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緣人
如果用三個數字來概括鄧稼先(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制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的一生,我想應該是這三個數字:20、28、62。
鄧稼先在他短短62年(1924-1986)生命里,有將近28年的時間沒有和親人相見,而他用一生的心血,和他的科研團隊成功研制出原子彈和氫彈之后,得到了20元獎金。他來的時候,中國沒有核工業(yè);當他走的時候,中國已成為了一個核能大國?!盁o雙國士”,鄧稼先當之無愧。在很長的時間里,他的名字一直都默默地在幕后,當人們開始懷念他的時候,他已經揮了揮衣袖離去,不帶走半片云彩。
可是,我們的懷念,仍然不能停下,因為對于他,遺忘會讓每個中國人的良心感到苦楚。在鄧稼先因核輻射病危的時候,楊振寧先生曾經來看過他,為了轉移老友的痛苦,楊振寧問了鄧稼先一個問題:“你研究兩彈,國家獎勵給你多少錢?”
“原子彈10元,氫彈10元?!边@是鄧稼先給出的答案。沒有半點不滿、抱怨的意思,有的只是實事求是。
楊振寧愣住了,一時語塞。后來才漸漸了解到,1985年國家頒發(fā)的獎金是10000元,那是以單位的名義,而不是以個人的名義。由于科研人員眾多,分到鄧稼先手上,只有20元。
鄧稼先的作為,是對“奮斗”“奉獻”二詞最好的詮釋。令人敬佩的是,在自己生命的最后階段,哪怕自己身體上的疼痛永遠也不會停歇,哪怕出現了醫(yī)生都束手無策的全身大面積溶血性出血,哪怕癌細胞在無時無刻蠶食著他,他心里依然關注著自己為之奮斗了一生的祖國的核事業(yè),20多萬字的《群論》和《建議》,他在病床上一筆一畫地雕琢起來,作為自己獻給黨和人民最后的禮物。(摘自《演講與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