穎寶
無論你年薪百萬,還是在一線城市cBD有別墅,只要家中有貓,那就是卑微的貓奴。
主子醒了你必須醒,主子睡著了你才能睡;主子闖禍了不能罵,即使它把屋頂掀了,你都得進貢小魚干……
“貓奴”身份在人類進化史中的各階段,都取得了一致的社會認(rèn)同。
不久前,位于山西的周代北白鵝墓地內(nèi),出土了5件形似貓爪的金飾??脊咆?fù)責(zé)人介紹,墓主人是一位男性,金飾可能是墓主人佩戴在腰間的,距今約2700年。
原來人類早在幾千年前,就被貓咪降服了!畢竟,貓咪的賣萌攻擊波,是世上無破綻之招數(shù)。
貓咪在成為人類的主子前,被稱為“非洲野貓”,在公元前2000年,以農(nóng)耕為主的年代,糧食即一切。古埃及人將非洲野貓養(yǎng)在田間,希望它能驅(qū)趕老鼠和小鳥、守護糧食,并將它拜作神祇。
貓咪大概是在唐宋時期進入中國的。
宋代詩人陸游最快樂的時光,就是下雨天。這時他不用出門工作,在家抱著貓咪、裹上毛毯,坐在火堆邊取暖。詩興大發(fā)時,便親昵地將貓咪喚作“貍奴”:溪柴火軟蠻氈暖,我與貍奴不出門。
同在宋代,“貓食”的概念已經(jīng)出現(xiàn),街頭上也有不少“貓食專賣店”。
此外,還有專門賣貓窩、貓玩具的店鋪,設(shè)備可謂齊全,從生理、心理上照顧貓咪。
不只民間,宮廷也早被貓咪攻占。明朝大臣朱國楨曾感嘆宮里人買熟豬蹄、用上等銅質(zhì)飯碗喂飯,實在奢靡,“飼貓之器皿,用上號銅質(zhì)制造,今宣壚內(nèi)有名貓食盆者是也,價更重于促織小盆”。
“促織”,即蟋蟀。明宣宗十分癡迷斗蟋蟀,有“促織天子”的綽號。貓咪的飯碗比皇帝養(yǎng)蟋蟀的小盆還金貴,可見貓咪在宮墻內(nèi)的地位之高。
在海外,貓奴們同樣忠誠且瘋狂。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最高紀(jì)錄,是同時養(yǎng)了19只貓咪,“當(dāng)一個人愛貓,我們就是好朋友,不需要更多介紹”。他愛貓愛到,曾引發(fā)一場盛大的“尋貓運動”——
某天,貓咪“巴比諾”離家出走了,馬克·吐溫著急得不行,在報紙上刊登了尋貓啟事。
粉絲一看,樂了:“這是跟偶像面對面交流的好機會呀!”于是奔上街頭,不管什么花色、什么品種,反正見貓就逮,然后敲開馬克·吐溫的家門。巴比諾被找到后,依舊有粉絲抱貓拜訪。
被持續(xù)數(shù)日地打擾,馬克·吐溫還能忍著,大概全靠對巴比諾的愛支撐了。
歷史是流動的,貓奴的忠誠是鐵打的。他們愿意做任何事情,只為摸一摸主子毛茸茸的肚皮。
行動上盡忠,再怎么出圈,都是一個人的事情,影響(感化)不了別人。貓奴們更希望將主子的身影,留在文學(xué)藝術(shù)的世界內(nèi),順勢流入大眾文化的圈子里。
最早的時候,大概在公元前1400年,貓咪出現(xiàn)在古埃及的壁畫中。古埃及高官“內(nèi)巴蒙”在臥室墻壁上繪制了《捕禽圖》,記錄自己生前最快樂的場景:
與妻子、女兒在長滿莎紙草的河畔打獵;那只家養(yǎng)的頑皮橘貓,正奮力躍起、咬住一只低空飛過的鳥兒,它的雙腳還踩著另外兩只鳥。貓咪成為美好記憶的一部分,與壁畫一同被存入大英博物館,至今仍在。
換一個角度想,文學(xué)藝術(shù)的內(nèi)涵是多元的。貓奴們頻繁在作品中提及主子,定不止于宣泄喜愛之情,而是借貓咪之行為、之性格,映射某種觀點。
比如,對奢靡生活的唾棄。
19世紀(jì)的法國,貓咪成為名流貴族家里的??停c牛奶、鋼琴、鮮花、精美餐盤等代表富豪生活的物品共同出現(xiàn)在大眾視野中,自然也被視作上等階層的標(biāo)志之一。
