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基于生態(tài)導向的郊野型碧道建設方案探討
      ——以深圳市龍崗區(qū)杶梓河碧道水生態(tài)修復為例

      2021-08-23 01:15:18唐雅雯劉雪朋黃奕龍于遠燕
      人民珠江 2021年8期
      關鍵詞:碧道鳥類魚類

      唐雅雯,劉雪朋,黃奕龍,于遠燕,羅 瑤

      (1.深圳市龍崗區(qū)水務工程建設管理中心,廣東 深圳 518000;2.深圳市水務規(guī)劃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廣東 深圳 518000)

      2018年,廣東省委省政府提出高水平規(guī)劃建設萬里碧水清流的“碧道”,形成“綠道”和“碧道”交相呼應的生態(tài)廊道[1]。“碧道”是廣東省對中央生態(tài)文明思想的創(chuàng)造性實踐,是對海灣、河流和湖庫等水體及濱水區(qū)保護發(fā)展的高度概括。碧道以水為主線,統籌“山水林田湖草”各類生態(tài)要素,兼顧安全、生態(tài)、景觀、文化和經濟等功能,通過系統思維共建共治,優(yōu)化生產、生活和生態(tài)三維空間格局[2]。

      根據廣東省委省政府碧道建設相關精神,深圳市提出了千里碧道建設目標,并以“碧一江春水、道兩岸風華”為建設愿景。同時,從“安全的行洪通道、健康的生態(tài)廊道、秀美的休閑漫道、獨特的文化驛道和綠色的產業(yè)鏈道”等“五道合一”的角度深化了碧道的內涵[3]。在建設目標上努力將水污染治理的“投入”轉化為產業(yè)升級、城市發(fā)展和民生福祉的“產出”。按照碧道的地域特征,深圳市將碧道劃分為都市型碧道、城鎮(zhèn)型碧道和郊野型碧道3種類型[2]。

      為鞏固區(qū)域治水成效,深化治水進程,以碧道建設作為抓手成為共識,并在碧道規(guī)劃、水安全、水環(huán)境和景觀設計等領域進行探索[4-8]。馬向明等[4]圍繞碧道規(guī)劃,從國土空間生態(tài)修復角度,提出了通過碧道建設促進社會-生態(tài)系統耦合的生態(tài)修復和國土空間優(yōu)化方式;張之琳等[5]提出了鑒江流域碧道應重點圍繞水安全提升建設規(guī)劃;龐新悅[6]研究了廣州市碧道總體規(guī)劃中水環(huán)境治理的思路及措施;曾潔霖等[7]和龐冠峰[8]探索了碧道游憩景觀建設對策。隨著對碧道的深入認識,圍繞都市型碧道開展了水生態(tài)修復探索,如林碧波[9]提出咸水涌碧道建設重點圍繞生態(tài)修復和游憩功能建設;楊業(yè)鵬等[10]提出從水質改善、生態(tài)駁岸構建、海綿體建設和動植物生境優(yōu)化4個方面構建西鄉(xiāng)河碧道;陳琴[11]通過水系形態(tài)梳理、防洪功能復核、增加景觀型調蓄設施、恢復河床及護岸生態(tài)營造等技術手段,構建大山陂水生態(tài)碧道。

      總的來說,近年來廣東省在碧道建設方面有過一些探索,但在如何提升與優(yōu)化郊野型碧道的水生態(tài)功能,實現綠色產業(yè)鏈的研究尚未見報道;且當前碧道水生態(tài)修復設計缺乏對生態(tài)現狀的系統調查,提出的修復方案指導性不強。本項研究以深圳市郊野型碧道的示范項目——杶梓河碧道為例,在水環(huán)境水生態(tài)詳細調查評估基礎上,結合碧道建設的水環(huán)境水生態(tài)目標,系統提出碧道建設中的水生態(tài)修復方案,有望為廣東省碧道建設提供深圳樣板。

