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日暖
【摘要】高中地理作為一門文理兼修的學科,離不開地圖。在培養(yǎng)良好的地理思維上,一定要學好、用好地圖。從高考備考的角度出發(fā),更是要學會看圖、讀圖與用圖。
【關鍵詞】高中;地圖;地理思維;高考備考
當前,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核心素養(yǎng),已成為教育的重要發(fā)展方向。其中,培養(yǎng)學生形成從區(qū)域的角度掌握地理事物與地理知識,并能運用區(qū)域綜合分析、區(qū)域比較、區(qū)域聯(lián)系等方法,去分析、評價、解決區(qū)域中的地理問題,是落實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方面。本文結合高中地理的教學過程以及高考備考情況,就高中地理的地圖學習以及地圖在培養(yǎng)高中地理思維的作用與措施,作簡要的論述。
一、高中地理教學地圖學習的現狀
高中地理的學習,內容繁復,上天入地,左右萬里,不但了解大陸海洋,還要知道宇宙星象。所以,剛開始接觸地理學習時,會有種地理是一門“玄學”的感覺。如,解答以某一區(qū)域為背景的地理題目時,對該區(qū)域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如,地理位置、地形地勢、氣候、河湖、地形地勢、植被、土壤、自然資源等)和人文地理環(huán)境(如,人口、聚落、工農業(yè)、交通線路等)都要有清楚的認識。
而且在地理的學習過程中,對于不同類型的地圖,都需要分析與運用。學生雖然在初中階段已學習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的相關知識,但是學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其中的知識。一是中考對地理考查的要求較低,學生對初中地理的重視不夠;二是過了一段時間后,學生對很多地理知識的記憶已經模糊;三是初中地理與高中地理考查要求不同,初中只要求掌握基本的地理事實,而高中考查的是對地理原理和地理過程的分析探究,對地理區(qū)域知識的綜合性認識。
二、高中地理地圖思維的重要性
地理學習離不開地圖,認識地圖、運用地圖是地理最重要的基本技能。而且,圖文結合,才能更好地認識和掌握各種地理事物、地理原理,才能學起來事半功倍、運用自如。
1.地理課程方面
與高中的其它學科相比,地理的學科特色的是運用地圖呈現地理知識和知識間聯(lián)系、發(fā)展,用好地圖是學好地理的關鍵途徑之一。
整個高中地理,包含非常多的地圖,有按照地圖表達的要素劃分的,如,政區(qū)圖、地形圖、氣候圖、自然帶圖、洋流圖、人口分布圖、交通圖等等;有按照地域大小的劃分,如,世界地圖、各國地圖、中國地圖、各省市地圖以及更小范圍的地圖等。
2.高考考查方面
從高考的角度來看,要求學生能填繪和判讀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圖;能熟練運用各種地圖的內容去分析、說明地理事物的發(fā)展變化等。從命題的角度來看,地圖作為地理學習必不可少的輔助資料,直觀形象,能夠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果,是培養(yǎng)學生形成基礎性、綜合性、創(chuàng)新性和應用性思維以及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途徑。如,2020年高考全國Ⅰ卷地理部分,選擇題4個題組,3組題涉及到各類地圖。其它年份的全國卷或者其它省市的高考題,地圖的數量大致類似,可以說是“無圖不成題”。
所以,要學好地理尤其是涉及到具體區(qū)域的地理,不僅要求學生有良好的空間想象力和分析能力,還要求學生必須用較多的時間去記憶、認識和理解掌握各種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
三、高中地理中地圖學習的建議
1.多翻閱地圖
比如,我們在課堂上,展示一幅中國地圖,問云南在哪里,學生可能會指著地圖說“在那里”。但如果在考試中,只截取出云南的局部,讓學生去描述云南的地理位置,怎么辦呢?所以說,地圖學習的目標是做到“心中有圖”。特別是各類地理要素地圖,如,地理位置、地形地勢、氣候、河湖、植被、土壤、自然資源、人口、聚落、工農業(yè)、交通線路等等。這些都是不能在短時間內記牢的,只有不斷翻地圖冊、反復地看地圖,才能記住、記牢,做到“心中有圖”。
2.多加練習
