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金科
摘 要:文中采用概括核心義以研究多義詞的方法得出“臨”字的核心義是“監(jiān)控”,引申義為“鎮(zhèn)守”“俯視”“主持”“面臨”“高大”“不通行”等。“臨”之管控有七種方式,與“臨卦”的六個爻相對應(yīng),進而明確了“臨卦”講的是管理之道,而不是所謂“來臨”和“下雨”。文中也指出了傳統(tǒng)上的解釋錯誤,如《左傳》“臨祭祀”中的“臨”指“主持”而不只是“參加”,否定了“臨”有“參加”“來臨”等義。
關(guān)鍵詞:臨;臨卦;咸卦;敦;咸
中圖分類號: B221/H131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672-0539(2021)03-0057-09
“臨”是常用字,給人的感覺是其釋義簡單,并沒有什么問題。但是,面對《周易·臨卦》時,問題就來了,臨卦到底說什么?易經(jīng)如此之精簡,為什么“臨”字能有資格成為一個卦名?“臨卦”各爻的咸臨、知臨、至臨、敦臨、甘臨到底說什么?對此,朱熹也覺得困惑,朱熹說:“《程易》作‘咸為‘感亦是,但覺得牽強些,此等處皆曉未得。如‘至臨與‘敦臨,亦相似,難分別。今只得如此說。此《易》所以未易講解也?!保ā吨熳诱Z類·卷七十·易六》),
其他人的解釋就更多了,有人把臨卦解釋為來臨,有人解釋為管理[1],有人解釋為下雨,有人解釋為神人感應(yīng)[2],但是,到底該解釋成什么,都沒有充分的根據(jù),所以大家也不敢深入去剖析卦義。其根本原因還在于對“臨”字的解釋問題,臨字是多義的,但是,我們到底該選擇“臨”字的哪個義項?又如何確定我們的選擇是正確的?古今歷代學人都努力去解決這些多義詞的訓(xùn)釋問題,而王寧、王云路、蘇保榮、譚宏姣等當代學者則明確提出了多義詞的核心義研究方法,他們都認為多義詞的詞義是由字的本義的一兩個源頭引申出來的,這個源頭也就是字的核心義,或者叫“源義素”[3]?!昂诵牧x研究是建構(gòu)多義詞詞義關(guān)系的一種模式。核心義貫穿和統(tǒng)攝多義詞的大多數(shù)義項,核心義研究和詞義演變研究緊密關(guān)聯(lián)。雖然‘核心義的概念是由當代學者提出的,但核心義作為貫穿、統(tǒng)攝詞義的一種抽象意義,在傳統(tǒng)訓(xùn)詁學的研究中早就有所涉及,特別是清代乾嘉學者在實際的研究中對詞的核心義多有揭示?!盵4]
核心義既然統(tǒng)攝其他義項,那么多義詞的核心義就可以從其各個義項概括得來。但是字典中的很多義項可能本身就是錯誤的,或者古今義相混雜,或者混雜了詞語義,所以第一步的工作應(yīng)該是找出正確的義項,這個義項要基于相關(guān)語料的大數(shù)據(jù)分析而分類歸納得出,語料分析,要基于文獻的事實根據(jù)、上下文語義、對文關(guān)系等倒推文字的詞義,同時參考字的本義,也參考字典的各義項,雖然這些字典義項可能是錯誤的,但至少是相關(guān)的。概括核心義的過程可能要反復(fù)多次,逐步修正,修正核心義甚至修正前期歸納錯誤的義項,以最后實現(xiàn)核心義能貫通各正確義項的目標。貫通了各個義項,貫通了各個語料,那么這個核心義一般都是正確的,據(jù)此就可以否定字典中的錯誤義項,否定對經(jīng)典的錯誤解釋。本文就使用國內(nèi)廣泛應(yīng)用的、語料豐富的北京大學CCL古代漢語語料庫提取了“臨”字的典型先秦語料,也包括少量漢代以后的典型語料,進行分類、概括、歸納,提取“臨”字的核心義,進而分析其引申義,又把臨卦的核心義用于臨卦的解釋之中,確定了臨卦指管控群眾,也精準解釋了臨卦各爻。
一、“臨”字的釋義分析
以下通過分析各先秦經(jīng)典的語料,按照句子的語義歸納分析,可以把“臨”字的用法歸類為鎮(zhèn)守、俯視、監(jiān)控、處理、面臨、主持、高大、不通行等,進而可以把“臨”的核心義概括為“監(jiān)控”。對于治理,“監(jiān)”字有“鎮(zhèn)守”引申義,這是“監(jiān)”字的主要用法,鎮(zhèn)守一方也有多種方式;對于聚會,“監(jiān)”字引申為“主持”;對于友方,引申為“關(guān)照”;對于情景,引申為“面對、處理”;對于地點,指“俯視、監(jiān)視”;監(jiān)控的一方肯定居于高位,所以“監(jiān)”也有“高大”義,監(jiān)控的時候一般還沒有行動,所有“監(jiān)”也有“不通行”這個引申義,不過這兩種用法很少出現(xiàn)。為什么要監(jiān)控而不徹底掌控?這是因為很多時候自身管控力量不足,或者管理對象非常難以改造,或者時間不夠,所以無法讓管理對象徹底馴服,而只得采取監(jiān)控的方式,這種方式簡單容易,只要管控對象不造反,就無需去鎮(zhèn)壓,如有少部分管控對象造反,鎮(zhèn)壓那一小部分即可。因為,既然是管理,自身地位和實力肯定高過管理對象,那么,管理對象大部分都會乖乖地聽話,如果不要求過高,不逼人太甚,下屬就不會造反。具體分析如下:
