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佳
(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鹽窩鎮(zhèn)虎灘中學 257400)
在新課改的教學要求中,需要教師在可以帶動學生主動性的情況下,讓學生更好地進入課堂學習.但是,由于化學課程的實驗內容較多,所以需要使用實驗教學彌補課文教材的理論教學,從而可以有效地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從當前的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情況來看,有些教師沒有注重初中生的課堂主體位置,致使在教學過程中忽視學生的學習狀況,僅是根據設計好的教案有序教學,在講解完后讓學生記錄黑板上的知識點,做些課堂習題后即可結束課堂教學.那么,在這個過程中顯然初中生對教材知識理解得不夠透徹,僅是跟著教師閱讀教材,當學生在做題時會發(fā)現課堂所學知識幾乎無所用處,這就說明僅是理論化的化學知識不能讓學生足夠了解教材全部,會限制學生的學習發(fā)展.那么,這就需要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理念,需要將化學實驗教學和理論教學相融合,讓學生在實驗中得知理論,在理論中聯(lián)系實驗,這樣會形成良性的學習循環(huán),有利于提升初中生的課堂學習效果.不過,由于化學實驗需要場所、設施、工具,并且有些化學反應需要等待的時間較長,不利于配合課堂教學節(jié)奏,所以教師可以選用多媒體演示實驗的方法.
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要求化學教師需要轉變以往“一對多”形式的課堂教學方式,可以使用小組形式的教學方式,一方面在這種方式下,初中生可以互相學習、互相交流,這就可以達到互相促進的教學效果.并且,這種小組可以平衡差異化的學生資源,讓優(yōu)等生可以充分發(fā)揮幫助后進生的作用,讓后進生可以產生積極學習的意識.另一方面,小組探究活動的核心在于自主性,在課堂上絕大部分都由學生自己學習,教師僅起到部分的引導和點睛作用,這就明顯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一對多”形式的教學方式.而且,為了可以保證學習效果,需要教師重視小組分組方式,一方面可以通過分“列”的方式,將每列學生組成小組,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化學成績表分組,以此保證優(yōu)劣平衡.
例如,當教師在教學“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時,從該部分內容來看,主要包括原子核外電子排布規(guī)律、原子結構表示方法、元素性質關系等知識點,所以教師可以根據這些知識點展開探究.首先,教師可以帶領初中生回顧已經學過的原子結構知識,將學生直接引導核外電子排布方面,讓學生自行閱讀教材中關于分層排布的知識,向學生提問道“同學們,請問為什么每層電子的數量都不一致呢?”讓每個小組圍繞這個問題展開探究,期間教師可以提醒學生注重總結分層排布的特點,在探討結束后教師逐次提問每個小組的探討結果,同時教師對結果進行補充.然后,教師利用板書描畫原子核各層的原子數量,如使用圓圈表示原子核等,讓學生可以清晰明了地觀察,將1到18號元素的原子結構利用多媒體展示給學生觀看,這時教師可以對學生提出若干問題,如“氦氖氬的最外層有多少個電子?”、“鋰鈉鎂鋁的最外層有多少電子?”等,讓學生圍繞這些問題展開探究,這就需要學生分工進行探究,如小A同學負責探究氦氖氬、小B同學負責探究鋰鈉鎂鋁、小C同學負責探究氟氯氧硫等,加快小組探究的進度,在探究結束后教師詢問每個小組的探究結論,同時教師進行補充.接著,教師在黑板上描畫一張表格,讓學生按照表格在教材上將各類型的電子數量、原子結構、元素性質等知識點進行填寫,這會加深學生對前半堂課所學知識的記憶.
在后半堂課中,教師帶領學生觀看離子的形成過程,向學生提問“同學們,請問離子的形成過程有什么特點?如何形成呢?”由于提問較為簡單,所以教師可以隨機提問若干名學生回答,緊接著聯(lián)系教材中生成氯化鈉的示意圖講解陰離子、陽離子等知識點,讓學生注重離子符號的寫法.在初步了解之后,教師讓每個小組結合多媒體課件展示內容和教材內容,自主探究原子、陽離子、陰離子三種物質的結構、電性、聯(lián)系等知識點,將其通過表格的方式表示出來,并且在探究結束后將小組制作的表交給教師檢查,同時教師標出表中的缺陷之處.最后,教師帶領學生回顧本堂課所學的內容.從小組探究學習活動的整個過程來看,除了教師的個別指引和補充外,大多數課堂時間都用于小組自主討論,讓學生可以充分地自己學習,加深學生對課本教材的理解和記憶,從而可以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總是圍繞課本教材展開教學,這樣會讓學生更多地以理性思維的角度思考問題,如果學生的專業(yè)度不足,或者不能體會到教師所述的理論重點,這就會慢慢地積累在學生的內心,長此以往會形成較大的學習障礙.并且,由于初三時期學生的學習任務繁雜無暇處理課堂中積累的疑惑,這就容易讓學生漸漸地產生煩躁的心理,以及舉足無措的學習狀態(tài),既不利于當下的新課學習,也不利于整個階段的復習工作.那么,這就需要教師轉變教學理念,從以生為本的角度思索適宜的課堂教學方法,讓學生更能在課堂中體會到化學學習的樂趣,同時幫助學生增進化學理解能力,有利于促進學生提升化學成績.教師可以在課堂內營造生活化的場景,將教材中的知識點引入到生活中,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將抽象的化學概念轉化為具象的生活實際事物,再通過觀察和了解生活實際事物表現出的特質,反過來推理教材中的化學性質,這樣就可以達到有效吸收的學習效果.
例如,當教師在教學“水的凈化”時,從該部分教材內容來看,主要講述明礬對凈水的作用和過程,所以教師可以圍繞該方面展開教學.首先,教師讓學生回想家中給魚缸凈水的過程,通常家長會購買魚缸凈水劑,該凈水劑的主要成分就是明礬,因為明礬具有較強的吸附力,容易將魚缸水中的雜質吸附凝結,直接回沉入浴缸的底部,這樣可以較為高效地處理缸內水質混雜的問題.教師可以先向學生提問“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給家中的魚缸換水或凈水呢?”有些學生會說“我換過!很臟!”有些學生會說“我家里沒有魚缸,我不知道!”可見學生的求知欲已經被教師調動起來,然后教師可以向學生詢問家中使用凈水的物品,如“同學們,請問你們家里在清理魚缸時,使用什么清理呢?”有魚缸的學生會說“魚缸凈水劑!”教師繼續(xù)說“不錯!大多數家庭都會用凈水劑,那么請問你們知道凈水劑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嗎?”這就會讓學生主動地仔細回想家中的凈水劑,這時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課本中關于明礬的釋義,同時向學生緩緩說道“同學們,其實魚缸凈水劑的主要成分就是明礬哦!它可是具有很強的吸附功能!”這就會讓學生饒有興趣地認真閱讀教材,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不斷地引導學生認識和記憶明礬的化學性質、特點.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充分利用學生常見的魚缸凈水現象,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教材知識,從而可以提升化學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實踐和理論是不可分割的關系,教師需要充分發(fā)揮化學實驗的作用,讓學生在實驗中理解教材理論知識,使之可以融會貫通,還需要利用小組探究學活動,幫助學生主動地學習化學,從而可以有效地提升初中化學課堂教學小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