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睿洋
近來,我身邊的不少朋友改變了原有的生活方式:
小A原本每天加班到很晚,如今卻到點就下班,也不帶工作回家。
小B本來在“996”的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工作,幾個月前離職了,一心想找一份輕松的工作。
小C決定離開壓力山大的北上廣,到小城市過“與世無爭”的生活……
最近,他們都找到了一個形容自己生活狀態(tài)的詞——“躺平”。
“躺平”可以說是2021年最流行的網(wǎng)絡新詞,它指的當然不是身體的躺平,而是不追求,不奢望,把對生活的欲望降到最低,面對外界壓力,內(nèi)心毫無波瀾的一種狀態(tài)。
這種狀態(tài)聽起來十分消極,卻得到很多年輕人的認同,因此引發(fā)全社會的關注。很多人把“躺平”等同于頹廢,認為年輕人“躺平”是因為沒有志氣、缺乏干勁、怕吃苦、怕困難,因而嗤之以鼻,大呼“躺平”可恥。的確,頹廢式“躺平”不可取。如果年輕人都采取這種“躺平”方式而不奮斗,國家便沒有未來。
不過,在批判“躺平”之前,有必要先對它進行更全面的了解。
“ 內(nèi)卷” 也是一個最近常常被人提起的網(wǎng)絡熱詞,它描述了社會上一些領域過度競爭的現(xiàn)象。對年輕人來說,最“切膚”的便是工作上的過度競爭——入職門檻變高,即便是名校畢業(yè),擁有高學歷,也不一定能去心儀的工作單位;績效要求變高,只有不停加班才能不被淘汰。要得到和過去相同的回報,似乎需要付出比過去多得多的努力。在拼命的努力中,這些年輕人越發(fā)感覺到一種異化和疏離——自己似乎只是一個生產(chǎn)工具,自由意志得不到充分發(fā)揮,只是一部宏大機器的齒輪,重復地運作……
“躺平”便是許多年輕人對這種過度競爭的反應。他們放棄了競爭,盡可能減少努力,同時也把對物質(zhì)的欲望降到最低,只求能維持生計。有人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一群人在電影院看電影。中途,有一些前排的觀眾為了能看得更清楚而站了起來。后排的觀眾為了能看到屏幕,也不得不站起來,甚至要踮起腳,很不舒服。于是,一些后排的觀眾便選擇了“躺平”——索性坐下,就當聽一場廣播劇。
有些“躺平”是逆反
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指出,人們可能以兩種不同的方式內(nèi)化社會規(guī)范,一種叫整合,即“我要這么做,因為我認同它”;另一種叫內(nèi)攝,即“我應該/必須/不得不這么做,因為如果不這么做,我就可能被批評/嫌棄”。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家長、老師或多或少都以“應該”的方式督促過我們,我們都養(yǎng)成了一定的內(nèi)攝的習慣。在對待工作上,很多人也采取了內(nèi)攝的方式,如不得不參與“內(nèi)卷”,覺得應該加班等。
然而,在過度競爭之下,有的人即使在工作中很努力,似乎也無法脫穎而出;還有的人雖然付出了很多,但并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
于是,這些人失去了工作的內(nèi)在動力。他們開始厭倦為“應該”而忙碌。加上身體的疲勞,他們最終決定以“躺平”的方式逆反——不再努力,不再付出,不再參與競爭。
關于逆反,有一點非常重要:逆反并不是真正的自我決定。當別人讓你向東,你非要向西時,“西”也不是你真正想去的方向。盲目逆反只會讓夢想與動力被掩埋,讓人失去自我價值。因此,“躺平”不是不可以,但“姿勢”很重要。我們需要認真思考如何“躺”。
首先,“躺平”只能是一種暫時的休息。競爭沒有盡頭,在身心俱疲時,可以找一個站點讓自己停下來,休整一下。但這不是終點,休息是為了更加充滿動力地踏上前程。
其次,要充分利用“躺平”的時間。不參與競爭,但要修煉“內(nèi)功”。利用空出來的時間讀書、學習,提升自己;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豐富內(nèi)心,平和心態(tài)。
最后,在“躺平”的過程中找到正確的方向。聰明的人會把大多數(shù)時間和精力集中在重要的少數(shù)事情上。如何找到重要的少數(shù)事情?除了不斷嘗試,還要多思考。“躺平”的人有了時間,可以多思考,明確對自己來說重要的事情,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
我的朋友小A不再加班,但他利用每晚的時間讀自己感興趣的書并且嘗試寫作,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了一個小有影響力的科普作者。
小B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求職,找到了一份圖書營銷工作,相比之前的工作輕松了不少。他利用空閑的時間健身、學習,生活十分充實。
小C成為一名自由翻譯,周游山水,每天在美麗風景之中“碼字”,心情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