      1 研究區(qū)介紹

      杶梓河發(fā)源于惠州市羊坑林場,海拔高程525 m,流經惠州市惠陽區(qū)和深圳市龍崗區(qū),通過黃沙河匯入龍崗河,總流域面積為27.18 km2。本研究范圍為深惠交界斷面至杶梓河水閘(以下稱為“杶梓河”,圖1),位于龍崗中心組團坪地街道片區(qū)內,河流長度約2.5 km。杶梓河水閘(建于河道最末端)始建于1967年,集雨面積24 km2,形成總庫容約100萬m3的河道型水庫,曾為龍崗區(qū)坪地水廠水源,現已無供水功能,處于廢棄狀態(tài)并實行水閘放空運行。

      杶梓河地處生態(tài)控制范圍內,上游河道呈自然溪流形態(tài),河床為自然巖石和砂礫石;下游現狀為河灘濕地,河床較為寬闊,形態(tài)自然,有條件營造多樣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周邊保留了良好的自然山體,山體及濱水區(qū)植物長勢良好,鳥類和小型獸類種類豐富。但由于惠陽區(qū)工業(yè)和生活污水溢流,以及周邊果場開發(fā),導致雨季河道水質不達標。近年來,為改善區(qū)域生態(tài)環(huán)境,杶梓河碧道建設受到深惠兩市的重視。特別是對于高強度開發(fā)的深圳市來說,杶梓河良好的生態(tài)本底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彌足珍貴,將其打造成生態(tài)主題的郊野型碧道具有重大現實需求和示范意義。

      圖1 杶梓河水系及采樣點位示意

      2 水環(huán)境水生態(tài)調查與分析

      為了掌握杶梓河的水環(huán)境與水生態(tài)現狀,在2020年5月25日至5月31日,對杶梓河總氮、總磷、CODCr、BOD5、溶解氧、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底棲動物、魚類、鳥類和兩棲動物等生化指標,以及流域內兩側的山體植被進行詳細調查與評價。

      2.1 調查內容與方法

      a)水環(huán)境監(jiān)測。根據《水和廢水監(jiān)測分析方法(第四版)》[12]關于樣點設置的推薦意見,調查河道全長約2.5 km,為完整覆蓋河道并考慮可達性,沿河在深惠交界斷面、河道中段和水閘上游區(qū)域設置3個水環(huán)境采樣點(圖1)。水環(huán)境監(jiān)測分析的指標包括總氮、總磷、CODCr、BOD5和溶解氧。

      b)水生生物調查。根據《水和廢水監(jiān)測分析方法(第四版)》[12]關于樣點設置的推薦意見,本研究設置3個水生生物采樣點,其位置與水環(huán)境采樣點一致。水生生物調查內容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底棲動物和魚類。

      c)鳥類和兩棲動物調查。根據《全國動物物種資源調查技術規(guī)定》[13]和《生物多樣性觀測技術導則》[14]等規(guī)范的要求,考慮鳥類和兩棲動物的生物習性和生活模式,采用樣線法沿河道設置樣線,在樣線兩側100~200 m范圍內進行動物調查。

      d)山體植被調查。根據《全國植物物種資源調查技術規(guī)定》[15]的要求,調查區(qū)流域面積約2.94 km2,共設置樣方數5個,結合山體路線可達性在調查區(qū)域內均勻布設,樣方面積為(20~30)m×(20~30)m。

      2.2 生物多樣性評價指標

      香農-維納(Shannon-Weiner)多樣性指數:能夠定量地反映生物群落內物種多樣性程度,是用來判斷生物群落結構變化或生態(tài)系統穩(wěn)定性的指標。Shannon-Weiner多樣性指數計算公式為:

      (1)

      式中Pi——某物種i的個體在所有物種個體中的比例;S——物種數;H——多樣性指數。

      2.3 調查結果分析

      2.3.1水環(huán)境現狀

      根據水環(huán)境調查結果可知(圖2、表1),3個斷面的CODCr達到地表水III類水標準,溶解氧為IV類,BOD5為IV—V類,總氮、總磷和氨氮都是劣V類,且超標倍數都在0.5~1.0倍。3個監(jiān)測斷面之間的水質變化不明顯,可能是由于杶梓河上游惠州段剛完成水污染治理,河床多年積累的污染物影響,河流自凈能力恢復不明顯。