(一)管理上,“臨”指鎮(zhèn)守,使得對方不反叛
對于一個集體來講,要穩(wěn)定,而不能有叛亂,這就需要鎮(zhèn)守、管控。管控有多種方式,有恭敬的、財物的、教化的、智慧的、德行的、武力的、邪惡的等。具體如下:
1.以虛心、恭敬來管控
對群眾恭敬,群眾就會主動靠近而不排斥,管控就容易了,相反,如果態(tài)度傲慢,那么群眾就會離心離德。如:
(1)明行以宣翼之,制節(jié)義以動行之,恭敬以臨監(jiān)之,勤勉以勸之,孝順以納之,忠信以發(fā)之,德音以揚之。(《國語·楚語》)
(2)懼其未也,故誨之以忠,聳之以行,教之以務(wù),使之以和,臨之以敬,蒞之以強,斷之以剛。(《左傳·昭公六年》)
(3)予臨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馭六馬,為人上者,奈何不敬?(《尚書·五子之歌》)
(4)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論語·雍也》)
2.以財物管控
(5)以德分人謂之圣;以財分人謂之賢。以賢臨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賢下人,未有不得人者也。(《莊子·徐無鬼》)
此處的“賢”指給人財物,核心還是用財物管控群眾。此處說到“臨人”是居高臨下,所以,給人財物也無法得人心,而“下人”即尊崇別人,必得人心。
3.以教化和禮義來管控
教化和禮儀都是非常細致的,要逐步引導(dǎo)以提升群眾的素質(zhì)。如:
(6)君子非得埶以臨之,則無由得開內(nèi)焉。今是人之口腹,安知禮義?安知辭讓?安知廉恥隅積?亦呥呥而嚼,鄉(xiāng)鄉(xiāng)而飽已矣。人無師無法,則其心正其口腹也。(《荀子·榮辱》)
此處“埶”指教化,句意是靠教化來管理群眾,提升群眾的素質(zhì)。
(7)人之性惡。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故為之立君上之埶以臨之,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是圣王之治而禮義之化也。今當試去君上之埶,無禮義之化,去法正之治,無刑罰之禁,倚而觀天下民人之相與也。(《荀子·性惡》)
(8)夫民易一以道,而不可與共故。故明君臨之以埶,道之以道,申之以命,章之以論,禁之以刑。(《荀子·正名》)
以上2處,意思也是要君主通過教化來管控,來改善群眾的本性之惡。
(9)嬰聞之,人君無禮,無以臨其邦;大夫無禮,官吏不恭。(《晏子春秋·外篇》)
(10)夫禮,先王之所以臨天下也,以為其民,是故尚之。(《晏子春秋·外篇》)
以上2處說到要靠“禮”來管控國家。
(11)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猶懼或失之。(《左傳·桓公二年》)
(12)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shù)。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fā)之,以臨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左傳·桓公二年》)
以上2處的“德”,實際上還是“禮”。
(13) 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fā)之,以臨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左傳·桓公二年》)
此處是靠禮儀、教化管控。
(14)昔堯臨民以五,今其胄見,神之見也,不過其物。若由是觀之,不過五年。(《國語·周語》)
此處說到,堯帝用教化群眾的方式都涉及“五”。
(15)故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貧富貴賤之等,足以相兼臨者,是養(yǎng)天下之本也。(《荀子·王制》)
此處說到,用禮儀、等級去管控。
(16)勞主:不明分職,上下相干,臣主同則。刑振以豐,豐振以刻,去之而亂,臨之而殆,則后世何得?(《管子·七臣七主》)
此處說到,沒有禮儀,無法順利管控。
(17)減爵損祿,群臣卑讓,上下不臨。(《逸周書·史記解》)
