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茜
摘 要:黨的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政治建設納入新時代黨的建設的總體布局,作為首要任務。加強政治建設,自然也是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下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首要任務。在當前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建設的實踐中,因黨員干部年齡偏大、學習動力不足、政治資源欠缺等原因,存在著政治覺悟不太高、政治參與不主動、政治能力不突出等問題,削弱了基層黨組織在鄉(xiāng)村振興中的黨建引領作用,妨礙了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的穩(wěn)步推進。因此,農村基層黨組織在政治建設上,需激活內生動力,增強政治嵌入的主動性;釋放外在活力,提升政治參與的有效性;健全監(jiān)督機制,加強政治建設的紀律性。
關鍵詞: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建設;新時代
中圖分類號:D26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 - 5381(2021)02 - 0107 - 07
一、問題的提出與文獻回顧
黨的十九大指出,政治建設是黨的根本性建設;2018年中共中央《中國共產黨支部工作條例(試行)》提出,要“堅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1];2019年,中共中央著重強調了“政治建設”的基本內涵和重要意義,在《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意見》中指出,“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tǒng)領,把政治標準和政治要求貫穿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以及制度建設、反腐敗斗爭始終”[2]。政治建設是黨的根本性建設,具有導向性、全局性,在新時代,如何抓好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建設,夯實黨的執(zhí)政根基,實現(xiàn)黨的政治引領,對推動鄉(xiāng)村全面振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從現(xiàn)有文獻來看,研究農村基層黨建的文獻很多,但專門對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建設進行研究的文獻則鳳毛麟角。從對話題相關度較高的文獻梳理中看到,目前學者對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建設主要從理論基礎、現(xiàn)實意義、建設路徑三個方面來展開。第一,在理論基礎上,學者們傾向于從思想史和理論溯源的視角對政治建設進行梳理性和整合性研究。黃志高從思想史的視角,追溯了從民主革命時期至黨的十九大以來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從形成、發(fā)展到成熟的過程,認為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賦予了政治建黨以權威性、科學性和實踐性。[3]邸乘光從對黨的政治建設的百年歷程的回顧中得到經驗和啟示,認為只有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正確制定和執(zhí)行黨的政治路線,堅定政治信仰、始終緊扣民心、健全政治制度才能推進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4]吳春梅等人從歷史邏輯、理論邏輯上梳理了農村基層黨組織與鄉(xiāng)村發(fā)展、鄉(xiāng)村振興的聯(lián)系,認為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始終與鄉(xiāng)村發(fā)展訴求同頻共振,因此需要實現(xiàn)農村基層黨建與鄉(xiāng)村振興的耦合發(fā)展。[5]第二,就現(xiàn)實意義而言,學者們主要圍繞政治動因、建設困境、現(xiàn)實需求等方面闡述政治建設對于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重要意義。梅利潤和唐皇鳳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政治使命、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執(zhí)政經驗與治理績效是黨建引領鄉(xiāng)村振興的復合型政治歸因。[6]從建設困境來看,胡小君認為農村黨組織因其內部建設和功能發(fā)揮呈現(xiàn)維持型運作的特點,政治建設弱化、虛化、邊緣化等問題突出,因此無法扮演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領導者、實施者和組織者角色,為破解這一黨建難題,需從強化政治建設、加強組織建設、增強紀律建設等方面發(fā)力,把農村黨組織歷練成充滿影響力、組織力和活力的振興型黨組織。[7]王同昌在實地調研中發(fā)現(xiàn),新時代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面臨著四大難題:黨員發(fā)展難,后備力量不足;人才培養(yǎng)難,組織帶頭人緊缺;組織生活開展難,形式主義屢禁不止;黨員作用發(fā)揮難,黨性修養(yǎng)不高。[8]田莉認為,將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建設擺在農村基層黨建首位,是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現(xiàn)實需求。[9]李宏偉認為,黨的政治建設是脫貧攻堅和鄉(xiāng)村振興的政治支撐,是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政治基礎。[10]第三,從建設路徑來看,部分學者從農村黨組織政治建設的內容、形式和效果上來提出對策,主要圍繞政治信仰、政治生活、政治生態(tài)、政治立場等方面來闡述;部分學者將黨的政治建設與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相結合,通過黨的自身建設重塑政治權威、提升政治能力、加強政治領導,從而實現(xiàn)對鄉(xiāng)村振興的黨建引領作用。
