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國華
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
“蘆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一部《沙家浜》京劇樣板戲,讓江蘇常熟的沙家浜名聞遐邇,也使“蘆蕩火種、魚水情深”的精神得以代代相傳。
“北有青紗帳,南有蘆葦蕩”。水鄉(xiāng)澤國的蘆葦蕩,和北方漫無邊際的青紗帳一樣,既是保護抗日軍民、開展敵后抗戰(zhàn)的天然屏障,也是“游擊健兒逞英豪”的戰(zhàn)場。如今,抗戰(zhàn)泣血的歲月已經(jīng)遠去,硝煙帶不走的蘆葦蕩依然滿目青翠,訴說著那段“染上戰(zhàn)斗的火光”的歲月。
青青蘆葦蕩
沙家浜原名橫涇、蘆蕩。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以蘆葦蕩抗戰(zhàn)故事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滬劇《蘆蕩火種》、京劇《沙家浜》唱紅大江南北,“沙家浜”從此名聞遐邇,劇中塑造的郭建光、阿慶嫂等人物形象,更是家喻戶曉。
沙家浜,最美就是蘆葦蕩。
站在這方蘆葦遍布的土地上,放眼望去,蘆蕩浩浩,葦草青青,一望無際。那層層疊疊的葦蕩,像一座座小山似的盤桓在水面上,似有千軍萬馬藏匿其間,布下了無數(shù)個“蘆葦陣”。 舟行蕩中,水道曲折多變,七拐八彎,忽暗忽明,神秘幽深,如入迷宮。蘆葦蕩中蘆葦、雜草叢生的荒灘較多,天長日久形成了“轉(zhuǎn)水墩”“活絡(luò)圩”,和綿密起伏的蘆葦、縱橫交錯的河港,共同構(gòu)成了一個遼闊、幽深、曲折、迂回的迷宮,是當年新四軍開展敵后斗爭的天然庇護所。難怪當年日偽屢屢“掃蕩”“清剿”失敗,這漫無邊際的蘆葦蕩處處隱藏著新四軍敵后抗戰(zhàn)的“蘆蕩火種”。
泛舟其間,頓有“初入蘆葦,不知深淺”的感覺。這里水道曲折,寬窄不一,一條條水道在布滿灌木的灘地前岔開,兩旁密密匝匝的蘆葦高高聳立。蘆葦起舞,水鳥婉啼,宛如一幅野趣橫生的畫卷。
如此田園詩意,如此風景如畫之地,誰曾料想,竟是與日寇、敵偽斗智斗勇的戰(zhàn)場。當年,新四軍“江抗”部隊東進抗日,留下了36名傷病員在陽澄湖畔養(yǎng)傷,他們乘著小漁船進入這里的蘆葦蕩,利用天然蘆葦蕩形成的迷宮屏障為地利優(yōu)勢,在地方黨組織和無數(shù)“阿慶嫂”“沙奶奶”式的人民群眾掩護下,與日寇、敵偽巧妙周旋,斗智斗勇,譜寫了一曲魚水情深的英雄贊歌。
隨著瞻仰人群,我走進了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廣場的過道兩側(cè),矗立著18根造型各異的抽象柱雕,象征著京劇《沙家浜》中的18棵青松,表現(xiàn)出新四軍傷病員泰山壓頂不彎腰的革命精神。
主體群雕“軍民魚水情”,正面雕塑的是《沙家浜》中的郭建光、阿慶嫂形象。兩側(cè)鍛銅浮雕表現(xiàn)的是當年新四軍在江南水鄉(xiāng)的戰(zhàn)斗情景,正中一塊是放大的新四軍臂章。主雕四周留有大片水域,這水從新四軍臂章處流過,一直向前奔騰而去,寓意新四軍東進,把江南水鄉(xiāng)的抗日怒火匯成一股滾滾鐵流。
