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文鵬
(珠江水利委員會珠江水利科學研究院,廣東 廣州 510610)
鰍魚潭水庫從1953年12月建成至今,運行了60多年,其主要任務是以灌溉為主,結合防洪、生態(tài)等綜合利用,原設計灌溉面積700畝,保護下游人口7000人,耕地700畝的防洪安全,對促進當地農業(yè)生產發(fā)展、促進社會穩(wěn)定,保護人民生命財產發(fā)揮了較大作用。
由于鰍魚潭水庫運行時間較久,為了保證水庫大壩的安全運行,對水庫大壩進行現場實際情況調查,并對大壩滲流分析,了解其運行狀態(tài)。
鰍魚潭水庫位于開平市長沙街道辦事處愛民村委會(開平大道側),距開平市政府所在地約9 km。鰍魚潭水庫工程任務以灌溉為主,兼顧防洪、養(yǎng)殖、生態(tài)等綜合效益。鰍魚潭水庫設計集雨面積1.04 km2,溢洪道為開敞式明渠,過水凈寬10.00 m,渠底高程21.65 m。水庫正常蓄水位21.65 m,設計洪水位22.92 m,庫容27.00萬m3,死水位為13.29 m,相應死庫容為0萬m3。
原大壩為均質土壩。壩長87 m,壩頂寬度4.0 m,最大壩高12.5 m,壩頂高程23.85 m,大壩上游坡比為1∶2.5,18.85 m高程以上為C20砼六角塊護坡,18.85 m高程以下為干砌石護坡;下游坡在17.45 m高程處為2.0 m寬馬道,馬道以上坡比為1∶2.5,馬道以下坡比為1∶3.0,均為草皮護坡。壩腳12.65 m處為反濾排水棱體,棱體面寬1.5 m,高3.0 m,后接漿砌石量水堰及尾水渠。
鰍魚潭水庫大壩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壩體滲漏嚴重,背水坡沒有壩坡排水系統(tǒng),反濾體和防浪石不同程度損壞,大壩背水坡雜草叢生等病害。對大壩壩頂加寬至5.0 m,壩頂砌防浪墻,培厚壩坡,清除壩身雜樹雜草,背水坡設壩坡排水系統(tǒng)及反濾體,迎水側設黏土斜墻防滲,同時對壩體進行劈裂灌漿。
2004年由于開陽高速公路梁金山立交至開平市區(qū)連接線(現簡稱“開平大道”)工程的建設,導致水庫集雨面積縮減為1.04 km2,且興利庫容不能滿足現有500畝農田灌溉及200畝魚塘養(yǎng)殖的用水量要求。2012年除險加固根據以上河流特征值復核洪水,重新測量水位庫容曲線,并進行調洪演算,設計除險加固建設方案,將正常蓄水位提高,增加興利庫容,同時擴寬溢洪道,加大壩高,保證水庫泄洪和下游灌溉用水要求。對大壩進行加高,大壩壩頂設磚砌防浪墻,墻頂高程24.40 m,壩面鋪設0.20 m碎石路面。
由于開平市“碧桂園·翡翠灣”項目的建設,導致部分山體被整平,不僅改變了下墊面的條件,還導致鰍魚潭水庫庫容減小,鰍魚潭水庫防洪搶險通道阻塞,直接影響水庫行洪安全。對開平市鰍魚潭水庫防洪搶險通道進行整治時對大壩進行加高,壩頂高程為31.00 m~24.00 m,寬度為4.50 m,長84 m。壩腳設有褥墊排水,頂高程為14.00 m,頂寬1.37 m~1.41 m(含排水溝),高2.55 m,壩肩、壩腳設排水溝。但該工程尚未完工,現狀大壩未達到該設計標準。