熟練掌握地圖的判讀和運用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夠形成的,除了多翻多看,還需要多練。在日常的學習中,可以讓學生填繪各類地理要素的分布圖(如,世界主要地形區(qū)分布圖)、默寫各種分布模式圖(世界氣候分布模式圖)、畫各種地理現象與地理過程的示意圖(如,等高線剖面圖)等。所謂熟能生巧,學生在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鞏固的過程中,就能找到一套屬于自己的地圖學習方法。
3.多用地圖
高中的地理知識和試題,有著多種多樣的的地圖,與文字一起,使地理內容的呈現更加直觀、易懂。
使用地圖學習地理,就是運用地理原理和地理規(guī)律,對地圖呈現出的地理知識作出整理、分析和小結。學生從而會知道地圖呈現的“是什么”“有什么”“在哪里”等。這也只是最基本、最簡單的讀圖要求。若想要掌握地理原理和地理規(guī)律,就要深入地理解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內在聯(lián)系,需要分析理解該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是“什么樣的”“什么關系”“為什么”的問題。只要是能從地圖上獲得的地理知識,都要引導學生從地圖里尋找,使得學生養(yǎng)成根據地圖以及地理知識,去分析地理事物或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如,北歐大西洋沿岸地區(qū)的氣候,從氣溫和降水這兩個最基本的要素來看,歐洲與同緯度的亞歐大陸東岸氣候完全不同。為什么呢?通過讓學生讀圖思考,以及結合基本的地理知識,可以比較容易認識如下的地理現象:該區(qū)大部分處在西風帶范圍,西臨大西洋,受暖濕的北大西洋暖流影響明顯;該區(qū)離海較近且海岸線曲折,受海洋調節(jié)作用的影響明顯。因此可知,與同緯度的其它地區(qū)相比,北歐大西洋沿岸地區(qū)降水和氣溫的季節(jié)變化幅度較小,且降水方面終年濕潤,氣溫方面冬季較溫和、夏季較涼爽。
4.對比聯(lián)系、融匯貫通
初中的地理知識,是學好高中地理的基礎。同時,不少地理知識或地理問題有跨學科特點,如,自然地理與物理、化學、生物的聯(lián)系較多,人文地理與政治、歷史的聯(lián)系較多。這就要求看圖、用圖時,要將不同時空或特定時空的地理事物,疊加一起,綜合分析。
如,將非洲與歐洲的地形、氣溫(1月、7月)分布、年降水量分布、氣候類型等等地區(qū)放在一起對比,就可以看出兩大洲海陸分布、海岸線、地形、氣候、水文等方面的差異。根據圖上體現出來的地理事物進行對比分析,就可以對非洲與歐洲的地理特征有較清晰的認識。學習地理時,帶著問題看圖、帶著思考看圖、結合知識看圖,是學好高中地理的有效方式。
5.讀圖的一般步驟
①讀圖名。圖名直接表明該幅地圖表示的核心內容。這是準確讀圖、用圖的基本要求。
②讀圖例。不同的圖例,對應了不同的地理事物,只有弄清具體的內容,才能準確判斷地圖內容。
③讀分布與變化。弄清各種地理要素發(fā)展變化趨勢等,才能明白圖中要求的某種地理事物的發(fā)展過程或者對未來的影響。
④圖文轉換。尤其近幾年高考試題,地圖由常規(guī)具體的分布圖,變成了抽象變化的示意圖,要求做到運用地圖進行知識聯(lián)系和運用分析。如果沒有良好的圖文轉換能力,就難以快速準確地獲取信息,最終就無法準確解題。
四、結語
學生在有了初步的地圖判讀能力的基礎上,運用地圖建立各個知識點的聯(lián)系,運用圖文轉換的能力將題目中信息、原理、規(guī)律互相轉換,得出準確的地理原理、地理規(guī)律與地理過程。在不同地理事物的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使用地圖去認識與理解各種地理概念、地理規(guī)律和原理,從而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維,提升學習效率,提高學習成績和能力。
參考文獻:
[1]夏志芳.地理與課程教學論[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鐘友芬.地圖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使用解析[J].教育,2016(11):154.
[3]陳海燕.淺談高中地理地圖教學[J].未來英才,2018(4):13-14.
[4]譚木.新課標中學地理圖文詳解指導地圖冊[M].山東省地圖出版社,2019.
[5]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責任編輯? 鐘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