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娟娟
(河南省偃師市人民醫(yī)院 偃師471900)
腦梗死是由各種原因導致的腦組織缺血性壞死或軟化,病死率高居所有心腦血管疾病之首[1]。 隨著醫(yī)療水平的提升,腦梗死患者的生存率明顯上升,但大多數腦梗死存活患者遺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2]。早期康復訓練在促進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提升生活質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在臨床實踐過程中,患者主動參與康復訓練的情況并不理想。 目前腦梗死患者的康復訓練主要依靠理療師進行,仍停留在患肢被動運動階段,缺乏主動鍛煉,患者肢體功能康復效果不佳[3~4]。 因此,提高腦梗死患者主動運動依從性對于改善功能障礙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對腦梗死患者實施個性化主動運動康復訓練,取得滿意效果。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 2018 年 8 月 ~2020 年 8 月我院收治的腦梗死患者60 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 例。 對照組男16 例,女14 例;年齡 48~74 歲,平均年齡(63.84±6.43)歲;文化程度:小學7 例,中學及中專13 例,大專及以上10 例;Essen 卒中風險評分量表(ESRS)評分 2~8 分,平均ESRS 評分(5.63±1.24)分;住院時間 14~26 d,平均住院時間(16.84±3.37)d。 觀察組男 17 例,女 13例;年齡 50~72 歲,平均年齡(64.15±6.67)歲;文化程度:小學6 例,中學及中專16 例,大專及以上8例;ESRS 評分 2~8 分, 平均 ESRS 評分 (5.49±1.30)分;住院時間 14~28 d,平均住院時間(17.05±3.65)d。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中國腦梗死中西醫(yī)結合診治指南(2017)》[5]中相關診斷標準;發(fā)病至入院時間<24 h;首次發(fā)病,伴有一側肢體偏癱;住院時間≥14 d;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伴認知功能、視力、聽力障礙;合并嚴重軀體性疾?。话榫窦膊?;意識不清。
1.3 干預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康復訓練,于患者入院后發(fā)放常規(guī)健康指導材料, 護理人員口頭講解肢體功能鍛煉方法,待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指導其床旁被動肢體功能訓練,每日1 次,20 min/次。觀察組接受個性化主動運動康復訓練。(1) 康復訓練干預流程?;颊呷朐汉?,向患者及家屬講解主動運動康復鍛煉的目的、意義;對患者進行肌力分級(0~5 級)和Barthel 指數評估,依據評估結果制定個性化康復訓練方案,肌力<3 級者進行肢體主動運動、床上翻身訓練,肌力3 級者進行主動轉移、主動行走訓練,肌力>3 級者進行肢體控制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訓練;教會患者主動運動方法, 床旁監(jiān)督患者完成每日康復訓練計劃,鍛煉頻率 3 次 /d,20~30 min/次。 定時對患者進行Barthel 指數評定,根據評估結果調整主動運動訓練計劃。(2)個性化主動運動康復訓練具體方法。 肌力<3 級者,肢體主動運動訓練:活動肩關節(jié),患者仰臥位,雙手Bobath 握手,健側手帶動患手練習;活動肘關節(jié);活動手指、腕關節(jié);活動髖關節(jié),健足置于患肢下方,健側下肢抬起帶動患肢。床上主動翻身:向健側翻身和向患側翻身。 肌力3 級者,主動移動訓練:臥位到床邊坐起;坐位到立位轉換。 主動行走訓練:原地行走訓練;步行訓練;行走可按借助手杖→患肢→健肢順序行走。肌力>3 級者,肢體控制能力訓練:上肢控制能力訓練,Bobath 握手,保持上舉90°;手功能訓練,練習手抓取、手指對手指、轉移物品等日常活動,練習剪紙、倒水等雙手協同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訓練:握勺吃飯、梳頭、穿脫衣等。 兩組均于康復訓練1 個月后評估效果。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鍛煉依從性、肢體功能恢復情況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1)鍛煉依從性:采用鍛煉依從性量表(EAQ)評估,共14 項,采用1~4 級評分法, 分為依從性高(>42 分)、 依從性中等(28~42 分)、依從性低(<28 分)。