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延明
白蠟綿粉蚧是粉蚧科綿粉蚧屬的一種昆蟲。天敵有圓斑彎葉瓢蟲、綿粉蚧長索跳小蜂、綿粉故刷盾長線跳小峰、長盾金小峰,對此故有明顯的抑制作用;為害白蠟、柿樹、核桃、重陽木、榆、復葉槭、欒樹和懸鈴木等園林植物,葉片受害后招致煤污病,葉片覆蓋黑霉,引起葉片早落。
白蠟綿粉蚧成蟲雌成蟲體長4~6毫米,寬2~5毫米,橢圓形,體紫褐色,背面隆起,腹面平, 分節(jié)明顯,全體覆被白色蠟粉,體分節(jié)明顯,分節(jié)處蠟粉?。惑w緣有白色蠟絲18對,向體后蠟絲趨長,腹臍5個;體前、后背裂發(fā)達。雄成蟲體長約2毫米,初黃白色,后黑褐色,翅1對,腹末有白色長短蠟絲各1對。卵橢圓形,橘黃色。卵囊灰白色,長扁圓形,棉絮狀。若蟲初孵時橢圓形,長約0.4毫米,足發(fā)達,尾端有白色長短蠟絲各1對,夏型淡黃色,冬型灰色。蛹體長橢圓形,體長1.0~1.8毫米,雄成蟲黑褐色,體長2毫米左右,翅展4~5毫米。前翅透明,1條分叉的翅脈不達翅緣,后翅小棒狀,腹未圓錐形,具2對白色蠟絲。卵卵圓形,長0.2~0.3毫米,寬0.1~0.2毫米,桔黃色。若蟲橢圓形,淡黃色,各體節(jié)兩側(cè)有刺狀突起。雄蛹長橢圓形,淡黃色包被于灰白色蠟囊內(nèi),體長1.0~1.8毫米,寬0.5~0.8毫米。繭長橢圓形,灰白色,絲質(zhì),長3~4毫米,寬0.8~1.8毫米。卵囊灰白色,絲質(zhì)。
栽培過密、株行間通風透光差;上年秋冬溫暖、干旱、少雨雪,翌年溫暖、高濕、日照不足氣候,易發(fā)生該蟲害;而干燥、高溫不利于該蟲害的發(fā)生、發(fā)展。1代,以1~2齡若蟲在樹皮縫、翅皮下、芽鱗間作蠟囊越冬。在3月中下旬雌雄分化,雄若蟲分泌蠟絲結(jié)繭化蛹,4月上旬為盛期,3~5日后雄蟲羽化、交尾。4月上中旬成蟲羽化交尾,雌成蟲在在葉片、嫩梢、枝干上分泌卵囊,4月下旬至5月初為產(chǎn)卵盛期,卵產(chǎn)于卵囊中,每惟可產(chǎn)卵千粒左右。5月上旬(刺槐盛花期)若蟲孵化,從卵囊下口爬出,在葉背面的葉脈兩側(cè)固定取食并越夏。以葉背主脈兩側(cè)為多。秋季落葉前(10月下旬)轉(zhuǎn)移到枝干上越冬。主要天敵種類很多,主要有紅點唇甄蟲、紅環(huán)飄蟲、黑緣紅瓢蟲和桑盾蚧恩蚜小蜂等。
該蚧以若蟲和雌成蟲固定在寄主主干、嫩枝、嫩莖、葉片上,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汁液,其上布滿蟲體或灰白色卵囊,導致樹葉脫落,樹勢衰弱,發(fā)芽晚,枝梢干枯,不結(jié)果,甚至整株枯死,降低觀賞價值和經(jīng)濟價值,嚴重影響植株生長,影響景觀。
4.1 園林防治
檢疫加強苗木檢疫,以杜絕粉故蔓延加強苗木引進的檢測工作,要嚴格檢測,嚴格執(zhí)行植物檢疫措施,切斷蟲源傳播,防止有害昆蟲及檢疫對象的傳入和傳出,可有效地控制該蟲的擴散。用溴甲烷作熏蒸劑,藥量20~30克/盒,時間24小時。加強檢疫,切斷蟲源傳播,可有效地控制該蟲的擴散與傳播。
通過栽培抗蟲品種、營造混交林、封山育林、施肥灌水等營林措施,從而增強對蚧蟲的抗性。營林技術(shù)防治防治竹巢粉故可采用改善土肥條件,增加植株抗蟲力的方法。
人工防治。冬天清除林地、綠化帶、草坪和花圍的雜草、枯枝、落葉病枝、落果以及修剪的樹枝,翻耕樹盤,凍死、撿殺地下越冬害蟲。合理修剪,使之通風透光,降低蟲口密度。冬季或早春要科學修剪,加強養(yǎng)護,提高花、木間通風透光度。
4.2 化學防治
早春樹木萌芽前,噴射0.5波美度石硫合劑,消滅越冬的白蠟綿粉蚧。
5月上旬至8月下旬1齡若蟲期,選用萊恩坪安搜介、萊恩坪安林泰、萊恩坪安瑞卡、暴蚜珍等藥劑對發(fā)生部位進行噴霧,一定要噴勻噴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