      圖2 斷面水環(huán)境現狀

      表1 河流采樣點水環(huán)境監(jiān)測結果單位:mg/L

      2.3.2水生生物現狀

      a)浮游植物。研究區(qū)共鑒定出浮游植物4門23屬(圖3),其中,硅藻門物種數最多(12屬),其次為藍藻門(7屬),綠藻門和隱藻門分別為3屬和1屬。3個采樣點浮游植物物種數為14~20種,1號采樣點物種數最多,3號采樣點物種數最少。以浮游植物細胞數量為依據,主要優(yōu)勢類群為平裂藻屬(Merismopediasp.)、柵藻屬(Scenedesmussp.)等。研究區(qū)3個采樣點浮游植物密度在3.81×107~4.95×107cells/L之間(圖4),藍藻門密度占比最高;杶梓河1號到3號采樣點浮游植物的Shannon-Weiner多樣性指數分別為2.21、1.76和2.08,表示水體處于中污染狀態(tài)。

      圖3 浮游植物物種數

      圖4 浮游植物密度

      b)浮游動物。研究區(qū)3個采樣點共采集浮游動物32種,其中,枝角類7種,橈足類5種,輪蟲12種,原生動物8種(圖5)。各樣點浮游動物群物種豐富度在19~26種之間,平均23.67種。耐污種類如長足輪蟲和萼花臂尾輪蟲等占優(yōu)勢,揭示水質生物學評價結果較差。研究區(qū)3個采樣點浮游動物密度為2 182.89~9 137.50 ind./L(圖6),平均5 137.35 ind./L。其中2號采樣點浮游動物密度最高,3號采樣點密度最低。杶梓河3個采樣點浮游動物Shannon-Weiner多樣性指數分別為0.43、0.21、1.25,多樣性均較低,指示水體處于中污染—重污染狀態(tài)。

      圖5 浮游動物物種數

      圖6 浮游動物密度

      c)底棲動物。杶梓河3個采樣點共采集到底棲動物2門4屬,其中環(huán)節(jié)動物門1屬為水絲蚓屬,節(jié)肢動物門3屬均為搖蚊類。表明底棲動物種類較少,且均為耐污種類。杶梓河3個采樣點的底棲動物密度為960~3 760 ind./ L(圖7),平均2 160 ind./ L。其中1號采樣點和2號采樣點均為環(huán)節(jié)動物門的水絲蚓屬密度占比最高,3號點位因搖蚊類較多,節(jié)肢動物門占比最高。杶梓河3個采樣點底棲動物的Shannon-Weiner多樣性指數分別為0.103、0和0.642。2號采樣點因僅檢出水絲蚓1屬,故Shannon-Weiner多樣性指數為0,3個點位的Shannon-Weiner多樣性指數均非常低,揭示水體處于重污染狀態(tài)。

      d)魚類。現場調查發(fā)現,杶梓河共有魚類6種,隸屬于4目5科(圖8)。其中,鱸形目2科2種,鲇形目1科2種,鳉形目1科1種,合鰓魚目1科1種。鱸形目和鲇形目是杶梓河的優(yōu)勢種類,分別有2種,各占杶梓河魚類總數的33.33%。按物種對環(huán)境的耐受性劃分,所有魚類均屬于耐受性魚類,且外來魚類3種,分別為尼羅羅非魚、革胡子鲇和食蚊魚,是漁獲物中的優(yōu)勢類群。

