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曼
張愛玲曾經(jīng)感慨:生活在都市文化中的人,總是先看見海的圖畫,后看見海;先讀到愛情小說,后知道愛,我們對于生活的體驗往往是第二輪的。
信息時代,我們更容易把追隨當成特立獨行,在模仿中人云亦云。看電影之前先去查看豆瓣評分;外出吃飯,先考察大眾點評;旅行更不用說,要么跟著朋友圈的九宮格一擁而上,要么下載一份詳細的攻略按圖索驥。年輕父母癡迷育兒專家的科學理念,老年人跟著各種偏方去養(yǎng)身。8848米的珠峰人潮洶涌,大家都在擁堵中獲得征服的虛榮心和成就感。中產(chǎn)階級的“廣場舞”是跑過不同城市的馬拉松,不用牙齒咬住獎牌,就覺得不是積極上進的人生。
微博和朋友圈成為人們賣力搖旗的舞臺,名牌、潮流、熱點是這條路上醒目的路牌。阿列克謝耶維奇說:今天的所有想法和所有語言全都來自別人,仿佛是昨天被人穿過的衣服。潮流借助科技的力量,正在呼嘯而來,它席卷過普通人的生命,把他們變成空無的海灘。我們以為的新鮮與奇特,不過是別人走過的風景,流利暢達中失去的恰是自己的探索和發(fā)現(xiàn)。這是信息時代流水線上的灌裝生活,一笑一顰,都有著標準尺度。短視頻的火爆把人們的行為呈病毒式擴散,不論是話語、食物,還是行為、姿勢。
有一年正月初一,路過云南楚雄。到飯館吃飯,地板上全鋪著松枝,散發(fā)出濃郁的樹木香氣,像走進森林里。當?shù)厝说倪^年風俗與許多地方不一樣:年節(jié)里,屋子里要鋪新鮮松枝。一屋子的松枝香氣,這是屬于楚雄的翠綠、清香的新年,它不是火紅色的新年。
幽居瓦爾登湖畔的梭羅在自然的山林、湖泊中獲得寧靜的喜悅,但他并不認為那段生活是值得效仿的。他恰好希望這世界上有盡可能多的與眾不同的人,非常清醒地去追求他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模仿他的父母或者鄰居。
做你想做的,走你想走的。千人一面,靈魂該是如何無聊和疲倦?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