本文在既有研究的基礎上,將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建設看作一個不斷完善的動態(tài)過程,重點分析其在新時代背景下顯現(xiàn)出的建設難題以及導致這些難題的背后原因,對此提出對策與建議。為了掌握新形勢下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建設的最新情況,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百村觀察項目”課題組于2019年秋季對全國197個村莊的2699位農民進行了問卷調查和深入訪談,探究在鄉(xiāng)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建設的現(xiàn)狀及實現(xiàn)黨建引領的現(xiàn)實困境,力求為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根基找到新的解決思路,從而夯實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切實發(fā)揮基層黨建的引領功能,推進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向前發(fā)展。
二、新時代背景下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建設現(xiàn)狀
文章所使用的數(shù)據(jù)均來自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百村觀察項目”數(shù)據(jù)庫,數(shù)據(jù)反映的均為2018-2019年的村莊黨建情況,其中村莊有效樣本192個,農戶有效樣本2694個。根據(jù)黨員干部政治參與的積極性、黨支部適應新時代工作要求的情況以及農民對黨組織領導作用的評價這幾個數(shù)據(jù)樣本,從基層黨組織進行政治建設的意愿、政治建設的能力以及政治建設的效果三個維度來具體反映我國當前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建設現(xiàn)狀。
(一)農村黨員干部參與政治建設的主動性不高
農村基層黨員干部參與村莊事務的積極性是反映其政治態(tài)度以及政治能力的重要指標。首先,就總體參與情況而言(如表1所示),只有21.67%的黨員“非常積極”地參與一般性公共事務,3%左右的黨員態(tài)度消極;其次,就參與重大事情的決策咨詢情況(如表2所示),99.48%的黨員都會參與村莊重大事情的決策咨詢,但是參與的主動性有著明顯不同,47.15%的黨員會“主動參加”,而52.33%的黨員是在村干部邀請之下才會參加;再次,在政治學習上(如表3所示),37.88%的村莊在組織黨員集中學習時面臨“黨員難以組織起來”的困難,有18.95%的村莊面臨“黨員不感興趣”的難題。綜上可知,農村基層黨員普遍存在政治態(tài)度不積極、政治參與不主動、政治學習不配合等現(xiàn)象,導致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建設缺乏內生動力。
(二)農村基層黨組織不能完全適應新時代工作要求
分析黨支部工作適應新時代、新形勢要求的情況(見表4),在2693份有效農戶問卷中,認為黨支部工作“完全適應”新時代、新形勢要求的農民占比為19.20%,不足兩成;認為支部工作“不太適應”以及“很難適應”新時代、新形勢要求的農民占比分別為6.50%、0.74%。進一步比較東中西地區(qū)的村黨支部的工作適應新時代、新形勢要求情況(如表5所示,將“不太適應”和“很難適應”新時代、新形勢要求的比例總和視為“不適應”),西部地區(qū)有近一成農戶認為村黨支部的工作“不適應”新時代、新形勢要求,占比9.42%;中部地區(qū)有7.34%的農戶認為村黨支部的工作“不適應”新時代、新形勢要求,相對西部地區(qū)低2.08%;東部地區(qū)有5.92%的農戶認為村黨支部的工作“不適應”新時代、新形勢要求,比西部地區(qū)低3.50%,比中部地區(qū)低1.42%。由此可知,就整體而言,八成左右的農村基層黨組織還不能“完全適應”新時代、新形勢的工作要求;分地區(qū)來看,西部地區(qū)的村黨支部工作適應新時代、新形勢要求的程度最低,東部地區(qū)適應新時代、新形勢要求的程度最高。
(三)農村基層黨組織在村莊治理中的領導作用還不突出
農村基層黨組織在村莊治理中的領導作用,是對其領導能力的直接反映。如表6所示,認為黨支部在村莊治理中的領導作用“非常好”的比例為25.37%,占比不足三成。對比不同地區(qū)的農民對黨支部在村莊治理中領導作用的評價情況(見表7),計算東部地區(qū)、中部地區(qū)、西部地區(qū)的農民對黨支部在村莊治理中的領導作用持“非常好”和“比較好”的評價占比之和,分別為80.25%、78.48%、74.14%。由此可知,農民對農村基層黨支部在領導作用的發(fā)揮上的總體評價不算太高。
三、新時代背景下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內生動力不足,阻礙了基層黨組織政治能力的提升
首先,政治參與上缺乏主動性。因當前農村基層黨員干部的年齡結構趨于老齡化、工作職責逐漸交叉化、組織地位呈現(xiàn)邊緣化,導致黨組織在加強自身政治建設和參與村莊公共事務方面,缺少專業(yè)的人才資源以及強大的組織能力,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無法擁有較強的政治領導力。其次,政治學習上缺乏積極性。受黨員自身的政治學習基礎較差、村莊政治學習氛圍不濃、政治學習的熱情較低等因素影響,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建設僅依靠集中學習、開會等單一化、程序化的方式很難調動農村黨員的積極性,所以難以形成一定的政治影響力。再次,制度落實上缺乏規(guī)范性。以民主評議制度為例,12.50%的村黨組織在召開民主評議會時未能將自評、互評與民主測評三個環(huán)節(jié)全部納入評議范圍;再以“三會一課”制度為例,在村莊黨支部大會的落實上,“按季度召開”的比例為38.42%,不到四成。因此,農村黨支部在政治制度的落實上存在隨意化、敷衍化、形式化傾向,未能形成一定的制度約束力。
(二)組織凝聚力較低,削弱了基層黨組織適應新時代要求的能力