      圖7 底棲動物密度

      圖8 魚類組成

      2.3.3鳥類與兩棲動物現狀

      a)鳥類。2020年5月在杶梓河沿線開展鳥類調查,在監(jiān)測期間共觀測和聽到鳥類10目27科46種。其中,褐翅鴉鵑和燕隼是國家二級保護鳥類。調查發(fā)現的鳥類中,共有留鳥37種(占80.4%)、夏候鳥11種(占23.9%)、冬候鳥2種(占4.3%),屬于鳥類較豐富的區(qū)域。

      b)兩棲動物。兩棲動物皮膚裸露、富含腺體、皮膚角質化程度較低,產卵和幼體發(fā)育離不開水環(huán)境,水環(huán)境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兩棲動物的種類和個體數量。杶梓河兩棲爬行動物主要集中在上游林緣地帶,下游較少。兩棲爬行動物的總體數量和種類較少,密度也很低,夜間未聽到大量蛙鳴聲,個體較為分散。本次調查共統計到兩棲爬行動物2目8科12種,兩棲爬行動物的總體數量和種類較少,密度也較低。其中,兩棲類均為無尾目,有姬蛙科、樹蛙科、叉舌蛙科、蛙科、蟾蜍科共5科9種,姬蛙科最多,有5種,其余各科每科1種;爬行類為有鱗目,共3科3種。

      2.3.4山體植被現狀

      杶梓河水閘至深惠交界斷面流域山體面積約2.52 km2,山體共有維管植物224種,隸屬于78科184屬,未發(fā)現野生的珍稀或瀕危植物。其中,有蕨類植物7科10屬13種,裸子植物3科3屬4種,被子植物68科171屬207種。

      在科內屬的組成中,菊科(Asteraceae)所含屬最多,有19屬;其次是禾本科(Poaceae),18屬;豆科(Fabaceae),17屬;含6屬以上的科有茜草科(Rubi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錦葵科(Malvaceae)、葉下珠科(Phyllanthaceae)。在科內種的組成中,含7種以上的科有豆科(Fabaceae,24種)、菊科(Asteraceae,20種)、禾本科(Poaceae,19種)、茜草科(Rubiaceae,11種)、葉下珠科(Phyllanthaceae,8種)共5科,占總科數的6.4%;以上4科種數共16種,占總種數的20.5%,它們構成了調查范圍內植物的主體;含4~6種的科有大戟科(Euphorbiaceae)、錦葵科(Malvaceae)、莎草科(Cyperaceae)、桃金娘科(Myrtaceae)、茄科(Solanaceae)、莧科(Amarantha)、旋花科(Convolvulaceae)、樟科(Lauraceae)等,占總科數的14.1%;僅含1種的科有44科,占總科數的56.4%。

      3 碧道生態(tài)修復方案

      根據深圳市對碧道建設“安全的行洪通道、健康的生態(tài)廊道、秀美的休閑漫道、獨特的文化驛道和綠色的產業(yè)鏈道”等定位,杶梓河碧道在行洪安全、休閑游憩、文化驛道方面已達標。因此,生態(tài)修復是現階段的核心任務,從而提升杶梓河綠色產業(yè)功能。

      3.1 修復目標

      a)水環(huán)境目標。根據《深圳市碧道建設總體規(guī)劃(2019—2035)》,結合杶梓河現狀水環(huán)境和整治規(guī)劃目標,確定杶梓河碧道水環(huán)境為地表水準Ⅲ類(總氮除外)。

      b)生態(tài)目標。采用焦點物種理論[16],即從棲息地的保護物種選取典型的、有代表性的物種作為保護目標,深化保護計劃。根據杶梓河生態(tài)調查結果,選擇小白鷺和赤頸鴨,以及鯉科作為指示物種。小白鷺和赤頸鴨作為鳥類指示物種:這2種水鳥在沿海及海岸濕地、河流濕地均有棲息,在生態(tài)習性、保護級別和人為干擾容忍度上互補,具有代表性且在本地為常見種,可作為指示物種[17-18]。鯉科作為高等水生生物指示物種:根據本次魚類調查鱸形目和鲇形目是杶梓河的優(yōu)勢種類,且多為外來種。為了改善魚類結構,選擇本地代表性魚類——鯉科作為修復目標[19],鯉科屬于半洄游魚類,對生存環(huán)境適應性很強,棲息于水體底層,適宜含鹽量為1~4 g/L,適宜的水溫在20~32℃,適宜生長的pH是7.5~8.5,最佳流速范圍為0.2~0.6 m/s,最佳水深范圍為1.0~1.5 m[20-21]。杶梓河的水文和環(huán)境背景條件,適宜于鯉科的生長,可作為水生態(tài)修復的先鋒物種加以采用。

