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于惠子
施力仁1955年生于臺灣省彰化縣,藝術家暨策展人。2017年受邀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大型景觀雕塑《金鋼犀牛》更成為威尼斯雙年展兩個主展區(qū)入口處的瑪莉雷瑞莎公園展出的首位華人藝術家作品,2018年主辦單位特別邀請《金鋼犀?!防^續(xù)出展2018年威尼斯建筑雙年展,此舉創(chuàng)下首位華人藝術家作品橫跨藝術和建筑雙領域大展,與當代建筑大師丹尼爾·里伯斯金的建筑雕塑比鄰展出,成為威尼斯?jié)暫吷献铋W耀的景觀。施力仁的《金鋼犀?!芬援敶恼Z言來表現(xiàn)古老傳統(tǒng)題材,造型富涵未來主義的思緒和后現(xiàn)代主義的奇想,創(chuàng)造出金屬鉚釘、硬邊結構、工業(yè)鎧甲、大拇指等造型元素的犀牛,實踐對當代議題的思考與關注,內斂地訴說東方哲思與精神。2018年建筑雙年展結束后,《金鋼犀?!帆@得意大利文藝復興重要古城巴薩諾之城市博物館邀請,與經典大師丟勒進行跨越五百年古今東西藝術對話。
在中華文化中,人類曾經信仰并飼養(yǎng)過犀牛,歷史上犀牛作為文人墨客特別鐘情的對象之一,多次出現(xiàn)在他們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如李商隱的詩句“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提點出犀牛是最通靈性的動物。藝術家在這個重要藝術載體創(chuàng)作上,融入自身的文化底蘊,即中國傳統(tǒng)“天人合一”這樣人與自然和諧的理想狀態(tài),傳遞著愛和正能量?!督痄撓!酚?011年受上海世博會之邀,爾后作品由臺北收藏,并安置于臺灣第一間中國銀行前,坐落于兩岸文化交流最為密切的臺北信義區(qū)克緹總部廣場,它象征著正義和力量,溝通著兩岸間的文化,并與國際藝術交流,成為臺北文化景觀地標。
在施力仁的創(chuàng)作中,寫實樣貌的犀牛披上鎧甲是一種象征性的轉換,使其擬人化、人格化、幾何科技化,從自然、人文到機械化的動物形態(tài),也像我們人類進化史的隱喻。配以現(xiàn)代金屬鉚釘和硬邊結構,散發(fā)出與傳統(tǒng)雕塑不同的堅韌不拔的氣概。他將犀牛角雕塑成大拇指,指紋同心圓象征著生生不息與永恒─不僅代表著每一個人和每個物種的本質,也表達了對生命的敬畏,犀牛角的形狀正好構成一種沖破桎梏的突出感,昂然向上指向天際,產生一種積極正面的精神力量,也反映藝術家生活的座右銘。
犀牛,俗稱獨角獸,是力量與仁慈的表現(xiàn),似乎人人皆知,卻又知之甚少。它是這個星球上最古老的動物之一,在東方最久遠的傳說和記載中,它就作為神靈異獸被奉若神獸。它的頂角因貫通頭骨而有通靈之美稱,為珍貴藥材;它的皮殼因刀槍不入而為冷兵器時代的護甲至尊。這個形象經常在古代青銅器、玉器、石器、畫像中出現(xiàn)的古老物種,如今卻只能在為數(shù)不多的動物園里略窺一斑─它逐漸遠離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其瀕臨滅絕,以至于年輕人甚至懷疑這個物種的真實存在。
這種遙遠、朦朧和模糊的存在意識因為藝術家施力仁的努力而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在北京、上海、山東、臺灣、法國、德國、奧地利乃至意大利等國內外許多地方,體態(tài)碩大、雄健有力的金屬犀牛出現(xiàn)在廣場和公園等公共空間,使過往的人群駐足觀看,使喧鬧的街道改變容顏。人們驚訝于這種龐然大物的入駐,繁華的城市和悠閑的公園因為它們的到來而增加了遠古的氣息和自然的味道。施力仁調動博大精深的藝術觀,為世界塑造環(huán)保倡導,敬畏大自然,尊重生命。
在施力仁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犀牛不僅是一種動物,經過千百年來的演化和傳頌,它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符號,會因所在地的不同,如自然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的融合與對話中形成一種宏大的氣象,而呈現(xiàn)出新的意涵和耐人尋味的韻味,企圖達到作品與環(huán)境的最佳關系。從造型、體積重量、材質和色彩等方面,與景觀環(huán)境達到相輔相成而演繹出具有紀念碑性質的特殊意義,盡顯藝術的魅力,意在使觀賞者能夠從中感受到紀念碑性的莊嚴感。“如此來看,我所傳達的犀牛雕塑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其公共性和社會性,可以面對非設定的、不同階層的社會公眾。”施力仁如此解讀犀牛系列的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