《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意見》中指出,“黨的基層組織要著力提升組織力,突出政治功能、強化政治引領,下大氣力解決軟弱渙散問題?!钡ㄟ^調研得知,當前農村基層黨組織普遍缺乏組織凝聚力,以致難以實現(xiàn)政治整合。在2694份有效農戶問卷中,認為村“兩委”班子“非常團結”的占比為29.55%,不足三成;分地區(qū)來看,西部地區(qū)認為村“兩委”班子“非常團結”的占比最少,為23.59%。因此,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有待提高,尤其是西部地區(qū)更應重視。當前的農村基層黨組織缺乏組織凝聚力,因而無法產生較強的公信力,也無法做到集中力量辦大事,村內各類資源得不到優(yōu)化配置,阻礙了基層黨組織政治整合功能的發(fā)揮,從而不能適應新時代、新形勢的政治建設要求。
(三)外在活力不足,妨礙了基層黨組織政治建設的效果
農村基層黨組織在推進村莊治理、發(fā)展村莊經濟、改善村莊環(huán)境中所起的領導作用,是體現(xiàn)政治建設的重要一環(huán),也是其外在活力的重要表現(xiàn)。而在調研中只有不到三成的農民對此持高度評價,因此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能力還有待提高。《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指出,農村基層黨組織應“傳承發(fā)展提升農村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保護傳統(tǒng)村落,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開展健康有益的文體活動。改善辦學條件,普及義務教育。開展文明村鎮(zhèn)、文明家庭創(chuàng)建活動,破除封建迷信和陳規(guī)陋習,推進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以黨組織在推進移風易俗活動中取得的效果為例,經調研發(fā)現(xiàn),21.35%的村莊開展過移風易俗活動,但群眾評價效果不佳,一成的村莊從未開展過移風易俗活動。綜上可知,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建設效果受各村政治資源狀況、鄉(xiāng)村治理難度等因素影響,領導能力嚴重不足,政治建設效果不太顯著。
四、破解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建設難題的基本路徑
(一)依托新技術與新形式,堅定基層黨員的政治信仰
“革命理想高于天”,堅定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理想信念與政治信仰,使其不忘初心,更好地貫徹執(zhí)行黨的政治路線,堅決站穩(wěn)黨性立場和人民立場,更加堅定不移地擔負起鄉(xiāng)村振興的重大使命,切實發(fā)揮在鄉(xiāng)村治理中的引領作用。針對當前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素養(yǎng)不高、政治立場不穩(wěn)的問題,要充分利用多媒體、App、紙媒等開展形式多樣、內容有趣、效果顯著的培訓教育活動,如定期舉辦紅色觀影、線上黨的知識問答、線下黨建板報比賽等活動,讓農村黨員在政治學習的過程中領悟學習內容,引導農村黨員尤其是年輕黨員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大力培養(yǎng)具有較高政治素養(yǎng)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堅定農村黨員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立場,在農村大力推廣“黨建+服務”“黨引民治”等新形式[11],讓農村黨員真正深入基層,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深刻認識到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重要性。
(二)激活內生動力,增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嵌入的主動性
《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意見》中指出,“加強黨的政治建設,關鍵是要提高各級各類組織和黨員干部的政治能力?!币虼耍鰪娹r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建設,關鍵在于抓好人才隊伍建設,通過激發(fā)其內部政治潛力和組織動力來提高黨組織的整體政治能力。
第一,在人才選拔上把好關。大部分農村基層黨員都普遍存在政治素養(yǎng)不高、學歷層次較低、年齡結構偏大等問題,因此把好人才選拔關可以為基層黨組織輸送新鮮血液,在發(fā)展新黨員時要著重考察其政治信仰是否堅定、入黨動機是否單純、工作能力是否突出,并鼓勵農村優(yōu)秀青年、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人員、鄉(xiāng)村致富能人等優(yōu)先加入基層黨組織,還可以把本地退休老黨員、鄉(xiāng)村教師、創(chuàng)業(yè)能人、知識精英、村民小組長、村委領導等吸納進村民理事會,再選出有思想覺悟、有“雙帶”能力,敢干事、能干事、會干事的優(yōu)秀黨員擔任基層干部,既能增強村“兩委”的凝聚能力,又能提升干部隊伍素質,通過人才振興促進鄉(xiāng)村振興。
第二,在人才培養(yǎng)上下功夫。首先,要增強黨員干部的歸屬感和組織凝聚力,豐富黨內民主生活會內容,通過紅色旅游、系列講座、茶話會等方式讓黨員間增加交流、增進感情,對黨組織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強化黨的意識和組織觀念,自覺做到對黨組織的思想認同、政治信賴、工作服從、感情依賴,形成組織合力;其次,要通過系統(tǒng)培訓和學習提升干部隊伍整體素質,農村基層黨組織要加強與上級黨組織的交流,并在組織內部加強政治學習,不斷用最新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再次,要通過一系列獎懲機制來提升黨員履職盡責的積極性,在黨組織內部建立相關考核機制,如通過評優(yōu)選先、推舉模范、責任到人等方式,形成主動擔責的正向激勵。在黨組織之間建立相關競爭機制,如通過公布排名、樹立典型、打分曬星等方式,形成爭先創(chuàng)優(yōu)的工作氛圍,使農村基層黨組織在政治建設上由“要我做”變成“我要做”,增強政治嵌入的主動性,并不斷提升政治整合能力。
(三)采取“以合促和”的領導方式重新樹立政治權威