      3.2 工程布局

      參照香港濕地公園和新加坡雙溪濕地公園功能分區(qū),將杶梓河功能區(qū)劃分為游憩區(qū)、保護區(qū)和保育區(qū)(圖9),實現開發(fā)與生態(tài)保護的平衡。

      圖9 杶梓河水生態(tài)修復工程布局示意

      a)游憩區(qū):進行科普教育和濕地展示等活動,存在一定干擾。游憩區(qū)位于河流兩岸,占比約為6%。游憩區(qū)碧道修復主要包括濱水區(qū)林相改造和淺水區(qū)植物修復。

      b)保護區(qū):為動物提供濕地棲息地,具有自維持與自然演替的能力,自然生態(tài)功能強,限定為保護與監(jiān)測活動,人為干擾弱。保護區(qū)位于河床濕地,占比約為8%。保護區(qū)碧道修復主要包括水環(huán)境提升措施(人工濕地)、深潭-淺灘修復、地形塑造、河道內拋石、魚類棲息空間、鳥棲樁、庫區(qū)生態(tài)系統構建等。

      c)保育區(qū):保護山體生態(tài)系統,為陸地生物提供棲息地,自然生態(tài)功能強。保育區(qū)位于山體,占比約為86%。保育區(qū)碧道修復主要包括山體林相改造。

      3.3 技術措施

      技術措施首先通過水環(huán)境提升和生態(tài)水量的保障措施,為生物的生存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同時通過林相改造,深潭-淺灘修復、地形塑造、河道內拋石、魚類棲息、鳥棲樁、生態(tài)系統構建等措施,在杶梓河打造多食物鏈、多營養(yǎng)級和生態(tài)多樣性富集的健康生態(tài)系統。

      3.3.1水環(huán)境提升措施

      根據惠陽區(qū)杶梓河水環(huán)境整治工程,在深惠交界處建設一座污水處理廠,用于處理杶梓河惠州段旱季入河的污水,處理規(guī)模為2萬m3/d,出水CODCr、BOD5、氨氮、總磷等主要水質指標為Ⅳ類,基本解決了杶梓河旱季污染問題。為了進一步提升河流水環(huán)境,本次生態(tài)修復在中上游段建設一座復合人工濕地,濕地包括調節(jié)池、生態(tài)氧化池、生態(tài)礫石床、高效垂直流人工濕地、曝氣清水池,濕地占地面積為61 315 m2,處理規(guī)模2萬m3/d,BOD5負荷25 kg/(hm2·d),表面水力負荷0.41 m3/(m2·d),出水CODCr、BOD5、氨氮、總磷和溶解氧等主要水質指標提升至地表水準Ⅲ類,再排入下游庫區(qū),通過污水處理廠-復合人工濕地-水庫,為下游河流提供高品質水源。

      3.3.2林相改造措施

      a)山體林相改造。修剪和清理過于密集的喬木枝冠、林下植被,引種喬木野漆樹(RhussylvestrisSieb.&Zucc)、構樹(Broussonetiapapyrifera)、小葉榕(FicusmicrocarpaL.f.)、高山榕(Ficusaltissima)、大花紫薇(LagerstroemiaspeciosaPers.)、烏桕(Sapiumsebiferum(L.)Roxb.)、楊桃(AverrhoacarambolaL.)、刺桐(ErythrinavariegataLinn.)、紅花荷(RhodoleiachampioniiHook.f.)、長芒杜英(ElaeocarpusapiculatusMasters)、榕樹(FicusmicrocarpaLinn.f.)和樟樹(Cinnamomumcamphora(L.)Presl.);灌木蝦子花(Woodfordiafruticosa(L.)Kurz.)、鹽膚木(RhuschinensisMill.)、梔子(GardeniajasminoidesEllis)和胡枝子(Lespledezaformosa)等引鳥植被,構建喬木+灌木+草本植被結構,營造合理林窗空間,提升鳥類多樣性,為鴝類、鹟類、壽帶等提供棲息地和食物,同時高冠大樹也為鷺類創(chuàng)造相對安全的夜宿地。

