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立
先秦時期,民間就流傳著關(guān)于十二生肖動物的寓言故事、歌謠及趣味詩,因此形成了生肖文化。最早提到生肖的詩句出現(xiàn)在詩集《詩經(jīng)·小雅·吉日》里,其中有句“吉日庚午,既差我馬”,翻譯過來的意思是“庚午吉祥日子好,打獵馬匹選齊了”,選擇午日為“既差我馬”的吉日,是因為在十二生肖中午“屬馬”的緣故。
南北朝文士沈炯創(chuàng)作了我國第一首十二生肖詩:
十二屬詩
[南北朝]沈炯
鼠跡生塵案,牛羊暮下來。
虎嘯坐空谷,兔月向窗開。
龍隰遠青翠,蛇柳近徘徊。
馬蘭方遠摘,羊負始春栽。
猴栗羞芳果,雞砧引清杯。
狗其懷物外,豬蠡窗悠哉。
這首詩別開生面,每句開頭的第一個字都是一種生肖,每一句都精準(zhǔn)地概括了不同生肖的特點,體現(xiàn)了古時候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動物的親密。
膽小的“它”
柳宗元在《永某氏之鼠》中記載了一個好玩兒的故事:唐朝民間有一個姓永的人,他稱自己為“恐日”,因為他屬鼠,且老鼠總是在夜間活動。在日常生活中,他不養(yǎng)貓和狗,原因竟是怕與自己的屬相相沖。他還將老鼠奉為神明,經(jīng)常為其投食,認為只要老鼠吃飽了,自己就會平安無事。
既然鼠位居十二生肖之首,那么我先來為它寫一首童詩吧!
謝謝你,小耗子,你一直陪著人類/也陪著童話/十二生肖是以你的聰慧開頭的/大家多尊重你,稱你為老鼠/就像老師、老虎一樣/大家喊你老鼠,那尊重/并不是你悄悄晃動的胡須/也不是你那龐大的家族/小耗子,在古代/你跳上燈臺,就像梁山的/好漢時遷一樣/那樣輕盈/你逗小妮,故意下不來燈臺/小妮急了/于是喊了一聲貓來了/你就嘰里咕嚕滾了下來/變成了童謠/傳唱一代一代
勤懇的“它”
牛是農(nóng)民的朋友,替他們辛勤勞作,不問收獲。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牛的形象是任勞任怨的,也是高尚的象征,一直勤勤懇懇、埋頭苦干。郭沫若說:“花有國花,人有國手,你是中國國獸,獸中泰斗?!崩羁扇驹诋嬇5淖髌分袑懙溃骸敖o予人者多,取于人者寡,其為牛乎!”我也欽佩牛的精神,為此寫了首童詩《孺子?!罚?/p>
牛和童年最友好/一根青草/童年就可以把牛領(lǐng)向春天
牛的背像一張床/讓童年躺在上面/騎在上面/把書包掛在牛角上/那書包里/有瓦藍的天和白云
牛在地上悠閑地吃草/白云從書包跑掉/有時忽然發(fā)現(xiàn)牛也跑到天上/那些白云領(lǐng)著一群群的牛/還有羊/在天上跑/童年就吹一下口哨兒/那牛就下來了/乖乖地/跟在童年的背后露出那張/憨厚的臉/哞地叫了一下/像是表達歉意
這首童詩,寫的是牧童和牛相伴的場景。牧童把牛背當(dāng)作床,躺在上面,把書包掛在牛角上。牛在地上吃草,牧童抬頭望著天,天上的白云有時是牛的模樣,有時是羊的模樣。牧童心想,是牛跑到了天上嗎?牧童急了,害怕自己的牛丟了,拿起口哨兒一吹,那牛就從天上乖乖地下來了。這首詩,不僅把畫家作品中的情景還原成詩,還加入了奇特的想象。
忠誠的“它”
狗是人類的好伙伴,特別是在城市。而我寫的是鄉(xiāng)村的狗,因為童年的我生活在鄉(xiāng)村。兒時,我養(yǎng)了一只白色的狗,每當(dāng)我放學(xué)時,它就會到學(xué)校門口等我,再陪我回家?,F(xiàn)在的我還會懷念童年的它:
我喜歡/狗的可愛,那眼睛里/有無限的渴望/還有那濕濕的鼻子/好像噴了水