此處說到,上下都謙讓,沒有了管理等級,就無法管控。
4.以智慧管控
管理是復(fù)雜的,靠智慧管控,才能避免進退失據(jù),亂成一團。如:
(18)唯天下至圣,為能聰、明、睿知、足 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禮記·中庸》)
此處說到,要靠聰明睿智來管控群眾。
(19)故君一國者,其道君之也。王天下者,其道王之也。大王天下,小君一國,其道臨之也。是以其所欲者能得諸民,其所惡者能除諸民。所欲者能得諸民,故賢材遂;所惡者能除諸民,故奸偽省。如冶之于金,陶之于埴,制在工也。(《管子·君臣上》)
此處說到,要靠君王的修行來管控群眾,君王沒有能耐,肯定無法管控群眾。
(20)夫神以精明臨民者也,故求備物,不求豐大。(《國語·楚語》)
此處說到,神是要靠精純來管控群眾,而不需要豐富、宏大。
(21)晏子對曰:“舉賢以臨國,官能以敕民,則其道也。舉賢官能,則民與若矣?!保ā蛾套哟呵铩柹稀罚?/p>
此處“臨”指管控,用賢人來管理國家,這肯定屬于智慧的方式。
(22)選賢舉能不可得,惡得伐不服?用百夫無長,不可臨也。(《管子·侈靡》)
此處也說到用賢能管控群眾。
(23)廢私立公,能舉人乎?臨政官民,能后其身乎?能服信政,此謂正紀。(《管子·正第》)
此處還是說到用賢能管控群眾,自身退居幕后。
(24)景公問晏子曰:“臨國蒞民,所患何也?”晏子對曰:“對曰:“所患者三:忠臣不信,一患也;信臣不忠,二患也;君臣異心,三患也……”(《晏子春秋·問上》)
此處“臨”指管控, 這里說明管控的方式是要君臣同心,相信忠臣,這也是智慧。
(25)請問為人夫?曰:致功而不流,致臨而有辨。 (《荀子·君道》)
此處說到,作為丈夫,就要能夠管控,但是要有智慧。
(26)志行修,臨官治,上則能順上,下則能保其職,是士大夫之所以取田邑也。(《荀子·榮辱》)
這里對上能順,對下有辦法成事,實現(xiàn)井井有條的管控,屬于智慧的方式。
5.以忠、莊等德行去管控
德行的管控主要是靠自己的榜樣來影響群眾,如是教導(dǎo)群眾提升德行,那么屬于前述的一類了。如:
(27)慎之以禮,教之以藝,震之以政,動之以事,勸之以賞,畏之以罰,臨之以忠,行之以權(quán)。(《逸周書·命訓(xùn)解》)
(28)吾與子弁冕端委,以治民臨諸侯,禹之力也。(《左傳·昭公元年》)
以上2處以“忠”管控。
(29)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保ā墩撜Z·為政》)
此處以“莊”管控。
(30)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臨人以德。殆乎,殆乎,畫地而趨。(《莊子·人間世》)
(31)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猶懼或失之。(《左傳·桓公二年》)
以上2處以“德”管控。
(32)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孝經(jīng)·圣治》)
此處說到,以德義管控。
(33)言語有章,以臨其下,謂之有威儀也。(《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此處屬于以莊重的德行管控。
(34)帝德罔愆,臨下以簡,御眾以寬。罰弗及嗣,賞延于世。(《尚書·大禹謨》)
此處“臨”指管控下級。這里用的是“簡”的方式,也就是說,只管控核心,其他的都放手。 這種也屬用德行的方式,文中說到的賞寬罰少也闡釋了德行的寬厚。
(35)事君而黨,吾何以從政?吾故以是觀女,女勉之,茍從是行也,臨長晉國者,非女其誰?(《國語·晉語》)
此處掌控的方式也是德行。
(36)皇后憑玉幾,道揚末命,命汝嗣訓(xùn),臨君周邦,率循大卞,燮和天下。(《尚書·顧命》)
此處掌控的方式是靠自身的遵循、和順等德行。
(37)君使臣臨百官之吏,臣節(jié)其衣服飲食之養(yǎng),以先國之民。(《晏子春秋·內(nèi)篇》)
此處掌控的方式是靠自身節(jié)儉,用德行去管控。
6.以地位和武力控制
這是通過權(quán)威地位來壓制、管控他人,這種管控的主要目的是讓對方服從,不反叛,而不是為了管好對方。如:
(38)子盍求事于齊以臨民?不然,將叛。(《左傳·定公十年》)
此處“臨”指管住,意思是,要借用大國齊國的勢力,才可以管住此處的人民,否則人民就會叛變。
(39)會而先晉,晉既執(zhí)諸侯之柄以臨我,將成其志以見天子。吾須之不能,去之不忍。(《國語·吳語》)
(40)比奸邪以厚養(yǎng);矜爵祿以臨人,夸禮貌以華世。(《晏子春秋·內(nèi)篇》)
(41)故卑不得以臨尊,輕不得以縣重,愚不得以謀知。(《荀子·君道》)