油畫《年輕女子與貓》1中,身著露肩白色連衣裙的女子,專注地望著在書桌上玩耍的貓咪,背景是一架鋼琴。
在那個貧富差距較大的年代,法國藝術(shù)家紛紛與名流貴族劃清界限,以彰顯自己體恤民情。擁有比人類敏銳數(shù)倍的感知力、能在黑暗中分辨方向的貓咪,便被冠以“人間清醒”的設(shè)定。
在小說《夢尋秘境卡達斯》中,男主卡特是一名夢境旅行者,他需要穿過褻瀆神明的黑暗深淵——宇宙之外最深的混沌,以找回居住在卡達斯城中的諸神。
這是一趟驚險旅程,所幸有貓咪相助。當(dāng)卡特站在月球背面,被皮膚黏滑的灰白色非人類嚇得目瞪口呆,并深陷于暗黑虛無的氛圍難以自控時,來自遠(yuǎn)方的貓咪叫聲,讓他瞬間收回意識,“所有貓咪都置身在這片狂暴的戰(zhàn)場上,它們身上都環(huán)繞著一圈純潔的光輝”。
小說中,貓咪是在混沌中保持自我的象征;小說外,混沌即奢靡生活,貓咪則是創(chuàng)作者自己。
一萬個文學(xué)藝術(shù)家,賦予貓咪一萬種意象,除了諷刺上流社會,小說《貓的秘密傳說》還稱,貓咪是“活在以太層面的,可以觸及人類世界以外力量”的生物,其實就是作者想表達“眾人皆醉我獨醒”;日本民間傳說《漁夫與貓》將貓咪描繪為“哪怕犧牲性命,也要報答漁夫恩情”的動物,用以指向現(xiàn)實生活中守信與自我奉獻的品質(zhì);在亞洲地區(qū),“招財貓”是好運氣的代表物。在貓奴們的努力下,貓咪的形象變得立體,不但有可愛的外表,更是精神與文化標(biāo)簽,有那么一絲高大上的感覺了。
雖然貓咪有文化底蘊了,但它依然是一只動物,一只趴在桌底或窗臺上的動物,貓奴們不滿足于此。畢竟,吃飽穿暖只是活著,獲得尊重才叫存在過。
人類站在自然界頂端,而將貓咪擬人化,能提高它的社會地位——從等待投喂的寵物,變?yōu)榧彝コ蓡T。
這種嘗試,最早大規(guī)模出現(xiàn)在20世紀(jì)初。
小說《我是貓》從貓咪的視角出發(fā),以第一人稱“我”,講述它所見的人類無腦追逐資本的故事。
金田是小說中的大資本家,錢多到能“叫人生就生,叫人死就死”。見過這位霸道的老爺子后,“我”暗暗諷刺道:
“我現(xiàn)在明白了使得世間一切事物運動的,確確實實是金錢。能夠充分認(rèn)識金錢的功用,并且能夠靈活發(fā)揮金錢的威力的,除了資本家諸君之外,再沒有其他的人物了?!?/p>
聽起來像是一只貓的吐槽,實際上是作者本人,或是所有底層人民的心聲。而“我”在此刻,成為眼光毒辣、一針見血的“人”。
擬人化手法最大的好處,就是引發(fā)共鳴,讓即便不是貓奴的人,也能自發(fā)地將貓咪看作思想與情感獨立的個體,甚至站在貓咪的角度,感它所感。
有時候,貓咪的擬人化形象,也會被反過來用以凸顯社會邊緣群體的困境。小說《施瓦茨小姐》描述了老婦人施瓦茨小姐與貓咪“卡爾”共同忍受社會不公的故事。
一戰(zhàn)時期,旅居德國的英國籍婦人施瓦茨小姐,被鄰居們冷眼相待,并被懷疑是英國間諜。為了宣泄對戰(zhàn)爭的恐懼與厭惡,鄰居們毒殺了施瓦茨小姐的貓咪。施瓦茨小姐在絕望之下,抱著貓咪的尸體投河自殺——她沒有其他親人朋友,貓咪就是她的全部。
施瓦茨小姐與卡爾,前者代表孤苦伶仃的老年人,后者代表被誤解、被壓迫、毫無還手之力的底層人民。共同點是,他們都被遺棄了。
從野生動物,到寵物,再到文化意象,最后到人類社會的映射——如今閱讀關(guān)于貓咪的故事,我總會產(chǎn)生正在看社會學(xué)文章的錯覺。是貓還是人,如果不看外形,似乎都不再重要了。
這便是貓奴們的真正所愿,也是他們盡忠的最高境界。
不過,貓咪是全世界最棒的存在,它們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