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之
數(shù)九有兩種數(shù)法,從冬至開始數(shù)的為“冬九九”,從夏至開始數(shù)的為“夏九九”。
數(shù)“夏九九”跟數(shù)“冬九九”一樣是“古已有之”。宋人周遵道的《豹隱紀(jì)談》即載有夏天與冬天的不同數(shù)九歌謠:
土俗以二至后九日為寒燠之候,故諺有“夏至未來莫道熱,冬至未來莫道寒”之語。又,夏至后一說云:“一九至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吃水如蜜汁;四九三十六,爭向露頭宿;五九四十五,樹頭秋葉舞;六九五十四,乘涼不入寺;七九六十三,夜眠尋被單;八九七十二,單被添夾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倍梁笤疲骸耙痪胖炼?,相喚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篳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太陽開門戶;六九五十四,貧兒爭意氣;七九六十三,布納兩尷(肩)攤;八九七十二,貓狗爭陰地;九九八十一,犂耙一齊出?!?/p>
明人謝肇淛《五雜俎》載有一首“冬九九”歌謠,與周遵道的“冬至后云”這一首毫無二致,可知《豹隱紀(jì)談》所載兩種“九九”歌謠是比較有影響的,以至“夏至后一說云”成為后來的好些“夏九九”歌謠的源頭。
明人楊慎《丹鉛錄》也錄有“夏九九”歌謠,可謂是周遵道“夏至后一說云”的改進(jìn)版:
從夏至數(shù):一九二九,扇不離手。三九二十七,冰水如蜜汁。四九三十六,拭汗如出浴。五九四十五,頭戴秋葉舞。六九五十四,乘涼入佛寺。七九六十三,床頭尋被單。八九七十二,思量蓋夾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
明末張岱《夜航船·天文部·夏》之“夏至數(shù)九”條,與楊慎所記基本一致,此不轉(zhuǎn)錄。
炭墼(jī),就是煤餅;打炭墼,也就是說開始做生火爐的準(zhǔn)備了。
流傳于我國各地的“夏九九”歌謠還有很多,雖然內(nèi)容不盡相同,但都生動形象地反映了從夏至起天氣由熱到極熱到漸涼的變化過程。
今人有空調(diào),因而感受不到炎夏與寒冬太多的威脅;古人就不同了,無論燠熱與嚴(yán)寒,他們都得扛著,扛得來夏天長痱子,冬天生凍瘡。數(shù)“冬九九”,是盼望度過難熬的冷冬;數(shù)“夏九九”,則是盼望度過難熬的炎夏。
數(shù)九還有一項功能,那就是幫助兒童學(xué)算數(shù)。就從“夏九九”與“冬九九”中一句乘法口訣夾一句天氣征候便可看出來。乘法口訣,又叫《九九乘法歌訣》或《九九表》?!豆茏印ぽp重》云:“虙戲作造六峜以迎陰陽,作九九之?dāng)?shù)以合天道。”虙戲,即伏羲;六峜,即乾、離、艮、兌、坎、坤六法,九九之?dāng)?shù),即九九算訣。如果這一條記載是可信的,那么《九九表》的問世則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早期,由此可見中華文明的古老與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