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燕
黃侃在北大教書期間,住在北京白廟胡同里,因為白天人聲嘈雜,他習慣在晚上安靜之時讀書。一天晚上,黃侃與友人在探討“國學”問題時,隔壁突然發(fā)出一陣噪音,好像有砸墻的聲音,有挪動桌椅的聲音,還有笑鬧的聲音,嚴重影響了他們讀書交流。其實,這種情況不是第一次發(fā)生,但之前黃侃都選擇了忍耐。
這次被打斷思路,黃侃很生氣,他決定去找對方理論一番。黃侃氣沖沖地告訴對方,晚上原本是休息的時間,他們這樣吵鬧會給別人造成嚴重影響。對方覺得黃侃態(tài)度不太友好,說話也很沖,一來二去,雙方說話的聲音越來越高,像吵架一樣?!叭绻X得我們給你造成了影響,可以心平氣和地提意見。像這樣子態(tài)度強硬,只會惹惱我們,對你沒好處?!睂Ψ降芍S侃說。黃侃原本還想說什么,不過最終他閉上嘴巴轉身回去了。
友人不解地問:“你被他嚇到了嗎?為什么不反駁回去?”黃侃擺擺手說:“看得出來,對方不是不講理之人,所以我不必再逞口舌之快。讓他說最后一句話,這樣會讓他感覺舒服,下次自然會注意,不再打擾我們?!?/p>
幾天后,黃侃在學校上課,下課后一名學生向他請教,兩人就一個問題討論起來,友人在旁邊等了一個多小時。友人發(fā)現(xiàn),不管學生說什么,黃侃都會回應,學生說一句,他答一句,直至最后,也是以黃侃的發(fā)言作為結束。
友人很疑惑,問:“你不是說要讓對方說最后一句話嗎?”黃侃回答:“學生跟我討論是為了求知,我當然要盡心盡力,消除他所有的困惑。這場談話我來收尾,才能讓學生踏實,不然他會有需求得不到滿足的失落感?!甭犃它S侃的解釋后,友人連連點頭,對他佩服不已。
在吵架時,說最后一句話的人會很滿足;在交流時,最后一句話得到回應的人才會感到滿足。黃侃深知這一點,并站在對方的立場去考慮,盡力讓對方感到舒服,不僅照顧了對方的情緒,也讓事情得到順利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