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亮
聽說,如果一個青年人戴著耳機從你身旁匆匆走過,你千萬不要過去拍他的肩膀。
為什么?因為他不是沒有看見你,也不是不想搭理你,更不是對你有意見,他只是單純的,不想聊天或不會聊天,而已。
所以,當下的青年人,很多都善于裝瞎子、裝聾子,而且裝得很像、很真。何哉?習慣成自然。而他們的道具,是你意想不到卻又意料之中——耳機。有了耳機這個“金鐘罩”,對他們而言,微笑是多余的,點頭也是,甚至為了不開口,他們的眼睛和耳朵都可以瞬間進入“關閉”狀態(tài)。
有人調侃,一天24小時,當代青年人總有那么1400多分鐘不想理人。可不想理人,有什么好的呢?成天把自己蜷縮在耳機的世界里,又有什么好的呢?一個小伙子在朋友圈里說:“戴耳機不一定是為了聽歌,有時只是為了絕緣世界??僧斘覀兒敛华q豫地隔離外面的世界時,外面的世界也毫不留情地把我們隔離了。”是啊,人生海海,有誰樂意獨來獨往?
其實,不想社交也好,不會社交也罷,包括所謂的“社交恐懼”,都是托詞。“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除非那個裝睡的人決定自己醒來?!毖b睡如此,裝瞎、裝聾,無不如此。
朱光潛說:“世界上最毒的刑罰要算幽禁和充軍,逼得你和你所經常接近的人們分開,讓你嘗嘗無親無友的那種孤寂風味?!币粋€人如果總是把自己孤立起來,孤芳自賞,孤注一擲,到最后只有孤身只影、孤苦伶仃。特別慌亂時,特別無助時,耳機能指望上嗎?道理是,你拿一分真心待人,人就拿一分真心待你;你拿十分熱情待世界,世界就拿十分熱情待你。你所“取”如何,在于你所“與”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