(42)追王大王亶父、王季歷、文王昌,不以卑臨尊也。(《禮記·大傳》)
(43)使愚詔知,使不肖臨賢,生民則致貧隘,使民則極勞苦。(《荀子·王霸》)
以上5處“臨”指用優(yōu)勢地位去威懾,讓對方卑服。
(44)我張吾三軍而被吾甲兵,以武臨之,彼則懼而協(xié)以謀我,故難間也。(《左傳·桓公六年》)
此處“臨”指去威脅,用了武力威脅,對方會害怕但并不服從,而是團結(jié)起來抵抗之。
(45)初,鬻拳強諫楚子,楚子弗從,臨之以兵,懼而從之。(《左傳·莊公十九年》)
這里是臣子兵諫,用武力威逼君王,君王只好聽從。
(46)若總其罪人以臨之,鄭有辭矣。(《左傳·僖公七年》)
(47)君王舍甲兵之威以臨使之,而胡重于鬼神而自輕也。(《國語·吳語》)
(48)以師臨我,我伐桐,為我使之無忌。(《左傳·定公二年》)
以上3處都是用武力威逼敵方屈服。
(49)我以武與威,是以臨諸侯。未歿而亡政,不可謂武;有子而弗勝,不可謂威。(《國語·晉語》)
(50)自顯名也,而天下稱明焉。則威足以臨天下,利足以蓋世,天下從之。(《韓非子·說疑》)
以上2處是用威力震懾下級。
(51)赫赫楚國,而君臨之。(《左傳·襄公十三年》)
此處君主的管控靠的是其地位。
(52)明除害以導(dǎo)之武,明精意以導(dǎo)之罰,明正德以導(dǎo)之賞,明齊肅以耀之臨。(《國語·楚語》)
此處是用威力來閃耀,從而讓下級恭敬、嚴肅。
7.以邪惡的方式管控
管理上也有很多邪門歪道,比如前文說到的用武力管控,如果武力過度,就屬于邪門歪道,還有用詐謀的,耍威風的,做惡人的,等等。如:
(53)若君縱私回而棄民事,民旁有慝無由省之,益邪多矣。若以邪臨民,陷而不振,用善不肯專,則不能使。(《國語·魯語》)
(54)矯厲以為勇,內(nèi)恐外夸,亟稱其說,以詐臨人,如此,隱于廉勇者也。(《逸周書·官人解》)
(55)好臨人以色,高人以氣,賢人以言,防其所不足,發(fā)其所能,曰日損者也。(《逸周書·官人解》)
(56)今君臨民若寇仇,見善若避熱,亂政而危賢,必逆于眾,肆欲于民。(《晏子春秋·內(nèi)篇》)
(二)對于友方,“臨”指關(guān)照
(57)襄仲辭玉曰:“君不忘先君之好,照臨魯國,鎮(zhèn)撫其社稷,重之以大器,寡君敢辭玉?!保ā蹲髠鳌の墓辍罚?/p>
(58)君若不忘先君之好,惠顧齊國,辱收寡人,徼福于大公、丁公,照臨敝邑,鎮(zhèn)撫其社稷。(《左傳·昭公三年》)
以上2例,“臨”指關(guān)照,指大國照看小國,居高臨下,在小國困難的時候會出手幫忙,而一般情況下則順其自然。
(59)上下奠瘞,靡神不宗,后稷不克,上帝不臨。(《詩經(jīng)·云漢》)
此處“臨”指照顧。
(三)對于高處,“臨”指俯視、監(jiān)視
(60)初,公筑臺臨黨氏,見孟任,從之。閟,而以夫人言許之。(《左傳·莊公三十二年》)
(61)悼公與司馬侯升臺而望曰:“樂夫!”對曰:“臨下之樂則樂矣,德義之樂則未也?!保ā秶Z·晉語》)
(62)景公游于牛山,北臨其國城,而流涕曰:“若何去此而死乎!”(《晏子春秋·諫上》)
(63)邾子在門臺,臨廷。閽以瓶水沃廷。邾子望見之,怒。(《左傳·定公三年》)
以上4例中,“臨”指俯視,居高臨下,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俯視的好處就是可以最大程度地觀察了解,發(fā)現(xiàn)情況即可出手。
(64)日居月諸,照臨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處。(《詩經(jīng)·日月》)
(65)嗚呼!惟我文考若日月之照臨,光于四方,顯于西土。(《尚書·泰誓》)
以上2處“臨”指俯照。
(66)雍雍在宮,肅肅在廟。不顯亦臨,無射亦保。(《詩經(jīng)·思齊》)
(67)上帝臨女,無貳爾心。(《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以上2處“臨”也指俯視,但引申為上天的監(jiān)視,就像現(xiàn)在說的“人在做,天在看”。
(四)對于情景,“臨”指面臨、處理,或使之面臨
對于碰到的各種情景,“臨”指面臨,這不是主動的選擇,而是被動要面對的情況。如:
(68)對曰:“臣見其不忘敬也。夫敬,德之恪也。恪于德以臨事,其何不濟!”(《國語·晉語》)
此處“臨”指處理。此處指處理事情的時候非常恭敬。
(69)外內(nèi)使知懼,又明于尤患與故。無有師保,如臨父母。(《易經(jīng)·系辭傳》)
此處“臨”指面對、應(yīng)對,而不指管控。子女不可能管控父母,古代父母威嚴如天,子女要有絕對的孝順,要小心翼翼地侍奉。
(70)臨禍忘憂,憂必及之。(《左傳·莊公二十年》)
