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晶晶
孫中山雕像
北臨長江、南近太湖的江陰,自古人杰地靈。自馬家浜時期人類來此繁衍生息,至春秋戰(zhàn)國吳文化規(guī)模初具,江陰一度不負“三吳襟帶之邦”的美譽。從昔日的延陵古邑到20世紀80年代的縣級市,千年古城江陰承攬著獨具江南的溫情。1988年,一座博物館在此落成,17年后以全新的面貌示人,成為連接歷史與現(xiàn)代的地標性建筑。
來江陰市博物館,一面為其龐大的外形而驚訝,一面被其低調(diào)的內(nèi)涵所折服。經(jīng)過一條銀龍雕塑,穿過一段漢白玉樓梯,透過玻璃做成的屋頂,看見外頭的陽光恰到好處地連接起序言大廳與中央大廳……閑坐片刻,眼前大屏幕上的考古活動專題片循環(huán)播放,一股古意隨之而至。
江陰市博物館歷經(jīng)多次改造。燈光用以提升游客視物的舒適度,也要減少對文物本身的干擾,如此,人與物的“對白”方能一氣呵成。各種功能性區(qū)域相繼上線,滿足人們“博古格物”外的多種需求。
藏品古今兼有、包羅萬象。進入古代館,那茅屋里升騰的柴米油鹽,那航道上停泊的來往船只,那炮堤上莊嚴肅穆的抗倭武器……恍若合成綿長的交響曲。
充滿古籍元素的臺燈
自然標本館一角
石刻本是古老藝術(shù),也是文明的見證。在小小的石刻館里,有唐草紋飾的柱礎(chǔ)、樸拙天真的石獅子、健壯結(jié)實的石馬,還有雕工精美的吳氏牌坊與洞悉世象的摩崖頭像……件件皆屬精品之作,值得品摹。其中一件來自宋代的外棺槨,明明隸屬于葬具,雕刻的內(nèi)容卻是市井情境:墓主人灑脫而行,送葬人不卑不亢,當時開明的社會風氣可略見一二。
與傳統(tǒng)典籍的軟筆書寫方式不同,碑刻以刀代筆,游走流轉(zhuǎn)間再現(xiàn)書法功力和久遠的故事。碑刻館內(nèi),相傳為孔子手跡的“十字碑”用以頌揚吳季札的高風亮節(jié),人文價值彌足珍貴;乾隆御碑本為一首嘉獎詩,刻在碑面上表彰江陰學(xué)政李因培整肅科考風氣、擴建暨陽書院的事跡;三公祠碑上“人心齊,民心剛,敢攀登,創(chuàng)一流”的刻字彰顯了新時代的江陰精神。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蔽羧战戏鸾淌⑿?,寺院云起,赫赫有名的悟空寺乃其中之一。泗州大圣舍利專題館由原佛教館改建而成,寶塔地宮的考古現(xiàn)場圖片、殘損的瓷缽、斑駁的鎏金佛指等出土文物令不慎沉陷于歲月的悟空寺得以涅槃重生。影青點彩舍利瓶堪稱鎮(zhèn)館之寶:瓶體施以青白釉,瓶頸飾有六道竹節(jié)弦紋,瓶口與腹部點綴了和而不同的褐色斑彩。瓶內(nèi)盛放了多枚僧伽大師的真身舍利子,可謂集盡造化之趣與神妙之意。
蘇南雅致,能工巧匠的創(chuàng)造手法可觀可嘆,靈動而不媚俗。金銀玉器館內(nèi),宋代飾品秀美,元代器物洗練,明代金銀玉器做工富麗而題材多彩。福祿壽三星鎏金銀果盒,層次凹凸而氣韻流暢,三星、童子的形象實虛相應(yīng),暗含“?!薄暗摗薄皦邸钡拿酪狻G秾毷氩断s形發(fā)簪,雕刻出“螳螂捕蟬”的驚險一刻,大抵是在一襲青絲間演繹過深刻的預(yù)言。桃形樓閣人物金簪,在不足10厘米的空間上經(jīng)營著亭臺樓閣、樹木人物,更有錘鍱、鏨刻、花絲等工藝交錯使用,堪稱巧奪天工。
“鎮(zhèn)館之寶”影青點彩舍利瓶
石刻館內(nèi)雕塑
福祿壽三星鎏金銀果盒
古人的盆、勺、鈁日用品
從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青銅器物逐漸延伸至人類生產(chǎn)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別是用作點綴的青銅紋飾:抽象者精煉,具象者逼真,無不寄托了人們對自然的敬畏以及對未來的憧憬。青銅器館內(nèi),莊重的銅鼎禮器,滄桑的青銅兵具,盆、勺、鈁等日用品應(yīng)有盡有。外表玲瓏的四神紋青銅帶鉤是主人身份的象征,常見的“四神”圖案祈愿風調(diào)雨順、美好無雙。體積龐大的博山蓋畫像紋銅尊竟是一件儲酒器具,上刻浮雕式的山、云景觀,與銅觚、銅爵共同演繹出一場場古人的酒桌盛宴。
近代江陰人才輩出,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語言學(xué)家劉半農(nóng)、現(xiàn)代民族音樂奠基人劉天華、民族音樂大師劉北茂三兄弟各有建樹而業(yè)績同彰。步入劉氏兄弟業(yè)績館,瞻仰他們令人矚目的創(chuàng)作成果,身心籠罩在求進步、尚文明的追求里。劉半農(nóng)在倫敦留學(xué)期間寫下一首《教我如何不想她》,歌曲中首創(chuàng)漢字“她”,用以指代女性,促進了現(xiàn)代語言的豐富和發(fā)展。劉天華被尊為“中國近代民族音樂一代宗師”“二胡鼻祖”,畢生為民族音樂之振興不遺余力。劉北茂受兄長的思想熏陶,踐行音樂教育的使命,促使民族音樂在國際舞臺熠熠生輝。書札、工尺譜、二胡……他們的青春印跡凝聚在館內(nèi)的陳設(shè)物品上,也鐫刻在江陰古城的成長路上。
“魚米之鄉(xiāng)”的江陰,氣候溫婉,動物資源豐富。自然標本館擁有魚類、鳥類、爬行類、兩棲類、哺乳類等各種動物標本,打破了博物館的傳統(tǒng)展陳方式,營造出栩栩如生的親近感。游客通過液晶顯示屏了解相關(guān)的動物知識,通過觸摸屏見識鳥、蟲的模樣和聲音。被稱為“水中大熊貓”的野生江豚是江陰本土地界的國家級保護動物,兩只江豚標本毫不違和地觸發(fā)著人類與自然的深層對望。
擅長“跨界”的江博文創(chuàng)中心展示區(qū),如今賦名“江上蕓香”,取的當是“古老文明愈久彌香”之意。而博大精深的古老文明,巧妙地借用在劉氏文化的筆簽、絲巾系列,也可以柔和地融入《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等古籍元素加盟的臺燈系列。此外,河豚造型的陶瓷用具、“魁星點斗”“馬上高中”的字牌……歷史與時代的又一程對接里,萬物傳世中,不驕不躁。
江陰人重文化,愛藝術(shù),鑒賞與收藏之風蓬勃興起。一座江陰博物館,不只依賴科學(xué)考古發(fā)掘,也通過社會征集、名人捐贈等途徑不斷豐富和日漸完善。記憶有光,器物有悟,博物館里也有詩和遠方。
編輯 王冬艷 43740834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