我喜歡/狗的熱情/它會干起貓的活兒/見了老鼠就撲上去/我喜歡的狗,在夜里不睡覺/它警惕著,看是否/有誰家的院門被風(fēng)推開/狗會踩著星光巡視村子/也巡視莊稼/有時看到露水里的月光/也會停下/我喜歡的小狗/會用嘴拱出早晨的太陽/太陽被埋在了土里/被它發(fā)現(xiàn)拱出
可愛的“它”
豬,是十二生肖之一,也是動漫里常常出現(xiàn)的角色?!杜砼矶M歷險記》這部動畫片的主角彭彭就是一頭疣豬,他頭腦簡單、思維遲鈍,但心地善良、樂于助人,是一個值得結(jié)交的朋友。無論“小豬佩奇”“豬豬俠”“麥兜”還是“小豬班納”,都是孩子們喜愛的動漫角色。豬在大家心目中,不像狗那么有靈性,能討好主人、忠于主人、跟隨主人,它吃了就睡,睡了就吃,顯得很懶惰。其實豬在古代是“有福有財”的象征,如果家里沒有養(yǎng)豬,就不稱為“家”。從豬的豐滿造型可以看出它代表著富足,還象征溫和,因為它有圓滾滾的外表,有寬廣的胸懷。
我寫的生肖童詩《會飛的豬》就是用詼諧幽默的手法寫成的:
只要風(fēng)夠大/豬也會飛/飛過屋頂/飛過樹梢/飛過天上的石拱橋/它跌跌撞撞/從山腳飛到山腰/它飛到天空/好像在云朵以上奔跑/但它有點兒眼花繚亂/當(dāng)風(fēng)小了/它感覺自己直往下掉/幸好下面有個棉花包/否則/會飛的豬/當(dāng)風(fēng)停了/掉下來的豬,頭上一定有大包
奔放的“它”
馬,是我們喜愛的動物,也是六畜之首。它是拉車的畜力、代步的坐騎,也是文化載體。杜甫在《房兵曹胡馬》中這樣贊美它:“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竹批雙耳峻,風(fēng)入四蹄輕。所向天空闊,真堪托死生。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睘槲覀兠枥L了一匹彪悍的“胡馬”。馬是大宛馬,身形健碩、狀如鋒棱,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銳利勁挺,四蹄騰空、凌厲奔馳。詩中“批”和“入”兩個動詞極其傳神,“批”寫雙耳直豎,“入”寫風(fēng)入四蹄,表明這是一匹可托付生死的馬,看似寫馬也是寫人。最后一句“萬里可橫行”,寫出了杜甫的胸襟和抱負。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出類拔萃的馬被稱為“千里馬”。《戰(zhàn)國策·燕策》中寫,曾有郭隗拿千里馬打比方向昭王論說人才問題,講述了千金求駿馬、五百金買馬骨的故事——馬骨且賣五百金,況生馬乎?故事說的是買馬,實則講的是求賢。
在小說《西游記》里,唐僧的坐騎白龍馬原本是西海龍王三太子,在跟隨唐僧西天取經(jīng)后修成正果,當(dāng)上了南無八部天龍廣力菩薩。觀音菩薩說:“那東土來的凡馬,怎歷得這萬水干山?怎到得那靈山佛地?須是得這個龍馬,方才去得?!?/p>
最后,我們以生肖詩《龍》收尾,祝福我們的國家繁榮昌盛:
龍來自哪兒?是大海/還是天庭?/它神秘也神圣/它的腳爪/它的胡須/它的眼睛/它的鱗片/它的犄角/這些神秘的組合/不同于任何一種生物/它是一種精神/一種威風(fēng)/它來無蹤/去無影/在夜晚,在黎明/在電閃雷鳴的時分/龍可以布雨/龍可以行風(fēng)/它是一個民族的圖騰
我曾幻想著,如果我能/爬上云端/看是否能找到龍的蹤影/但有人告訴我/龍就是你的骨骼/你生下來/就與它相依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