(71)故內(nèi)省而不疚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莊子·讓王》)
(72)士之為人,當理不避其難,臨患忘利,遺生行義,視死如歸。(《呂氏春秋·士節(jié)》)
(73)臨患不忘國,忠也。思難不越官,信也;圖國忘死,貞也;謀主三者,義也。(《左傳·昭公元年》)
(74)先君其知之矣,故臨武事,將發(fā)大命,而蕩王心焉。(《左傳·莊公四年》)
(75)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論語·泰伯》)
以上6處“臨”指面臨災(zāi)禍要處理。
(76)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77)不臨深而為高,不加少而為多;世治不輕,世亂不沮。(《禮記·儒行》)
以上2處“臨”指面臨危險的地勢。
(78)適衣服,務(wù)輕暖;臨飲食,必蠲潔;善調(diào)和,務(wù)甘肥;必恭敬。(《呂氏春秋·尊師》)
(79)子貢趨而進曰:“敢問臨尸而歌,禮乎?”(《莊子·大宗師》)
以上2處“臨”指面臨的日常情景。
(80)要離可謂不為賞動矣,故臨大利而不易其義,可謂廉矣,廉,故不以貴富而忘其辱。(《呂氏春秋·仲冬紀》)
(81)交而不見敬者,吾必不長也;臨財而不見信者,吾必不信也。(《荀子·法行》)
(82)臨財毋茍得,臨難毋茍免。很毋求勝,分毋求多。疑事毋質(zhì),直而勿有。(《禮記·曲禮》)
以上3處“臨”指要面臨利益的誘惑。
(83)臣聞古之賢臣,有受厚賜,而不顧其國族,則過之;臨事守職,不勝其任,則過之。(《晏子春秋·晏子辭賜駕》)
(84)不知法之義,而正法之數(shù)者,雖博臨事必亂。(《荀子·君道》)
(85)今兩國治戎,行人不使,不可謂整。臨事而食言,不可謂暇。請攝飲焉。(《左傳·成公十六年》)
(86)臨事而屢斷,勇也;見利而讓,義也。(《禮記·樂記》)
(87)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論語·述而》)
以上5處“臨”指要處理政事。
(88)臨之貨色而不過,曰果敢者也。(《逸周書·官人解》)
(89)臨之以利以觀其不貪。濫之以樂以觀其不荒,喜之以觀其輕。(《逸周書·官人解》)
以上2處“臨”指使之面臨,而不是管控之的意思。
(五)對于政務(wù)和聚會,“臨”指主持
對于政務(wù)和會議,“臨”指主持,而不只是參加。如把“臨”解釋為參加,會背離“臨”字常用的“監(jiān)管”義,解釋為“主持”則無問題,還能解釋通各個語句,所以應(yīng)該解釋為“主持”。那么,現(xiàn)代漢語中“光臨”的本意就不應(yīng)該只是參加,而是要主持大局。如:
(90)君子臨政思義,飲食思禮,同宴思樂,在樂思善,無有嘆焉。(《國語·楚語 》)
(91)夙興夜寐,朝夕臨政,此以知其恤民也。(《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以上2處“臨”指主持,主持政務(wù)。
(92)侯主社稷,臨祭祀,奉民人,事民人。(《左傳·昭公七年》)
此處“臨”指主持,主持祭祀,而不只是參加祭祀。
(93)冬十月庚申,改葬惠公。公弗臨,故不書。(《左傳·隱公元年》)
此處“臨”指主持。這次魯國先君的葬禮,按禮節(jié)魯隱公要主持的,但實際上卻沒有。
(94)鄭及晉平,公子宋之謀也,故相鄭伯以會。冬,盟于黑壤,王叔桓公臨之,以謀不睦。(《左傳·宣公七年》)
此處“臨”指主持。鄭國和晉國的盟會,要周天子的叔叔去主持。杜云:“王叔桓公銜天子之命以監(jiān)臨諸侯,不同歃,尊卑之別也”,也是主持的意思。
(95)晉為鄭服故,且欲修吳好,將合諸侯。使士匄告于齊曰:“寡君使匄,以歲之不易,不虞之不戒,寡君愿與一二兄弟相見,以謀不協(xié),請君臨之,使匄乞盟”。(《左傳·襄公三年》)
此處“臨”指主持。這次盟會是晉國主持的,但請不動齊國,故以客氣語氣說讓齊國主持。
(96)盟誓之言,豈敢背之?且要盟無質(zhì),神弗臨也,所臨唯信。信者,言之瑞也,善之主也,是故臨之。(《左傳·襄公九年》)
此處“臨”指主持、監(jiān)管,意思是,對于盟約,神靈會監(jiān)管,誰不執(zhí)行,就會懲罰。
(97)晏子聘于魯,魯昭公問曰:“夫儼然辱臨敝邑,竊甚嘉之……” (《晏子春秋·問上》)
此處“臨”指主持,是客套話。
(98)天下聞之曰:“神哉齊桓公,天使使者臨其郊。”(《管子·輕重丁》)
此處“臨”仍然指主持。這里說的是龍作為天的使者,降臨齊國,雖然龍不可能主持什么,但是龍作為天使,是具有神力掌控人間的,所以是主人。
(六)對形狀,指高、大