(2)肢體功能恢復情況:應用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分法評估患者鍛煉前后肢體運用功能,包括上肢、下肢部分,總分100 分,評分越高,肢體運動功能越佳。(3)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應用Barthel 指數評定患者鍛煉前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包括進食、修飾、穿衣等方面,共10 項,總分100 分,分值越高,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強。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鍛煉依從性對比 觀察組鍛煉依從性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鍛煉依從性對比[例(%)]
2.2 兩組肢體功能恢復情況對比 鍛煉前,兩組肢體功能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鍛煉后,觀察組上肢、下肢肢體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肢體功能恢復情況對比(分,)
表2 兩組肢體功能恢復情況對比(分,)
組別 n 上肢鍛煉前 鍛煉后下肢鍛煉前 鍛煉后對照組觀察組tP 30 30 21.63±5.47 21.28±5.25 0.253 0.801 25.16±5.67 36.31±6.24 7.243 0.000 15.34±6.37 14.85±5.76 0.313 0.756 21.96±5.52 30.09±3.23 6.963 0.000
2.3 兩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對比 鍛煉前, 兩組Barthel 指數評分對比,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鍛煉后,觀察組Barthel 指數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3。
表3 兩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對比(分,)
表3 兩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對比(分,)
組別 n對照組觀察組30 30 4.209 14.134 0.000 0.000 tP鍛煉前 鍛煉后 t P 36.06±6.83 35.72±6.46 0.198 0.844 43.89±7.56 59.24±6.43 8.471 0.000
患者有意識的主動運動對大腦皮層運動中樞系統(tǒng)具有增強作用,可提高神經細胞興奮性,促進神經功能、上下肢肌力恢復[6]。 因此,腦梗死患者主動運動康復鍛煉依從性越高,對身體康復的促進作用越大。 但相關研究顯示,目前國內腦梗死患者功能鍛煉依從性較差,總依從率為63%~82%[7]。 臨床康復治療過程中, 應注重提高腦梗死患者主動運動依從性,以提高康復訓練效果[8~9]。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鍛煉依從性優(yōu)于對照組,鍛煉后上肢、下肢功能評分及Barthel 指數評分高于對照組, 表明個性化主動運動康復訓練利于提高腦梗死患者鍛煉依從性, 改善肢體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多數腦梗死患者對主動運動鍛煉的作用認知較低,缺乏主動運動方法。個性化主動運動康復訓練通過對患者的全面評估, 向患者詳細介紹主動運動鍛煉對疾病恢復的意義, 針對不同肌力等級的患者制定個性化訓練方案, 每日督促患者完成康復訓練計劃,可提高患者主動運動鍛煉依從性。腦梗死后損傷的神經功能仍具有代償能力, 通過個性化的主動運動鍛煉改善腦血流量, 可促進梗死腦組織區(qū)域神經功能重組和代償,從而恢復肢體運動功能。常規(guī)康復訓練中,患者雖接受床旁被動肢體功能鍛煉,但每天1 次的康復頻率較低,且康復時間有限,難以取得良好康復效果。 而個性化主動運動康復訓練中依據患者肢體肌力制定康復方案, 增加每日鍛煉次數和時間,在護理人員監(jiān)督下進行,從床上、臥位、站位到行走等一系列主動運動康復鍛煉, 定期評估康復效果、調整訓練計劃,并給予現場指導,能夠促使患者更加主動地進行主動運動鍛煉,提高肢體功能[9]。同時,個性化主動運動康復訓練中,增加剪紙、倒水、吃飯、梳頭、穿脫衣等日常生活能力的訓練,可提高患者手活動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也增強了患者康復信心[10]。綜上所述,個性化主動運動康復訓練可顯著提高腦梗死患者鍛煉依從性, 改善其肢體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