《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完善黨的領導體制,改進黨的領導方式,承擔起執(zhí)政興國的政治責任?!贬槍Ξ斍稗r村基層黨組織在政治建設中存在的領導力不足、公信力不強、創(chuàng)新力不夠等困境,建議轉變因循守舊、上綱上線、生搬硬套等粗放的領導方式,結合鄉(xiāng)村振興的具體要求,通過推進村級組織負責人“一肩挑”制度來整合政治資源,通過健全農村民主協(xié)商制度聚合人民力量來實現(xiàn)黨群關系的和諧,采取“以合促和”的領導方式在農村中重新樹立政治權威,從而破解基層黨建的“內卷化”難題。
第一,全面推進村級組織負責人“一肩挑”制度,鞏固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地位。通過調研發(fā)現(xiàn),村“兩委”班子的團結程度嚴重影響到村級黨組織領導作用的發(fā)揮,并且自村民自治實行以來,農村由黨組織“一元化領導”的權力結構轉變?yōu)榇濉皟晌眳f(xié)同治理的二元化權力結構,很多農村地區(qū)的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地位有所動搖、政治威望有所降低,甚至面臨被架空的危險。因此,只有全面推進“一肩挑”制度,讓村書記和村主任“合二為一”,將黨的領導權和民意代表權集于一身,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村“兩委”互相推諉、權力爭斗、相互避責的不團結局面,鞏固農村黨組織的領導地位,從而提升政治威望。[12]
第二,完善農村民主協(xié)商制度,夯實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民意基礎。農村基層黨組織可以到協(xié)商民主開展效果較好的村莊進行觀摩學習,借鑒“一事一議”“民主懇談會”“村民議事”“村民論壇”等相關經驗,針對本村實際進行制度設計和工作實踐,調動村“兩委”、黨員、村民等多方主體參與民主協(xié)商治理,重視正式協(xié)商制度與非正式協(xié)商制度的銜接與互動,創(chuàng)新民主協(xié)商形式,幫助村級黨組織擺脫對現(xiàn)有領導方式的路徑依賴。
(四)建立常態(tài)化監(jiān)督機制和責任落實制度,凈化政治生態(tài)
《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必須把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tài)作為基礎性、經常性工作”;“營造良好政治生態(tài),必須嚴格執(zhí)行《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因此,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是凈化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生態(tài)的第一要務,結合《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中的具體要求以及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下農村基層黨組織存在的組織紀律不強、組織生活隨意、黨群聯(lián)系不密切等問題,應從嚴明黨的紀律、嚴格黨的組織生活制度、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三方面著手,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凈化黨內政治生態(tài)。
在嚴明黨的紀律上,建議農村基層黨組織要嚴格執(zhí)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針對弄虛作假、推諉扯皮、消極應付等不良傾向,在農村基層黨組織內部制定相應的懲罰警告機制,在外部建立相應的監(jiān)督舉報機制,切實強化“四個意識”,教育引導黨員干部以清醒的認識、清廉的作風、清白的人格為人民謀福祉,永葆黨的先進性、純潔性。
在嚴格黨的組織生活制度上,農村基層黨組織要強化責任落實。對“三會一課”制度、民主評議制度、“兩學一做”學習制度等只有黨員參與的制度,黨組織要充分利用多媒體、大數(shù)據(jù)等新技術來推進落實,也可利用“智慧黨建”系統(tǒng)輔助相關制度的落實,使之便捷化、常態(tài)化、科學化。除此之外,還要形成責任監(jiān)督機制,上級黨組織要壓實責任到農村基層黨組織,農村基層黨組織要細分責任到黨員個人,黨員要落實責任到每家每戶,要把壓力傳導到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神經末梢”,對未按照要求嚴格落實民主集中制、“三會一課”制度、民主生活會制度、民主評議制度、黨員活動日等基本制度的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個人都要有相應的懲戒措施,使各項基本制度在基層能常規(guī)化、高效化運行。
在密切黨群關系上,建議農村黨員轉變工作態(tài)度,盡量少用村民會議、喇叭宣傳等生硬的方式,多以實地走訪、入戶慰問等暖心的方式密切聯(lián)系群眾,幫助群眾反映困難、解決難題,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需,進而保持黨員與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
五、結論與思考
在新時代背景下,黨中央對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建設提出了新要求,農村基層黨組織如何突破內生動力不足和外在活力欠缺的雙重制約,適應新時代、新形勢的工作要求,是實現(xiàn)黨對農村工作全面領導的重要一環(huán)。要想突破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參與不積極、政治能力較弱、政治引領不明顯等政治建設上的困境,必須對內加強政治整合與監(jiān)督,對外加強政治嵌入與領導,通過“內強外引”的方式加強政治建設,從而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zhàn)斗力、組織力、凝聚力,夯實黨在農村的執(zhí)政根基,發(fā)揮農村基層黨組織在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中的引領作用。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印發(fā)《中國共產黨支部工作條例(試行)》[EB/OL].(2018-11-25)[2020-10-15].http://www.gov.cn/zhengce/2018-11/25/content_5343236.htm.
