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婷
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陪你一起長大》可謂吸引了大批寶爸寶媽。該劇講述了幼升小階段的家庭教育問題,劇中的四個家庭對于孩子的教育方法不盡相同,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把孩子培養(yǎng)得更加優(yōu)秀,進入最好的小學。
劉濤在劇中飾演的女強人蘇醒原本的家庭生活很幸福,有一個愛她的老公,還有一個可愛的兒子奚望。但隨著“幼升小的焦慮”和“內卷”現象的日趨嚴重,蘇醒也從最初的佛系媽變成了雞娃媽。
奚望慢慢適應著上課外輔導班的生活,成績也明顯提升,但一天老師向蘇醒反映,奚望不認真聽講,在課上做鬼臉。蘇醒知道后很生氣,回家發(fā)現奚望的確喜歡眨眼,于是一頓責備和訓斥來臨……
為什么一向表現良好的奚望突然在課上扮鬼臉呢?是因為調皮搗蛋,還是對媽媽強壓下無聲的反抗呢?
蘇醒發(fā)現奚望并非自己想要眨眼,而是不受控制地出現這些癥狀。她趕緊帶兒子來到醫(yī)院。經過醫(yī)生診斷,才知道兒子不是在扮鬼臉,而是生病了——抽動障礙(Tic?disorder),俗稱抽動癥。
抽動癥是一種神經發(fā)育障礙,是指以不自主的、突然的、快速的、反復的、無節(jié)奏的運動抽動或伴有發(fā)聲抽動為主要癥狀的一組綜合征,這種抽動通常發(fā)生在身體的一個部位或多個部位。相比成年人,抽動癥常見于4~6歲的兒童,10~12歲達到高峰,到青春期嚴重程度逐漸下降,男性患病率大約是女性的4到5倍。
抽動癥具有病情反復、病程長等特點,且共患其他疾病的概率較大,如研究發(fā)現有超過70%的抽動癥患者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或強迫性障礙;約30%的患者有情緒障礙、焦慮和破壞性行為等問題,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影響極大。盡管抽動癥在國內發(fā)病率較高,但家長群體對該障礙的知曉率和認識度仍然較低。
抽動癥的典型表現包括不自主地擠眼睛、噘嘴、皺眉頭、聳肩膀、甩手跺腳點頭、嗓子里不自主地發(fā)出聲音,更嚴重的會不自主地說臟話罵人。
抽動癥一般包括短暫性抽動、慢性運動伴發(fā)聲抽動和抽動穢語綜合征三種類型。短暫性抽動最為多見,病情最輕,表現為一種或多種運動性抽動或發(fā)聲性抽動;第一次發(fā)病在18歲之前,且病程在一年之內。慢性運動或發(fā)聲抽動是指僅表現有運動性抽動或發(fā)聲性抽動,但兩者往往并不同時出現;第一次發(fā)病也應是18歲之前,但病程在一年以上。抽動穢語綜合征又稱多發(fā)性抽動癥,相對較為嚴重,既表現有運動性抽動,又可存在發(fā)聲性抽動,但兩者不一定是并發(fā)的。
劇中,患了抽動癥的奚望回到幼兒園繼續(xù)上學,但家長們都覺得奚望這病生得十分怪異,害怕自家孩子被“傳染”,紛紛阻止自家孩子和奚望玩耍,這讓奚望十分受挫。
人際關系方面的損害只是抽動癥帶來的隱形后果之一。孩子由于刻意地想要控制自己的抽動,而分散注意力,長此以往,會造成學業(yè)成績的下降,甚至出現逃學、厭學、社會退縮等現象。此外,如果家長、教師不能對抽動癥形成正確的認識,責罵、批評孩子,會進一步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等,使其產生自卑感,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
抽動癥的病因尚未研究清楚,但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為遺傳因素。遺傳和生理因素會影響癥狀的表達和嚴重程度,調查發(fā)現10%~60%的抽動癥患者存在家族史,單卵雙胞胎的同病一致率為75%~90%,雙卵雙胞胎的同病一致率為8%~23%,可見抽動癥存在一定的遺傳特性。
此外,父母生育時年齡大、母親在生產期間發(fā)生的并發(fā)癥、孩子出生體重低,以及母親在懷孕期間吸煙等都會誘發(fā)抽動癥,增加癥狀的嚴重程度。蘇醒就曾提起當初生兒子的艱難經過,本想順產,卻因胎兒脖子被臍帶勒住,無法順產,奚望出生后經常生病,吃的藥比喝的奶粉還要多。這些潛在因素都可能增加奚望罹患抽動癥的風險。
第二為神經生化因素。有研究發(fā)現抽動癥與多巴胺過度釋放,或觸突后多巴胺D2受體的超敏有關。也有學者認為抽動癥與中樞去甲腎上腺素能系統(tǒng)功能亢進有關。這些軀體內神經生化因素異常也可能會導致抽動癥。
第三類因素則是社會心理因素。得知兒子患上抽動癥后,蘇醒開始自我批評,意識到是自己平時對兒子太嚴格了,導致兒子身心壓力過重,最終出現現在的問題。的確,父母嚴厲、過于挑剔和嚴苛等不良的教育方式都會引起孩子的緊張和焦慮,進而引發(fā)抽動癥。此外,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學業(yè)的繁重、看驚險電影等也會誘發(fā)抽動癥,或使得抽動更嚴重。因此,讓孩子遠離焦慮、緊張、興奮、疲憊,保持平靜、專注更利于病情好轉。
目前針對抽動癥的治療主要是臨床治療結合心理—行為治療。有學者發(fā)現,心理—行為治療已經被歐洲、加拿大和美國寫入抽動癥治療指南,并推薦作為一線治療手段,其中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療、行為治療、綜合干預、家庭支持、箱庭療法等。
支持性心理治療旨在從心理上消除患兒的困惑和擔心,告知患兒抽動會慢慢自愈,教導其積極應對策略等;行為治療則主要包含習慣逆轉訓練(包括健康教育、行為獎勵等)、放松訓練、認知行為治療等;綜合干預治療則是包含多種治療方法在內的干預措施。而家庭支持治療主要是發(fā)揮家長的主動性和能動性,指導家長了解抽動癥的相關知識,認識孩子的心理活動特點,為孩子創(chuàng)造輕松、和諧、溫暖的家庭環(huán)境。研究者發(fā)現,家庭支持結合心理—行為干預,能夠有效治療抽動癥。
由此可見,抽動癥對患兒的身心、人際關系、學業(yè)發(fā)展等均存在明顯的損害,但家長對該障礙的了解和認識仍有待提高,往往孩子還沒有什么反應,家長們就已經表現出十分的緊張焦慮,這反而不利于孩子病情的治愈。因此,今后應當加大包括抽動癥在內的兒童青少年高發(fā)精神疾病的宣傳和教育,從而促進孩子的健康發(fā)展,保證學校和家庭和諧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