鰍魚潭水庫壩長85 m,壩頂寬度為4.50 m~5.0 m,高程為23.80 m~31.00 m,鋪設C25砼路面;壩頂設磚砌防浪墻(建于2012年除險加固工程),墻頂高程24.40 m;大壩迎水坡采用C20砼護坡,分為兩級護坡,坡比均為1∶2;一級坡、二級坡之間設C25砼擋土墻,墻頂高程25.20 m;背水坡采用草皮護坡,分為兩級護坡,坡比均為1∶2;一級坡、二級坡之間設有馬道,馬道寬2.0 m(含排水溝),頂高程20.00 m;壩頂高程為14.00 m,寬度為1.37 m~1.41 m(含排水溝),高2.55 m,排水棱體外邊坡1∶15。壩肩設有矩形磚砌排水溝,底寬0.4 m,高0.4 m,壩腳設有梯形排水溝,底寬0.50 m,高0.30 m。
大壩現狀外觀完整,邊坡無坍塌、明顯變形,穩(wěn)定性較好;坡腳無浸水,不存在水庫浸沒問題,也未發(fā)現滲漏現象。有水位尺,無測壓管、量水、位移、沉降及滲流等監(jiān)測設施。壩頂局部見紅火蟻,但未見白蟻活動的痕跡,也未見鼠(蛇)穴。
鰍魚潭水庫大壩因為建設時間較久,沒有安裝相應的監(jiān)測設備,因此,對大壩滲流安全評價主要采用現場實際調查法并結合理論分析計算。
根據《開平市鰍魚潭水庫降等工程地質勘察報告》,穩(wěn)定滲流期采用算術平均值,非穩(wěn)定滲流期采用大值平均值。具體計算參數見表1。
使用AutoBANK v5.6軟件和有限元法對土壩進行滲流分析[1-2]。
溢洪道泄洪時,下游壩腳基本無水。根據《碾壓式土石壩設計規(guī)范》(SL 274-2001),滲流計算了以下5種工況,下游均無水。具體壩坡滲流穩(wěn)定計算工況條件見表2。
表2 有限元滲流穩(wěn)定計算工況
當校核洪水位降落到正常蓄水位時,水位降落曲線采用300 a一遇調洪過程線,水位降落過程見表3。
表3 水位降落過程表
校核洪水位為23.30 m,相應庫容為29萬m3;正常蓄水位為21.65 m,相應庫容為20.75萬m3,庫容差8.25萬m3。根據水庫運行控制,校核洪水位降至正常蓄水位時的降落時間約為6.30 h;正常蓄水位相應庫容為20.75萬m3,死水位相應庫容為0萬m3,輸水涵管在閥門全開的情況下最大過流量為0.40 m3/s,則正常蓄水位降至死水位所需時間為144.10 h。
大壩5種不同工況計算結果見表4。
表4 大壩滲流計算成果表
通過對現場水庫大壩的實際情況調查,測量數據收集、地勘報告、水文計算成果按有關規(guī)范進行計算,分析了主壩大壩正常蓄水位、設計洪水位、校核洪水位、校核洪水位降至正常水位、正常水位降至死水位5種工況的壩體滲流情況[3-4],結果表明在以上的5種工況下,滲流均從排水棱體逸出,浸潤線正常。
(1)大壩現狀外觀完整,邊坡無坍塌、無明顯變形,穩(wěn)定性較好;坡腳無浸水,不存在水庫浸沒問題,也未發(fā)現滲漏現象。
有水位尺,無測壓管、量水、位移、沉降及滲流等監(jiān)測設施。壩頂局部見紅火蟻,但未見白蟻活動的痕跡,也未見鼠(蛇)穴,應提高警惕,及時投放藥餌,防止蟻害在壩址區(qū)蔓延、傳播。
(2)通過計算主壩大壩不同工況的壩體滲流,結果表明大壩現狀外觀完整,穩(wěn)定性較好,坡腳無浸水,也未發(fā)現滲漏現象。5種工況下,滲流均從排水棱體逸出,浸潤線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