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艷 李慶艷② 屈雪玲 張豐云 李秋文 肖文華②
作者單位:①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yī)院第四醫(yī)學中心腫瘤內科(北京市100048);②錦州醫(yī)科大學研究生院
患者女性,35 歲,因腹脹、腹痛1 個月,伴惡心、嘔吐、肛門停止排氣排便10 天收住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yī)院。查體:雙乳未觸及腫塊,右中下腹部可觸及3 cm×5 cm 大小無壓痛腫塊,體力狀況(ECOG)功能狀態(tài)(PS)評分為2 分。外周血中的CA199 和CA125檢測明顯升高,腹部B 超和CT 檢查發(fā)現(xiàn)結腸肝曲局部腸管壁增厚、腹腔積液,腸鏡檢查發(fā)現(xiàn)升結腸占位并有外壓性狹窄。腹部腫塊穿刺活檢病理示:CK20(+)、CDX-2(+)、MLH1(?)、MSH2(+)、MSH6(+)、PMS2(?),診斷為結腸癌伴錯配修復蛋白缺陷(DMMR)。遂行一線奧沙利鉑+5-氟尿嘧啶+亞葉酸鈣(FOLFOX4)方案化療1 個療程。基因檢測顯示NRAS、KRAS、BRAF 野生型,再行第2 個療程的FOLFOX4 化療方案聯(lián)合西妥昔單抗治療后,患者腹脹稍緩解,但出現(xiàn)Ⅳ度骨髓抑制和Ⅲ級肝功能損傷,改為二線卡瑞利珠單抗+貝伐珠單抗治療2 個療程,疾病進展。
卡瑞利珠單抗治療15 天后,患者多處皮膚出現(xiàn)散在典型的反應性毛細血管瘤(reactive capillary hemangiomas,RCHs),并出現(xiàn)雙乳腺增大,可觸及多個質硬結節(jié),見圖1。上腹部MRI 檢查提示雙側乳腺多發(fā)強化結節(jié)(圖2)。乳腺腫塊穿刺活檢病理顯示:乳腺組織中有大量小血管增生及纖維組織,診斷為小血管增生(圖3)。卡瑞利珠單抗停藥前,乳腺B 超檢查顯示雙乳多發(fā)邊界不清、富血供等回聲結節(jié),胸部增強CT 檢查發(fā)現(xiàn)雙側乳腺多發(fā)富血供占位(圖4A);卡瑞利珠單抗停藥后,RCHs 顏色變淺、萎縮,雙側乳腺變小,未觸及腫塊,再次行B 超和增強CT 檢查未發(fā)現(xiàn)乳腺腫塊(圖4B~C)。
圖1 卡瑞利珠單抗導致反應性毛細血管瘤
圖2 上腹部MRI 檢查
圖3 乳腺腫塊穿刺活檢病理檢查(H&E×100)
圖4 雙側乳腺增強CT 檢查的變化
小結卡瑞利珠單抗誘導的RHCs 絕大多數(shù)發(fā)生在皮膚,但其機制尚不十分清楚[1]。國內專家共識指出,RHCs 屬于皮膚的免疫應激性反應[2]。但Finlay 等[3]研究發(fā)現(xiàn),卡瑞利珠單抗可高度特異性但低親和力與人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VEGFR2)結合,提示卡瑞利珠單抗導致血管瘤的可能機制與激活VEGFR2 有關。
本例為右半結腸癌伴DMMR年輕女性患者,在卡瑞利珠單抗治療期間,除出現(xiàn)皮膚RHCs 外,還出現(xiàn)雙側乳腺RHCs,臨床表現(xiàn)為雙乳變大變硬,乳腺B超和胸部增強CT 檢查提示,雙側乳腺多發(fā)強化結節(jié),因臨床免疫治療效果較差,高度懷疑結腸癌伴乳腺轉移,但乳腺穿刺病理顯示血管增生。停用卡瑞利珠單抗治療后,雙側乳腺增生血管瘤消失??v觀整個臨床過程,患者乳腺出現(xiàn)的腫塊消長與卡瑞利珠單抗治療有明確的關系,乳腺腫塊穿刺病理證實為小血管增生。本例報道卡瑞利珠單抗治療導致的雙側乳腺多發(fā)RHCs,應引起臨床醫(yī)師的高度重視,并為臨床鑒別診斷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