      b)濱水區(qū)林相改造。濱水區(qū)適宜采用開花喬木、耐水濕喬木修復,可為鳥類提供食物來源和棲息地。主要植被包括紅花羊蹄甲(BauhiniablakeanaDunn)、木棉(Chorisiaspeciosa)、火焰木(SpathodeacampanulataBeauv)等喬木,以及錦繡杜鵑(RhododendronpulchrumSweet)等灌木,以上植物的花朵可為各種鳥類提供食物。同時,適當種植池杉(TaxodiumascendensBrongn.)和水翁(Cleistocalyxoperculatus)等大型喬木,利于中型鳥類飛行和停留,為鷺類等水鳥提供理想的覓食停留樹林。

      c)淺水區(qū)植物修復。淺水區(qū)結合水環(huán)境提升工程設計對水生植物的種植需求,營造岸上、挺水、浮水和沉水相結合的復合型水生植物群落,主要植被包括蘆葦(Phragmitesaustralis(Cav.)Trin.exSteu)、香蒲(TyphaorientalisPresl)、再力花(ThaliadealbataFraser)、美人蕉(CannaindicaL.)、荷花(NelumboSP.)、睡蓮(NymphaeaL.)和苦草(Vallisnerianatans(Lour.)Hara)等,為游禽和涉禽等鳥類提供覓食、棲息場所。

      d)水體修復措施。杶梓河深潭-淺灘修復主要位于上游河段,共設計3處梯級雍水堰,考慮鯉科指示物種的洄游,梯級雍水堰高度為0.5 m左右,通過梯級雍水堰設計提升水位,通過拋石形成的水口,起到局部調整流速和水流方向的作用,實現水流形態(tài)多樣性,營造深潭-淺灘序列,構建多樣生境系統。

      e)地形塑造。根據指示物種小白鷺和赤頸鴨等鳥類以及鯉科等魚類生活習性,通過對約42 hm2面積的河湖地形塑造,營造靜水水體和流水水體,構建開闊水面、淺灘、島嶼、梯級濕地、林地等多樣生境(表2),促進杶梓河生物多樣性修復。

      表2 生境修復技術要點[22-24]

      f)河道內拋石。在杶梓河上游河道內設置3處拋石(直徑10~20 cm,有利于底棲動物棲息),改變原有河道單一的水流狀態(tài),依靠水流的自然力量重塑健康河道的沖淤過程,恢復深潭-淺灘結構,為喜好深水環(huán)境的魚類和部分底棲動物種類提供優(yōu)質生境,淺灘區(qū)域為喜好激流的水生昆蟲幼蟲等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間[25]。

      g)魚類棲息空間。結合跌水、丁壩和護岸設施,考慮鯉科等目標魚類生活習性,在杶梓河兩岸,尤其是庫區(qū)構建多處魚類棲息空間,采用4種型式,分別有適用于彎曲河道凸岸位置的魚巢磚型式、適用于河道較開闊河段的置大石型式、適用于跌水形成的深潭處仿木樁型式、適用于較平直河段半原木掩蓋型式。

      h)鳥棲樁。根據研究鳥類的生活習性,在杶梓河庫區(qū)深水區(qū)采用松木樁構建鳥棲樁,共設置3處鳥棲樁,鳥棲樁直徑10~15 cm,高出水面1.0~1.5 m,為鳥類提供休憩場所。

      i)庫區(qū)生態(tài)系統構建。在杶梓河水閘以上庫區(qū),采用生物操縱技術,通過水體與駁岸改造、底質改良、水生植物修復、水生生物放養(yǎng)和增氧曝氣等措施,構建“浮游動物-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水生動物-微生物群落”共生穩(wěn)定生態(tài)系統,庫區(qū)生態(tài)系統構建面積約4.6 hm2,占保護區(qū)面積的20%,形成草型清水態(tài)湖庫。

