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
油畫《八七會議》。沈堯伊
回顧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召開的歷次會議,沒有哪次會議召開時的環(huán)境像八七會議這樣險惡,沒有哪次會議的氣氛像八七會議這么緊張。
在歷史轉折的危急關頭,它在敵人眼皮子底下、用短短一天的時間,決定了黨和革命的前途和命運。
“以后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會上,毛澤東提出的這一經(jīng)典論斷,指明了中國革命的基本方向,成為指導中國革命的響亮口號。中國革命從此開始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zhàn)爭興起的歷史性轉變。
1927年8月7日,湖北漢口一幢西式三層樓里,一場緊急會議在敵人眼皮子底下召開。
樓外,敵特巡視、殘忍殺戮;樓里,門窗緊閉、唇槍舌劍。
中國革命未來如何?該走向哪里?該怎么走?一群平均年齡20余歲的青年,內(nèi)心燃著一團火。
會上,共產(chǎn)國際代表羅米那茲作黨的過去錯誤及新的路線的報告,瞿秋白代表中央常委會作將來工作方針的報告。許多同志發(fā)言批評中央在處理國民黨問題、農(nóng)民土地問題、武裝斗爭問題等方面的右傾錯誤。
當時,中國革命形勢跌入谷底,國民黨反動派制造的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大地,共產(chǎn)黨卻沒有掌握一支能反抗的有力武裝。從1927年3月到八七會議后的1928年上半年,被殺害的共產(chǎn)黨員和革命群眾達30多萬人;其中,共產(chǎn)黨員達2萬余人。
局勢驟然巨變,下一步怎么走?這個問題急迫地擺在年輕的中國共產(chǎn)黨面前,與會者神情嚴肅。
“以后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毛澤東鏗鏘有力地指出。
早在1927年初,毛澤東在實地考察湘潭等5個縣的農(nóng)民運動之后,就指出了革命的暴力性質(zhì)。在《湖南農(nóng)民運動考察報告》中,毛澤東寫道:“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作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致,那樣從容不迫,文質(zhì)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边@一觀點,無疑是對中國革命理論和斗爭方式的巨大突破。
在這次會議中,毛澤東前后發(fā)言達7次,次數(shù)最多。
1980年5月20日,鄧小平在北京題寫“八七會議會址”館名
1927年8月7日,在密不透風的房間里,時任中共中央秘書的鄧小平奮筆疾書。
這是鄧小平第一次參加中央級別的重要會議,負責會議記錄工作。
會議從早開到晚,坐在角落里的鄧小平將與會代表的發(fā)言一一記錄,手寫會議記錄20余頁。
與八七會議會址一街之隔,是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1927年7月12日,根據(jù)共產(chǎn)國際執(zhí)行委員會的指示,中共中央進行改組,由張國燾、李維漢、周恩來、李立三、張?zhí)捉M成中央臨時常務委員會。同日,臨時中央開會討論挽救時局的辦法,其中提到盡快召開一次中央緊急會議,確定黨的新方針。
中央緊急會議就是后來的八七會議。會議原定7月28日召開,由于當時白色恐怖嚴重,交通不便,代表難以聚齊,一直到8月7日才舉行。
“為保證會議絕對安全,會議代表有20多人,分3天由黨內(nèi)交通員帶進去的?!?980年7月鄧小平到武漢視察工作,特地參觀了八七會議會址,故地重游,記憶閘門一下子打開了。
對于八七會議,鄧小平有特殊的情感。他在不同場合、不同時期多次回憶八七會議。正是通過1927年八七會議,時年23歲的鄧小平與毛澤東相識并受到毛澤東的思想影響。
“最中心的是武裝斗爭,沒有堅強的武裝斗爭作核心,其他一切都困難?!痹陬I導武裝斗爭的實踐中,鄧小平多次強調(diào),只有武裝斗爭能夠打開局面,只有武裝斗爭才能取得勝利。
在革命最危急的時刻,年輕的共產(chǎn)黨員們不畏犧牲,以巨大的決心與魄力,走出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新道路。
“‘轉是轉折,父親一輩希望中國革命迎來轉機。”2021年2月7日,93歲的蔡轉回憶父親蔡和森為她起名“轉”的原因。
蔡轉出生于1928年——八七會議召開后的第二年。
那時,中國革命正邁過轉折點:中國共產(chǎn)黨人已在黑暗中高舉起戰(zhàn)斗的旗幟,以血與火的抗爭回答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政策。
八七會議上,蔡和森嚴厲批評了黨向國民黨上層妥協(xié)讓步的錯誤,毛澤東“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論斷得到廣泛認同。會后,全國各地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了武裝暴動。
1927年8月9日,中央決定派毛澤東為特派員,與彭公達一起到湖南,改組省委,領導湘贛邊界秋收起義。11月13日,中共黃麻特委在湖北黃安(今湖北省紅安縣)、麻城等地區(qū)領導黃麻起義。12月11日,張?zhí)?、葉挺、葉劍英等人領導了廣州起義。其后,全國各地武裝起義風起云涌。
八七會議的精神傳遍全國各地,成千上萬的共產(chǎn)黨人拿起了槍桿子。到1928年初,中國共產(chǎn)黨先后發(fā)動了近百次武裝起義。
(摘自七一網(wǎng) 七一客戶端/《中國組織人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