[2]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意見[EB/OL].(2019-02-27)[2020-10-17].http://www.gov.cn/zhengce/2019-02/27/content_5369070.htm.
[3]黃志高.黨的政治建設的認識嬗變與理論創(chuàng)新[J].山東社會科學,2020(5):12-17.
[4]邸乘光.黨的政治建設:百年回望及經驗啟示[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3):46-66.
[5]霍軍亮,吳春梅.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下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理與路[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1):69-77.
[6]梅立潤,唐皇鳳.黨建引領鄉(xiāng)村振興:證成和思路[J].理論月刊,2019(7):5-12.
[7]胡小君.從維持型運作到振興型建設: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下農村黨組織轉型提升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20,28(1):52-59.
[8]王同昌.新時代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四大難題[J].人民論壇,2019(28):100-101.
[9]田莉.為何要把政治建設擺在農村基層黨建首位[J].人民論壇,2018(12):68-69.
[10]李宏偉.必須把政治建設擺在農村基層黨建的首位[J].創(chuàng)造,2018(7):12-13.
[11]鄭永君,吳春來.基層黨建統(tǒng)合與鄉(xiāng)村治理創(chuàng)新——都江堰市“黨引民治”實踐案例分析[J].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0(5):72-82.
[12]姚銳敏.全面推行村級組織負責人“一肩挑”的障礙與路徑[J].中州學刊,2020(1):15-22.
The Dilemma and Cracking Path of the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Based on Sample Data of 2699 Farmers in 197 Villages
Peng Qia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Hubei,China)
Abstract:Since the nineteen Party's Congress,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with Comrade Xi Jinping as its core has incorporate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to the overall layout of the party's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as the primary task. Strengthening the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s also the primary task of the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unde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the current practice of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due to the age of Party members and cadres,lack of learning motivation,lack of political resources and other reasons,there are some problems,such as low political awareness,lack of activ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political ability,which weaken the leading role of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hinder the steady progress of rural grass-roots party construction. Therefore,in the political construction,the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need to activate the endogenous power,enhance the initiative of political embeddedness,release the external vitality,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improve the supervision mechanism,and strengthen the discipline of politic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political construction;new era
責任編輯:王廷國 孔九莉
收稿日期:2020 - 11 - 15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中國共產黨建黨以來農村基層組織資料收集與數(shù)據(jù)庫建設” (項目批準號:18ZDA128)的階
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彭 茜,女,湖北利川人,華中師范大學農村改革發(fā)展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政治科學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村基層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