(99)椎顙廣顏,色如漆赭,垂眼臨鼻,長肘而盭。陳侯見而甚說之。(《呂氏春秋·遇合》)
此處“臨”指大、高,意思是,此人有個大鼻子。
(七)對通行,指不能通行
(100)不行謂之臨,有帥而不從,臨孰甚焉!此之謂矣。果遇,必敗。(《左傳·宣公十二年》)
此處“臨”指不能通行,這里指政令不能通行,下級不聽令。
二、“臨卦”釋義
《易經(jīng)》“臨卦”的意義與卦名“臨”的字義應(yīng)是一致的,前文分析的“臨”字的“監(jiān)控”核心義以及用于管理的“鎮(zhèn)守”義完全可以適用于對“臨卦”卦義的解析。有人把“臨卦”解釋為“來臨”“參加”違背“臨”字核心義,是錯誤的。而使用其“鎮(zhèn)守”義則是合適的,其他的主持、關(guān)照、俯視、面臨等義都偏于具體,不太適合用于解釋《易經(jīng)》這么精要的臨卦。
《易經(jīng)·序卦傳》講:“蠱者,事也。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物大然后可觀?!币馑际牵M卦講的是如何侍奉別人,侍奉別人就可以成就自己,“臨卦”就是大,物體大了之后就會引起別人的注意和觀察?!芭R”字表示官員居高臨下的監(jiān)控,官員的地位是高高在上的,指對應(yīng)了“臨卦”說的“大”?!兑捉?jīng)·雜卦傳》講:“《臨》《觀》之義,或與或求?!薄芭c”的字義是在一起,而沒有背離,臨卦的“與”,就是官員和群眾在一起,而沒有反叛?!兑捉?jīng)·臨卦》講:“象曰:澤上有地,臨。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闭f明“臨卦”是要君子想辦法堅持不懈地去教育群眾,寬容、保護群眾?!板柙唬号R,剛浸而長,說而順;剛中而應(yīng),大亨以正,天之道也。至于八月,有兇?!逼渲小伴L”表示居于高位,“浸”的意思是水緩慢滲入,表示“臨卦”中高位的君子力量的緩慢滲入?!芭R卦”中彖的其他部分的注釋牽涉較多,本文暫不涉獵。
“臨”字的意義是從上看下,也是監(jiān)視的意思,“臨”是人到現(xiàn)場而不行動,是為了保持大局的穩(wěn)定,被“臨”者,也知道這個情況,所以只好小心謹慎,避免被調(diào)整。“臨卦”講的就是“臨”的方式。
為什么要采取“臨”而不直接行動呢?因為直接行動會引起對方的抗力,而且也太消耗自己的能力,而“臨”的威脅,則讓對方感到壓力,自行改正,不會怨我們,也不耗費我們的力量,而對少部分“臨”不起作用的,你已經(jīng)準備好了,可以立即動手收拾他?!安慌R”行不行呢?沒有人監(jiān)視,人就會為所欲為的,那就天下大亂啦,所以要“臨”。
既然臨卦指管控群眾,那么臨卦各爻的管控方式與“臨”字經(jīng)典語料出現(xiàn)的各種管控方式應(yīng)該是對應(yīng)的,因為管理是如此之重要,經(jīng)典中描述的管控方式必然能覆蓋全面,而《易經(jīng)》作為經(jīng)天緯地的經(jīng)典,其對管控方式的論述也不可能片面,不可能脫離實際。根據(jù)管控方式的內(nèi)容和“臨卦”爻辭的內(nèi)涵,這里提出表1的兩者對應(yīng)關(guān)系,并進行分析論證。
(一)釋“咸臨”
傳統(tǒng)上,都把“咸臨”的“咸”字解釋為感動,但到底是讓別人感動,還是自己感動,如何感動,卻又解釋不清,所以“咸、感”字的解釋都有問題。
《周易·咸卦》說:“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yīng)以相與,止而說。男下女,是以亨利貞,取女吉?!边@里說到,有力量的“男”要低卑、虛柔地居于無力的女性之下,是一種謙虛的形象,只有這樣男女兩者才能互相授受,否則的話,男人的力量異常堅硬,如何能感受到女人,如何能結(jié)合在一起?而女人又如何能貼近、感知到男人?但是,女人本是無力的,所以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去除男人的力量,要虛,咸卦說“君子以虛受人”,就是指這個虛心,所以“咸”字有“虛心”義?!吨芤住るs卦傳》說:“咸,速也?!薄八佟敝钢鲃诱兄拢孔约旱奶撔牟拍苷衼??!吨芤住は缔o傳》說:“《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這說明,“感”是虛心去感受,不動、不想、不做,只是靜靜地去接收,“感”有虛心義,咸也有此義?!榜R王堆帛書作欽?!稓w藏》有欽卦”“上博竹書咸作欽,從而使早年的這個見解又一次得到史料的支持”[5]。欽表示欽佩,表示接受,欽偏旁的“欠”表示呵欠,提醒了其虛中之義。咸卦也作欽卦,所以咸字也有虛義。字典中“咸”有“皆”“普遍”等義,但其實“咸”字也有“和”義,如“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孔穎達疏:“咸,和也”“夷德之用,總之以咸”(《逸周書·武穆解》),“咸”與“德”對應(yīng),也有“和”義,“和”指自身的和順,而不是期望別人對自己和順,所以,“咸”必然是虛心的,而不是剛強的。虛心,才能使得雙方和睦,緊密結(jié)合,進而擴展到多方,都緊密在一起,也就引出“普遍”的意思。
