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我山窗
海以其廣大無垠承載傳奇。滄海桑田的傳說,讓海成為了神仙超脫時光的參照。
但對凡人來說,海之廣博,帶來的還有無所適從的恐懼。唐代文學家韓愈在《海水》中寫道:“海水非不廣,鄧林豈無枝。風波一蕩薄,魚鳥不可依。”廣袤的大海,可以容下魚兒遨游;神樹鄧林枝椏繁茂,可以供鳥兒棲息。但一旦起了風浪,魚兒、鳥兒便無所依憑,身不由己。
幸而人類一向不缺乏強大自我、克服風浪的勇氣和信心。就像詩的最后,韓愈寫“我鱗日已大,我羽日已修。風波無所苦,還作鯨鵬游”。脫胎換骨化身鯤鵬,劈波斬浪盡情遨游。于是,海被壓低了澎湃的浪花,謙遜地推著勇敢的人兒,沖向高處!
釋義:大海變成桑田,桑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漢桓帝時,有個人叫蔡經(jīng),經(jīng)過仙人點撥之后,他脫去肉體凡胎。十幾年后返回家中,已是返老還童。蔡經(jīng)此番回來除了敘舊,還請家人備好酒席,他要感謝那位仙人。
仙人如期而至,隨行的還有仙人的妹妹麻姑。麻姑看上去只有十八九歲,長發(fā)披垂,彩衣飄飄,美麗非凡。麻姑與仙人交談時透露出的信息,也讓眾人驚嘆不已。她說道:“自上次見面以來,已經(jīng)看到東海三次變?yōu)樯L?。剛才到蓬萊仙島,見東海水又比過去淺了,計算時間大約才過了一半,難道又要變成丘陵和陸地了?”
這個出自于東晉《神仙傳》的故事,以東海三次變化對照麻姑的長生不老,而宋朝文學家蘇軾創(chuàng)作的《東坡志林》也有類似的故事。三位老人互相詢問年齡。第一位老人說,他已經(jīng)記不清年齡,只記得自己年少時與盤古有交情;第二位老人說,自己看見滄海變桑田,就添一個籌碼,如今他添置的籌碼可以裝滿十間屋子;第三位老人說,他吃過的蟠桃核丟到昆侖山下,如今長得與昆侖山一樣高了。這個故事后來演變?yōu)槌烧Z“海屋籌添”,常用來做祝壽的賀詞。
但滄海并不僅僅指逍遙灑脫。例如,成語“滄海橫流”指的就是現(xiàn)實的饑苦、不幸和流離失所。
西晉人王尼曾發(fā)出哀嘆:“滄海橫流,處處不安也?!?/p>
西晉是三國時期之后的大一統(tǒng)王朝,但它的統(tǒng)一轉(zhuǎn)瞬即逝。西晉末年,原先內(nèi)遷的游牧民族起兵反晉,天下戰(zhàn)亂不休。百姓與世族開始南渡,王尼便是其中一員。他帶著兒子顛沛流離、離鄉(xiāng)背井,全副身家只有一輛無帷蓋的車和一頭牛。白天他們駕車趕路,晚上在車上過夜。好在后來,他們在荊州定居,并得到了荊州刺史王澄的幫助。但王澄過世后,荊州發(fā)生了饑荒,忍饑挨餓的王尼宰殺了牛,毀了車。最終,這對父子還是因饑餓離開了人世。
不過,有人縱使面臨崎嶇和坎坷,仍能以強大的意志去征服困難之海。
精衛(wèi)填海的故事,出自于《山海經(jīng)》。炎帝有個小女兒,名叫女娃。女娃到東海游玩時,不幸淹死在海里。自此山上茂密的柘樹間,出現(xiàn)了一種形狀像烏鴉的鳥。它有著花腦袋、白嘴巴、紅爪子,被稱為“精衛(wèi)鳥”。精衛(wèi)鳥是女娃所化,常常銜著山上的樹枝和石子,在山海之間來回往復,想要填平東海。
對于這個故事,有人感慨生命在大海面前的脆弱不堪。但更多的人看到的是,女娃以微薄之力填平東海的決心與毅力。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經(jīng)學家顧炎武一生都期冀復國。清兵入關后,他投筆從戎,加入義軍繼續(xù)抗爭。他的嗣母王氏絕食殉國,臨終前囑咐顧炎武:“我即使是一個婦人,身受皇上恩寵,與國俱亡,那也是一種大義。你不是他國的臣子,不辜負世代國恩浩蕩,不忘記先祖的遺訓,那么我就可以長眠地下了?!?/p>
在經(jīng)歷一次次失敗,又接連遭遇家破人亡、友人就義之后,顧炎武依舊不改志向,作了一首《精衛(wèi)·萬事有不平》,其中寫道:“我愿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彼凭l(wèi)鳥投身東海,就算渺小的身軀沉入海中,意志也不會改變。大海沒有被填平,他懷念故國的心意,也不會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