紀念館內(nèi)以歷史圖片、實物展出、半景畫、聲光電等藝術(shù)形式,讓我們走進了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歲月,重溫那段崢嶸歷史。一張張經(jīng)歷戰(zhàn)爭歲月的老物件、老照片,一個個還原歷史的仿真環(huán)境、實物展示,令人仿佛置身抗日江南水鄉(xiāng)的場景,親歷當年軍民團結(jié)抗日的歷史。
1939年5月,葉飛率新四軍六團東進陽澄湖地區(qū),與地方抗日武裝改編為“江南抗日義勇軍”(簡稱“江抗”),依靠當?shù)厝嗣袢罕姷闹С?,利用陽澄湖地區(qū)萬畝蘆葦蕩作為天然屏障,開展艱苦卓絕的抗日武裝斗爭,開辟了敵后抗日游擊根據(jù)地。1939年9月,“江抗”奉命西移,留下了以劉飛、夏光為首的36位傷病員,以蘆葦蕩綠色帳幔為掩護,重建武裝、堅持抗日。
但凡來沙家浜的,都要看一看阿慶嫂開的春來茶館。茶館位于蘆葦迷宮中,黑漆金匾的茶館臨水而筑,粉墻黛瓦的小屋古色古香,廊檐下“春來茶館”四字乃郭建光生活原型——當年“江抗”司令夏光同志于1996年再來沙家浜時題寫的。
走進茶館,一切都是當年的樣子:八仙桌、七星灶、銅壺、水缸、灶臺、風箱、煙囪……這些久違的老物品,讓人眼前一亮。游人可在此品茗休憩,頷首遐思當年阿慶嫂智斗的風采。
我忍不住上去摸一摸七星灶,提一提大銅壺,看一看胡傳魁躲藏的大水缸,坐一坐前廳的八仙桌,耳畔傳來了京劇《沙家浜》阿慶嫂智斗的唱詞:“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想當年,阿慶嫂就在這茶館與日寇、敵偽巧妙周旋,斗智斗勇,讓對方深嘆“這個女人不尋?!薄?/p>
這個“不尋?!钡呐?,其實是當時千千萬萬“尋?!迸说囊粋€縮影。據(jù)資料介紹,阿慶嫂的原型是抗日英烈陳關(guān)林的妻子陳二妹,她利用開設(shè)茶館作掩護,為新四軍接頭聯(lián)絡(luò)、傳送情報,成了江南“蘇常太”抗日游擊根據(jù)地的一個重要聯(lián)絡(luò)點和接待點。劇中新四軍指導員郭建光的原型,就是新四軍的3位抗戰(zhàn)英雄郭曦晨、李建模和夏光,各取他們名字中一個字組合而成的。
30集電視連續(xù)劇《沙家浜》的拍攝,復原了橫涇老街,成為《沙家浜》拍攝的影視基地。老街上,有復原了的刁家大院、春來茶館、江南小漁村等景點,酒坊、染坊、竹器鋪、繡坊、鐵匠鋪、織坊等一應俱全。
建于蘆葦蕩、舞臺設(shè)在湖面上的蘆蕩劇場很具特色。階梯式的看臺設(shè)在對岸的馬路邊,一場大型實景劇《蘆蕩烽火》正在上演。該劇講述了沙家浜地區(qū)軍民團結(jié)一心,打破敵寇封湖詭計,掩護傷病員的故事。火爆、水爆等高科技手段,配合水上飛艇表演等特技,融場景、特技、音響、聲光為一體,有著無比震撼的視覺沖擊,仿佛身臨其境。表演時,“忠義救國軍”等日偽漢奸在臺上持槍吼叫,臺下的“老百姓”搖著船櫓在湖里斗智斗勇,時有汽艇“突突”地在臺前臺后打轉(zhuǎn),外加上槍聲、炮聲的音響和火光的特效,比當年的樣板戲更富感官刺激。當年婉轉(zhuǎn)而激昂的唱腔,換成了如今話劇般的簡單對白,但不變的是“軍民團結(jié)如一家”的主題和紅色教育的情懷。
逛過江南風韻的橫涇老街,登過硝煙散盡的烽火碉堡,看過影視劇場的實景演出,不知不覺,我又回到了景區(qū)入口處的“沙家浜”碑亭?;赝疤J蕩火種、魚水情深”照壁,在夕陽的映照下,更添歷史厚重感。遠處“勿忘歷史、砥礪前行”的紅色標語,在青紗綠水的意境中,格外鮮紅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