施力仁希望通過自己的藝術裝置塑造萬物中的精靈,塑造能夠祈福人類的生命體,不僅在物種上,更要在歷史積淀和文化象征上有其獨立的存在價值。施力仁為犀牛代言,國內外藝術界親切地稱他為“犀牛先生”。他創(chuàng)作的犀牛形象頭頂中間砥柱,體態(tài)圓融憨厚,步履雍容自得的龐然之物,在浩如煙海的歷史文化版圖中向他走來,彼此之間際會交融,惺惺相惜,成就了當今藝壇嶄新的視覺形象。
從施力仁的角度看,之所以選擇以犀牛為創(chuàng)作對象,不僅因其物種的久遠性,也不僅在于千百年來圍繞著它的種種神話、傳說和圖文記載的神奇與神秘,更在于犀牛身上集結的宇宙大化的豐富象征性……所有因素喚起了施力仁強烈的好奇心,并賦予他當代新視覺樣式的沖動。在原有形象的基礎上,施力仁進行多樣化的藝術創(chuàng)作,熔鑄商周青銅古樸的形象和當代簡約科技手法的金鋼犀牛系列,克服短暫自然主義的寫實模仿,帶著極簡、硬邊、工業(yè)感,躍然于世,完美體現(xiàn)了當代觀念對古老語匯的詮釋。
施力仁對犀牛形象的轉換與重塑具有藝術史的語義背景。動物與人類既是生存的天敵,又有著相似的生命活動軌跡。犀牛形象隨著藝術樣式不斷紋樣化、抽象化和象征化,進而構成藝術語言形態(tài)的基礎。動物的肢體結構和形體特征,為藝術形象抽象化的產生和發(fā)展提供了廣泛的素材。在施力仁的犀牛系列創(chuàng)作中,不同體態(tài)、不同材質、不同大小的犀牛有其自己的性格特征和行為方式,就像施力仁的犀牛,有不同情態(tài)和表現(xiàn)形式,金鋼犀牛、哈雷犀牛、銅墻鐵壁、犀牛家族等系列。
施力仁的藝術創(chuàng)作,以當代科技的媒材,歌詠古老的物種與文明,特別是對不銹鋼和鑄造材料的應用,對幾何、硬邊、焊接和鉚釘?shù)恼Z匯化使用,從更大文化視野來分析,犀牛作為神獸,通過施力仁的藝術創(chuàng)作,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引發(fā)人們的無限疑惑、感慨和好奇,不單單因為犀牛的神秘性,也不只因為犀牛生物本性的溫順、勇猛與從容,而是直觀反襯出人類自身與大自然相處的問題,促使人們對話和關照,設身處地地反思自己與其他物種的關系,自己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關系,自己家園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問題。這才是施力仁藝術創(chuàng)作的訴求、理念和含義,也是犀牛形象出現(xiàn)的真正價值所在。
施力仁的創(chuàng)作警醒人類反思暴力對人類自身的傷害,“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人們以往只是一味地索取,現(xiàn)在恰恰是我們如何給予,學會與大自然和星球和平相處?!拔覄?chuàng)造的犀牛雕塑,在宏大的時空中尋找自己的位置,既體現(xiàn)歷史感,又顯現(xiàn)宇宙觀,讓它具備當代藝術應有的環(huán)境性、社會性、公共性和地域性等特點。我認為一件卓越的作品,不能僅依恃其獨特的外在形式與組成元素,更需要人文精神與內涵作為其支撐的靈魂?!笔┝θ嗜缡钦f。
近年來北美與澳洲的野火、西歐的世紀洪災、亞洲的旱災與海嘯等氣候變遷所造成的災害,都造成了地球難以復原的傷害。犀牛作為最古老的物種延續(xù)至今,見證著整個人類歷史的進程,也使我們反思科技積極發(fā)展的同時,是否也對地球帶來生態(tài)的破壞與物種的滅絕。
犀牛在施力仁的創(chuàng)作中不只是一個動物化、人格化的象征,它成為人類對大自然環(huán)境的泛指,施力仁以親近自然、關愛生命、結合中華文明與東西文化藝術之精髓,演化出一件件熠熠動人的作品,觸動人心,呼吁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關心,探討對人類生存境遇的憂慮,也構成了施力仁個人的藝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