      3.4 預期效果

      通過水生態(tài)修復工程的實施,杶梓河水質有望得到明顯改善,構建以魚類和鳥類為指示物種的多樣棲息地,修復鳥類和魚類豐富多樣的濕地生態(tài)系統,預期構建保育-游憩-保護生態(tài)格局,鳥類、魚類、兩棲動物等多樣性顯著增加,實現河流水質從“消除黑臭”走向“穩(wěn)定達標”,實現碧道生態(tài)從“破碎、單一”走向“健康、穩(wěn)定”,為郊野型碧道建設提供范例。

      4 結論

      本研究選取深圳市龍崗區(qū)杶梓河碧道為研究區(qū),通過水環(huán)境與水生態(tài)調查分析,提出碧道水生態(tài)修復方案,得到如下結論。

      a)研究區(qū)水生生態(tài)系統受損嚴重。研究區(qū)水體水環(huán)境總體上來說尚處劣V類狀態(tài),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和底棲動物Shannon-Weiner多樣性指數揭示水體處于中污—重污染狀態(tài);同時還存在外來魚類入侵并占據優(yōu)勢,以及兩棲動物種類較少等生態(tài)問題。

      b)陸地生態(tài)系統受到的干擾相對較小。指示陸地生態(tài)系統健康的山體植被群落,鳥類的種類與群落結構均較為豐富。

      c)系統構建碧道水生態(tài)修復方案,包括出水水質可達準Ⅲ類的污水處理廠-復合人工濕地-水庫水質凈化系統;以小白鷺和赤頸鴨,以及鯉科作為指示物種,修復山體-濱水區(qū)-淺水區(qū)林相結構,以及“沉水植物-浮葉植物-挺水植物-浮游動物-魚類”共生穩(wěn)定生態(tài)系統。

      d)碧道水生態(tài)修復是以自然做功為主,人工修復為輔助,存在著不確定性。后續(xù)結合工程實施,開展水環(huán)境水生態(tài)連續(xù)監(jiān)測,優(yōu)化與完善修復方案,為廣東省碧道建設提供深圳樣版。

      猜你喜歡
      碧道鳥類魚類
      廣東萬里碧道中期建設成效總結與思考
      中國水利(2023年23期)2024-01-09 06:20:12
      綠色生態(tài)視角下碧道景觀建設與實踐分析
      善于學習的鳥類
      學與玩(2022年9期)2022-10-31 02:54:08
      廣東萬里碧道公共服務供給模式研究
      ——以廣州市為例*
      廣東園林(2022年4期)2022-09-17 04:17:56
      基于MFCC和ResNet的魚類行為識別
      揭陽碧道
      源流(2021年4期)2021-07-29 00:03:01
      我的濕地鳥類朋友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14
      鳥類
      小太陽畫報(2019年1期)2019-06-11 10:29:48
      鳥類的叫聲
      奇妙的古代動物 泥盆紀的魚類
      探索科學(2017年5期)2017-06-21 21:16:16
      清新县| 搜索| 临城县| 桦南县| 景德镇市| 永福县| 赣州市| 旌德县| 盐山县| 增城市| 嵩明县| 石首市| 盐源县| 枞阳县| 姜堰市| 西盟| 汽车| 陕西省| 巢湖市| 新闻| 宾川县| 法库县| 西峡县| 镇雄县| 瑞金市| 沁源县| 鄂尔多斯市| 兰西县| 玉田县| 黄山市| 余姚市| 铁岭市| 乌鲁木齐市| 四会市| 文山县| 江都市| 大埔区| 沭阳县| 天祝| 通渭县| 团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