習題練習中, 教師用故事的情境呈現(xiàn) “小兔、小豬、小貓3 個好朋友在小兔家玩。 小兔拿出一些香蕉與朋友們分享,它分給小豬一半,分給小貓一半的一半,自己還剩下6 個,這時小熊來了,小兔將他分分香蕉的方法告訴了小熊,讓小熊猜一猜原來它有多少香蕉。 聰明的小熊馬上就想出了答案,同學們誰能像聰明的小熊一樣呢? ”同學們積極地思考,交流討論,教師巡視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是這樣做的:6×4=24(個),教師及時鼓勵了學生,讓他們繼續(xù)積極思考;有的學生則說:6+6+6+6=24 (個); 還有的學生認為:12+12=24(個),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積極探索,開拓了數學創(chuàng)新思維。
教師在教授學生數學知識的同時, 要引導學生思考其中蘊含的數學思想,以數學故事作為載體,其中滲透的數學思想,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文化的魅力。在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下, 數學教材的編寫十分注重數學文化內容的滲透,在教材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名人故事。例如,祖沖之、高斯、笛卡爾等,在他們身上發(fā)生的一些與數學相關的故事,可以成為生動有趣的學習素材,讓學生感受數學文化的魅力,看到數學知識的豐富多彩,學習數學家身上刻苦嚴謹,求真務實的數學精神。
3.1.1 數學故事選擇的生活性原則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數學故事為數學與生活相聯(lián)系搭建橋梁,將數學知識生活化,可以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 運用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數學故事,在素材的選擇、編制、呈現(xiàn)時要結合學生的生活背景, 讓學生意識到數學不再是一個個枯燥乏味的符號, 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例如,在講授小學數學行程問題時,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向學生提出了一個故事情境: 小紅早上七點半從家出發(fā),步行到學??偣灿昧?5 min,已知小紅步行的速度是70 m/min, 你能計算出小紅家到學校距離是多少嗎?這個故事是每天學生們都會體驗的生活情境,在生活中學數學,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1.2 數學故事內容的科學性原則
數學故事作為一種學習素材呈現(xiàn)給學生,故事內容的選擇要符合客觀實際,具有科學依據。 數學故事既要體現(xiàn)趣味性,又要體現(xiàn)數學學科的嚴謹性和邏輯性。 充分調動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索和思考,拓寬學生的數學思維。 數學故事的內容要能夠生動形象的介紹數學概念, 能夠清晰地說明數學知識的演變過程,能夠蘊含豐富的數學思想,又要讓學生看到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故事情境是外衣,而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才是學習的實質, 因此在選擇數學故事時,不要單純的滿足于故事的趣味性,而忽視了數學知識的科學性,才能讓學生學有所獲。 例如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會向學生介紹一些數學家的成長故事,等等,這些故事切忌不要隨意杜撰,否則就會誤導學生。
3.1.3 數學故事運用的適時性原則
小學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因此教師在選擇數學故事時,應選擇篇幅短小并且具有代表性的故事,篇幅過長既會耽誤課堂正常教學的時間, 影響課堂效率,也會讓學生產生聽覺疲勞,進而影響數學故事的教育價值。 另外要有計劃地安排一堂課中向學生呈現(xiàn)數學故事的時機,既不要讓教學故事的呈現(xiàn)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又要努力做到讓教學故事輔助學生理解抽象復雜的數學知識, 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3.2.1 故事導入,設疑激趣
在教學設計中導入環(huán)節(jié)起著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注意力的作用,數學故事具有情境性和趣味性的特點,在小學數學課堂的導入環(huán)節(jié)中運用與要講授的數學知識相關的數學故事,可以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 通常在導入環(huán)節(jié)運用數學故事有以下幾種常見的方式:第一種是教師在課前選擇與教學內容相符的數學故事,常見的有數學家的成長故事或是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所創(chuàng)編的小故事,創(chuàng)編的要求是既有趣味性能夠吸引學生,又要能夠運用遷移到本堂課的教學內容中來。 第二種是教師利用數學故事,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探討故事情節(jié),思考問題答案的過程中,進入本堂課數學知識的學習。 例如,在學習小學數學《加法交換律》一課時,教師向學生講述老人分蘿卜的故事:老人給小兔子分蘿卜,開始時早上分5 個,晚上分2 個,小兔子感到很氣憤。 后來老人靈機一動,給小兔子早上分2 個,晚上分5 個,這回小兔子十分高興! 聽完這則小故事后,同學們認為小兔子應不應該高興呢? 為什么? 教師可以在同學們討論交流中,板書“5+2=2+5”,進入到本節(jié)課加法交換律的學習之中。
3.2.2 故事應用,化難為易
在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階段理論中,小學生處于具體運算階段,他們在具體、形象的邏輯思維能力方面正在逐漸加強,但是抽象能力較差。 數學知識又具有極強的抽象性,許多學生在學習時會遇到困難。 許多數學練習題在編制時平鋪直敘,沒有趣味性的語言進行描述,沒有聯(lián)系學生的已有經驗,導致許多學生無法理解習題,長此以往,也會對數學學習產生倦怠感。但是,如果教師將故事情境運用于數學知識的講授和習題的編制中, 往往能夠起到化難為易的良好效果。例如, 在小學數學的習題中關于電表用電量的問題,學生常常不能夠理解電表上的數字,指的不是當月用電量,而是累積的用電量。 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教師花費很長的教學時間,學生在完成習題時仍會出現(xiàn)此類錯誤。 于是教師講述了一個數學故事來幫助大家理解:傳說,在城堡里有一顆黃金樹,樹上時不時會掉落黃金果,小猴聽說后,急忙忙帶著果籃跑去,幸運的小猴到的第一天籃子里就接到了10 個黃金果 (教師一邊講述一邊在黑板上粘貼了10 個黃金果),第二天又掉落了一些黃金果(教師繼續(xù)在黑板上貼黃金果,共計35 個)小猴得意地說道:“今天我接到了35 個黃金果”同學們覺得小猴說的對嗎? 為什么? 這時學生頓悟35個黃金果是第一天和第二天的總和,求第二天掉落的果子應該用35-10=15 個。 這時再結合用水量的習題,學生就會明白用水量、用電量和猴子接黃金果的原理是一樣的。 從而化難為易,輕松幫助學生解決難題。
3.2.3 故事總結,提升素養(yǎng)
新課標中強調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技能,還要促進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發(fā)展,為日后的生活和學習奠定基礎。 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融入數學故事,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促進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還可以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 培養(yǎng)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小學數學教材在編訂的過程中,融入了大量名人的成長故事和數學典故,有牛頓、達·芬奇、高斯、笛卡爾,還有我國著名的數學家祖沖之、吳文俊,等等。 在這些名人身上發(fā)生的與數學相關的有趣故事,都可以作為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素材,數學故事的運用,既能夠將數學文化融入其中,又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刻苦鉆研、科學嚴謹的數學精神,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多種類型的數學故事,在給學生帶來了豐富的情感體驗的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知識的價值。 融合了數學人物、數學思想、數學歷史的數學故事滋養(yǎng)著學生。 食鹽難以下咽,但若把食鹽加入豐富的食材中加以烹飪,就會是一道唇齒留香的佳肴。 數學知識就如同食鹽,而數學故事就是營養(yǎng)豐富的食材,兩者相融合,必能成為讓人回味無窮的數學盛宴。
注釋:
①李毓佩.數學科普學[D].四川出版社,1990.
②劉權華.故事數學:數學教學的有效資源[J].江蘇教育研究,2015(Z4):1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