此處“咸臨”指虛心地管控群眾。君子雖然有高的官位,有管理群眾的職責,但是,并不是要威逼群眾,而是要虛心地觀察,虛心地思考、虛心地接受群眾的意見,這樣才可以避免群眾的隔膜和對立,從而做好管理工作。
“臨卦”的前兩爻都是“咸臨”,“初九,咸臨,貞吉。《象》曰:咸臨貞吉,志行正也”,“志行正也”指自己的心志是正面的、積極的。因為如果沒有積極的心態(tài),就不可能做到虛心?!熬哦膛R,吉,無不利?!断蟆吩唬合膛R吉無不利,未順命也”,“未順命”義未詳。
“咸臨”對應(yīng)了前文說的恭敬管控,因為咸指虛心,必然會恭敬。
(二)釋“甘臨”
“臨卦”六三:“甘臨,無攸利;既憂之,無咎。象曰:甘臨,位不當也,既憂之,咎不長也?!边@里“甘”為甜,是別人樂意接受的,“甘臨”指給以甜頭、小恩小惠來管控群眾。這種方式在當時是有用的,但是長久無用。因為有甜頭,群眾就來,無甜頭,群眾就走,并不能形成真正的組織能力。但是碰到問題,意識到問題,做到“憂”,去改進,也是可以的。
“甘臨”對應(yīng)了前文說的以財物管控,有財物,才能給賞賜、甜頭。
(三)釋“知臨”
“臨卦”六五:“知臨,大君之宜,吉。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其中,“知”指有智慧、有大道。“知臨”指用大道的方式去管控,而不采取短期的、粗暴的方式?!爸小敝钢杏?、恰當。智慧的管控方式肯定是中庸的,是真正有作為的皇帝應(yīng)該采取的方式?!爸R”對應(yīng)了前文說的智慧管控。
(四)釋“敦臨”
“臨卦”上六:“敦臨,吉,無咎。象曰:敦臨之吉,志在內(nèi)也。”其中“敦”指敦厚,堅守根本而不搖擺、不躁動、不刻薄。例如,“乃召莊子,王曰:今日試使士敦劍”(《莊子·說劍》),文中“敦”指深厚,意思是好好地切磋;“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禮記·曲禮上》),此處的“敦”指堅定,堅定行善而不間斷;“樂極則憂,禮粗則偏矣。及夫敦樂而無憂,禮備而不偏者,其唯大圣乎”(《禮記·樂記》),這里說到,“樂”要敦厚而不極端,意思是堅守其最根本處;“說禮樂而敦《詩》《書》,《詩》《書》,義之府也,禮樂,德之則也”(《左傳·僖公二十七年》),這里指要篤行《詩》《書》,而不偏離;“請先者去備薄威,后者敦陳整旅”(《左傳·昭公二十三年》),這里敦相當于“整”,指厚重而不偏??傊?,“敦”代表了基礎(chǔ)上的堅定有力,而不膚淺,不會輕易被外力沖壞。“敦臨”指用堅守根本的方式去管控,穩(wěn)如泰山,以不變應(yīng)萬變,并不會被環(huán)境左右。“志在內(nèi)也”指一心關(guān)注的是自己內(nèi)部的穩(wěn)固,而不是外在的擴張?!岸嘏R”對應(yīng)了前文說的以忠、莊等德行去管控,因為德行是要靠自身忠貞不渝的。
(五)釋“至臨”
“臨卦”六四:“至臨,無咎。象曰:至臨無咎,位當也?!睂Υ素车慕忉專瑒t要采取排除法。前文提到了七種管控方式,對應(yīng)“臨卦”的兩個咸臨、甘臨、知臨、敦臨五爻后,剩下了以邪惡管控、以地位和武力控制、用教化和禮節(jié)管控三項。邪惡管控、武力控制是邪惡粗暴的方式,應(yīng)與“至臨”沒有聯(lián)系,而用教化和禮節(jié)去管控,卻是比較適合“至臨”的。這是因為,“至”字有兩義,可以指距離上的到達,也可以指程度上的極致。對應(yīng)“至臨”,可以從距離上講,教化和禮節(jié)管控完全抵達了群眾,抵達了其具體的行為,也可以從程度上講,管控深入到群眾的每一個行為細節(jié),是最極致的管控。因此,用教化和禮節(jié)去管控對應(yīng)“至臨”是說得通的。管控到每個細節(jié),“至”到位了,所以“位當也”。
如果不用前文對經(jīng)典語料的概括結(jié)論以及排除法的分析,而單從字面上分析,是不可能得出“至臨”的這個釋義的,但是,這個釋義卻最貼切。
綜合“臨卦”各爻,臨卦的意思是,虛心接納群眾而去管控是好的,心態(tài)是對的;用利益去管控,不會有長久的好處;用教化和禮儀去管控不會有錯;用智慧的方式去管控是王者的做法;自身忠厚而去管控只會對不會錯。
三、結(jié)語
本文通過概括核心義以研究多義詞的方法,分析了先秦經(jīng)典中的典型語料,提出了“臨”字的核心義是“監(jiān)控”,引申義為“鎮(zhèn)守”“俯視”“主持”“面臨”“高大”“不通行”等,文中建立了“臨”字的釋義系統(tǒng),歸納了“臨”的七種管控方式,并與“臨卦”的六爻建立了聯(lián)系,重新詮釋了“臨卦”,進而明確了“臨卦”講的是管理之道,而不是所謂的“來臨”和“下雨”。本文也指出了傳統(tǒng)解釋的錯誤,如《左傳》“臨祭祀”中的“臨”正確的解釋應(yīng)是“主持”而不只是“參加”。
現(xiàn)代漢語中“臨”字的常用義成了“來臨”,而其“監(jiān)控”核心義則丟失了,所以我們會感覺臨卦這個卦名很奇怪,簡直不知所云。根據(jù)前文的分析我們才知道,古漢語中“臨”字本沒有“來臨”義,“臨”是要主持的,而絕不只是要參加,所以,在現(xiàn)代漢語中我們常說的“歡迎各位光臨”,如果以古漢語的視點來看,其真正含義是讓來賓主持會議,而不是參加、湊數(shù)而已。文字的古義與現(xiàn)代義差異較大的情況普遍存在,其詞義變異原因則難以查考,但是,研究古經(jīng)典就必須研究文字古義,絕不能想當然地使用現(xiàn)代義。
以上引用的各文獻均出自北京大學CCL古代漢語語料庫,其中“臨”的先秦語料有277條,作者逐條進行了分析研究,除了部分近似的、名稱類的等沒有分析意義的語料外,典型語料都收錄在本文中?!芭R”字核心義獲得的基礎(chǔ)是大數(shù)據(jù)分析,分析概括的方法是科學的,所以其研究結(jié)論是值得借鑒的。
參考文獻:
[1]劉璇.從《周易·臨卦》看儒家的政治觀[J].理論界,2011,(6):137-138.
[2]鄭志明.臨卦的文化意涵與生命關(guān)懷[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5):102-112.
[3]譚宏姣.試論一種特殊的詞義成分——源義素[J].古漢語研究,2005,(4):82-87.
[4]王云路.論核心義在復(fù)音詞研究中的價值[J].浙江社會科學,2017,(7):126-130,159.
[5]蕭漢明.釋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周易》豫、咸二卦[J].周易研究,2007,(6):3-9.
Research on the Meaning of “Lin” in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
By Explaining the Lines of “Lin Gua” in The Book of Changes
SHI Jinke
(Zhongshan Sinology Promotion Association ,Zhongshan Guangdong 528400 , China)
Abstract:Using the method of generalizing the core meaning to study polysemous word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core meaning of the word “Lin” is “monitoring”, and the extended meaning is “guarding”, “overlooking”, “hosting”, “facing”, “tall”, “impassable” and so on. There are seven ways to control “Lin Gua”, which correspond to the six lines of “Lin Gua”, which makes it clear that “Lin Gua” talks about management, not the so-called “coming” and “raining”. Traditionally, there are also interpretation errors. For example, “Lin” in “Lin Sacrifice” in Zuo Zhuan refers to “presiding” rather than just “participating”, denying “Lin” has the meaning of “participating” and “coming”.
Key words:Lin;Lin Gua;Xian Gua;Dun;Xian
編輯:鄒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